一种充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08292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1 05: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充电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部形成容纳腔体;所述壳体的容纳腔体中设有第一电路板、第二电路板、第三电路板和第四电路板,所述第一电路板跨接在所述第二和第四电路板之间,所述第三电路板跨接在所述第二和第四电路板之间;所述第一电路板上设置有第一电路,所述第二电路板上设置有第二电路,所述第三电路板上设置有第三电路,所述第四电路板上设置有第四电路。充电器壳体空间得到充分利用,提升了功率密度,使充电器体积得到进一步减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充电器
本技术涉及充电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充电器。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集成化的发展,器件、设备小型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对充电器而言也是如此,小型化、轻薄化、片式化一直是充电器技术发展的方向,在崇尚节能、保护环境的号召下,小体积充电器凭借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前景不言而喻。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未来电源的发展方向,使电源产品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轻、巧、便”时代。充电器如要做到“轻、巧、便”,提高其功率密度是最有效的方法,而如何提高功率密度则是电源技术研发的重点,提高功率密度有许多的途径,合理的电路结构布局及器件小型化设计是其中重要的途径,对提高功率密度和减小体积具有明显的优势。一般的充电器在设计时,为了便于生产,通常采用单块PCB设计,PCB插件元件的一面空间利用率较低,导致最终产品体积偏大。也有部分产品会采用两块PCB设计,一块为高压电路布局,另一块为低压电路布局,两者通过变压器相连,这样可以充分利用部分空间,减小一些体积,但是这种电路通常采用的是小功率芯片方案,有较大的局限性。为了进一步减小体积,需要对目前充电器的结构布局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电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部形成容纳腔体;/n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容纳腔体中设有第一电路板、第二电路板、第三电路板和第四电路板;/n所述第一电路板上设置有第一电路,所述第一电路至少包括输入保险丝F1、滤波电感L2及整流电路BD1,用于将输入的交流电压整流为直流电压;/n所述第二电路板上设置有第二电路,所述第二电路包括输入滤波电路、变压器、PWM控制电路;/n所述第三电路板上设置有第三电路,所述第三电路包括输出同步整流电路、光耦反馈电路;/n所述第四电路板上设置有第四电路,所述第四电路至少包括输出整流电路、协议识别电路、输出接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部形成容纳腔体;
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容纳腔体中设有第一电路板、第二电路板、第三电路板和第四电路板;
所述第一电路板上设置有第一电路,所述第一电路至少包括输入保险丝F1、滤波电感L2及整流电路BD1,用于将输入的交流电压整流为直流电压;
所述第二电路板上设置有第二电路,所述第二电路包括输入滤波电路、变压器、PWM控制电路;
所述第三电路板上设置有第三电路,所述第三电路包括输出同步整流电路、光耦反馈电路;
所述第四电路板上设置有第四电路,所述第四电路至少包括输出整流电路、协议识别电路、输出接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路板跨接在所述第二和第四电路板之间,所述第三电路板跨接在所述第二和第四电路板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路的所述保险丝F1用于输入过流及短路保护,滤波电感L2为EMI共模滤波电感,整流电路BD1将输入交流电压整流成直流电压,其中所述保险丝F1的一端与输入交流电压相连,另一端与滤波电感L2的一端相连,滤波电感L2的另一端与整流电路BD1的输入端相连。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路的输入滤波电路由电解电容C2、C3、C4及电感L1组成π型滤波电路,所述电感L1的一端与电解电容C2的正极连接,电感L1的另一端与电解电容C3、C4的正极连接,电解电容C2、C3、C4的负极接地,所述电解电容C2的两端与所述整流电路BD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整流电路BD1整流后的直流电压经滤波后变成平稳的直流电压;所述第二电路还包括由电阻R5、电阻R5A、电阻R6、电容C8和二极管D5组成的尖峰吸收电路,用于吸收变压器漏感产生的尖峰电压,所述电阻R5与电阻R5A、电容C8并联,电阻R5的一端与电解电容C3、C4的正极连接,且与所述变压器的第一原边绕组的一端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与电阻R6的一端连接,电阻R6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5的阴极连接,二极管D5的阳极与变压器的第一原边绕组的另一端连接;PWM控制电路采用PWM控制ICU1,PWM控制ICU1内置开关管,PWM控制ICU1的GND管脚接地,VDD管脚接VCC电源,CS管脚接电阻R17和电阻R12的一端,电阻R17和电阻R12的另一端接地,PRT管脚接电阻R9的一端,电阻R9的一端与二极管D8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8的另一端与电阻R11的一端连接,电阻R11的另一端接地,PWM控制ICU1的三个DRAIN管脚共同连接至变压器第一原边绕组的另一端,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至变压器第二原边绕组的一端;变压器第二原边绕组的一端与电阻R7的一端连接,电阻R7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6的阳极连接,二极管D6的阴极与电容C18的一端连接,电容C18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5与电阻R8串联后并联至二极管D6的两端,二极管D6的阴极连接至一MOS管的漏极,MOS管的栅极接地,MOS管的源极与电源VCC连接并与电容C18A的一端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智星杨譓鹏蒋全斌谢峰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炬神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