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冷散热配电柜,该配电柜包括底座、壳壁、盖体、由底座、壳壁、盖体围绕构成的第一空腔、柜门、顶棚、设于顶棚底部外周沿上的隔板、若干个设于隔板上的第一风口及设于盖体上的风扇装置,顶棚朝向盖体一侧形成一第二空腔,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之间通过风扇装置相连通,第二空腔和外部空气通过第一风口相连通,第一风口沿隔板的外周沿处设置,顶棚底部的外周沿长宽大于盖体的长宽。通过设置盖体上的风扇装置将第一空腔内的空气强制对流吹入到第二空腔内最后经由第一风口吹出,一方面实现对安装设置在机柜内的设备进行风冷降温,另一方面讲第一空腔内的轻质灰尘吹入到第二空腔内在第二空腔内进行沉降实现对第一空腔内的除尘效果,一举两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风冷散热配电柜
本技术涉及配电柜领域,尤其是指一种风冷散热配电柜。
技术介绍
中国技术专利(申请号201721254531.9,公开号:CN207235343U)披露了一种散热机柜,包括机柜本体和活动连接在所述机柜本体上的柜门,还包括散热机构,所述散热机构包括风扇组件和开关,所述风扇组件安装在所述柜门上,所述柜门上与所述风扇组件相对应的区域布设有散热孔,所述开关与所述风扇组件电连接,用于控制所述风扇组件随所述柜门的打开而停止、随所述柜门的关闭而启动。本技术的散热机柜,柜门上设有风扇组件和与风扇组件相对应的散热孔,风扇组件在开关的控制下随柜门的关闭而启动,使机柜内空气流通速率较高,改善了高密度、高功耗设备的散热问题,散热效果较好;开关还用于控制风扇组件随柜门的打开而停止,避免风扇组件对检修人员造成威胁,安全性较高,但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还是存在有以下的不足之处:现有风冷机柜仅对机柜内进行强制对流实现风冷的效果,并未对吹风过程中带入的轻质颗粒进行除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风冷散热配电柜,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风冷配电柜缺乏除尘效果的缺陷。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风冷散热配电柜,该配电柜包括底座、设于所述底座上的壳壁、盖设在所述壳壁顶部上的盖体、由所述底座、所述壳壁、所述盖体围绕构成的第一空腔及盖设在所述第一空腔出口部上可活动的柜门,还包括可活动盖设在所述盖体上的顶棚、设于所述顶棚底部外周沿上的隔板、若干个设于所述隔板上的第一风口及设于所述盖体上的风扇装置,所述顶棚朝向所述盖体一侧形成一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和所述第二空腔之间通过所述风扇装置相连通,所述第二空腔和所述外部空气通过所述第一风口相连通,所述第一风口沿所述隔板的外周沿处设置,所述顶棚底部的外周沿长宽大于所述盖体的长宽,其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盖体上的风扇装置将第一空腔内的空气强制对流吹入到第二空腔内最后经由第一风口吹出,一方面实现对安装设置在机柜内的设备进行风冷降温,另一方面讲第一空腔内的轻质灰尘吹入到第二空腔内在第二空腔内进行沉降实现对第一空腔内的除尘效果,一举两得。进一步的改进,还包括设于所述壳壁上的第二风口、盖设在所述壳壁上的外壳壁及设于所述外壳壁上的第三风口,所述壳壁和所述外壳壁之间围绕构成一第三空腔,所述第二风口的水平高度高于第三风口的水平高度,其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第二风口、第三风口及第三空腔,一方面外部空气经由第三风口进入到第三空腔内最后经由第二风口进入到第一空腔内,另一方面设置第二风口的水平高度高于第三风口的水平高度,使得外部的轻质壳体进入到第三空腔内撞击在壳壁上从而起到进行沉降除尘的效果,一举两得。进一步的,所述百叶窗通过若干个翼型螺母安装在所述壳壁上,其有益效果在于,百叶窗通过若干个翼型螺母安装在所述壳壁,实现对第二风口上百叶窗快速拆卸清洁。进一步的,还包括一折叠臂,所述折叠臂底端连接设置在所述盖体上,所述折叠臂的顶端连接设置在所述顶棚内朝向所述第二空腔的一侧,顶棚和所述盖体之间通过设置折叠臂,一方面便于顶棚的开启对第二空腔和盖体上表面进行清洁,另一方面仅通过开启顶棚便可查看风扇装置的运行装置与风扇的清洁维修日常保养,一举两得。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正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左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后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立体图。图5为顶棚开启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柜门未画出。图6为风扇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7为折叠臂折叠状态和顶棚开启状态折叠臂处于伸展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6,一种风冷散热配电柜,该配电柜包括底座13、设于底座13上的壳壁37、盖设在壳壁37顶部上的盖体18、由底座13、壳壁37(该壳壁37为三个设于底座13上三面的壳壁37)、盖体18围绕构成的第一空腔35、盖设在第一空腔35出口部上可活动的柜门12、可活动盖设在盖体18上的顶棚11、设于顶棚11底部外周沿上的隔板31、若干个设于隔板31上的第一风口32、设于盖体18上的风扇装置2、设于壳壁37上的第二风口17(该第二风口17优选为两个,分别设于左右两侧的壳壁37上)、盖设在壳壁37上的外壳壁15及设于外壳壁15上的第三风口14(参照图2和图4,该第三风口14优选为两个设于左右两侧的外壳壁15上和两个第二风口17相适配)、一装设在第二风口17上的百叶窗滤网36、一用于连接盖体18和顶棚11的折叠臂19、顶棚11朝向盖体18一侧形成一第二空腔33、壳壁37和外壳壁15之间围绕构成一第三空腔(图中未画出,该第三空腔夹设在壳壁37和壳壁15之间,壳壁37和外壳壁15之间通过螺丝锁固安装)、折叠臂19底端连接设置在盖体18上,折叠臂19的顶端连接设置在顶棚11内朝向第二空腔33的一侧,该百叶窗滤网36通过若干个翼型螺母34安装在壳壁37上。柜门12通过使用门轴安装。折叠臂19包括设于所述盖体18上的第一连接基座41、设于第一连接基座41上可转动的第一连接臂42、第二连接臂47及设于所述顶棚11内侧(第一空腔33侧)的第二连接基座15,所述第一连接臂4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基座41采用枢接可摆动连接,第二连接臂47一端上设有一用于安装第一连接臂42的滑槽46(位于图7的虚线部分表示,该滑槽46为长条形)及设于滑槽46一侧的凸块45,第一连接臂42的另一端上设有与滑槽46相适配的滑块44及一与凸块45相适配的嵌槽43(该嵌槽43外形为U形),第二连接臂47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基座15采用枢接可摆动连接,以滑块44为轴心在滑槽46上滑动与转动实现折叠臂的伸展开启或折叠关闭,设置嵌槽43在顶棚开启后可将凸块45嵌入到嵌槽43内使得折叠臂固定维持在伸展的状态下,固定顶棚为开启状态,便于工作人员进行检修。第一空腔35和第二空腔33之间通过风扇装置2相连通,第二空腔33和外部空气通过第一风口32相连通,顶棚11和盖体18之间通过铰链16连接,使得顶棚11可活动开闭的盖设在盖体18上,第一风口32沿隔板31的外周沿处设置,顶棚11底部的外周沿长宽大于盖体18的长宽。风扇装置2包括壳体20、设于壳体20顶部上的风扇滤网21、设于壳体20内的风扇及设于壳体20侧面上的风扇开关22,盖体18上开设有一用于安装风扇装置2的风扇安装槽36,风扇装置2通过螺丝可拆卸固定安装在风扇安装槽36上。通过风扇开关位于第一空腔内直接控制风扇的开启关闭,从而减少机柜门的开启,仅通过开启顶棚即可控制风扇。第二风口17的水平高度高于第三风口14的水平高度。第三风口14为百叶窗外形。通过设置顶棚打开高度达70mm,设置顶棚可隐藏和固定风扇装置。通过风扇装置排出的热空气和顶棚与盖体铰链式的连接,使得现场操作更为方便。机柜内壁上垂直设置安装轨道-4个-DC016112-电镀锌涂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风冷散热配电柜,该配电柜包括底座、设于所述底座上的壳壁、盖设在所述壳壁顶部上的盖体、由所述底座、所述壳壁、所述盖体围绕构成的第一空腔及盖设在所述第一空腔出口部上可活动的柜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可活动盖设在所述盖体上的顶棚、设于所述顶棚底部外周沿上的隔板、若干个设于所述隔板上的第一风口及设于所述盖体上的风扇装置,所述顶棚朝向所述盖体一侧形成一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和所述第二空腔之间通过所述风扇装置相连通,所述第二空腔和外部空气通过所述第一风口相连通,所述第一风口沿所述隔板的外周沿处设置,所述顶棚底部的外周沿长宽大于所述盖体的长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冷散热配电柜,该配电柜包括底座、设于所述底座上的壳壁、盖设在所述壳壁顶部上的盖体、由所述底座、所述壳壁、所述盖体围绕构成的第一空腔及盖设在所述第一空腔出口部上可活动的柜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可活动盖设在所述盖体上的顶棚、设于所述顶棚底部外周沿上的隔板、若干个设于所述隔板上的第一风口及设于所述盖体上的风扇装置,所述顶棚朝向所述盖体一侧形成一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和所述第二空腔之间通过所述风扇装置相连通,所述第二空腔和外部空气通过所述第一风口相连通,所述第一风口沿所述隔板的外周沿处设置,所述顶棚底部的外周沿长宽大于所述盖体的长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风冷散热配电柜,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装置包括壳体、设于所述壳体顶部上的风扇滤网、设于所述壳体内的风扇及设于所述壳体侧面上的风扇开关,所述盖体上开设有一用于安装风扇装置的风扇安装槽,所述风扇装置可拆卸固定安装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炳阳,姚灿林,潘安基,曾俊杰,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甬嘉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