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合型绝缘介质的射频同轴电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0621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1 04: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混合型绝缘介质的射频同轴电缆,属于电缆技术领域。用于解决采用绕包结构的高性能低损稳相射频同轴电缆存在附着力差,多次弯曲后,导致插损稳定性差和机械相位稳定性差的问题。该电缆包括由内向外依次同轴设置的内导体、第一绝缘层、第二绝缘层、外导体层和护套层;所述第一绝缘层由聚四氟乙稀材料经实芯推挤和拉伸而成;所述第二绝缘层由低密度聚四氟乙稀薄膜绕包而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合型绝缘介质的射频同轴电缆
本技术属于电缆
,更具体的涉及一种混合型绝缘介质的射频同轴电缆。
技术介绍
高性能低损耗稳相射频同轴电缆,在国际上被广泛应用于高尖端武器装备和卫星通讯设备,雷达导航等,特别是相控阵雷达等系统使用的射频同轴电缆产品,必须使用低损耗稳相的射频同轴电缆来保证射频信号的正常传导,低损耗稳相射频同轴电缆是航空、航天、新一代武器装备中必不可少的关键元器件。现有的射频同轴电缆的绝缘介质层制作有实芯推挤结构、生料拉伸结构和绕包结构三种,具有实芯推挤结构的电缆传输速率基本上在69%左右,损耗较大,不稳相,生料拉伸结构的电缆损耗比实芯推挤的降低了30%,传输速率达到了77%,稳相性能较差,低密度聚四氟乙稀带绕包结构的电缆损耗低,传输速率达到了80%以上,介电常数小,使用频率高,稳相性能好。但因绝缘采用绕包结构,阻抗一致性较难控制,驻波比容易产生谐振点;电缆的绝缘层相对于内导体的附着力较小,线径较小的电缆附着力基本上在2N~3N左右,直接导致了电缆在多次弯曲后,损耗稳定性,机械相位稳定性变差。综上所述,采用绕包结构的高性能低损稳相射频同轴电缆存在附着力差,多次弯曲后,导致插损稳定性差和机械相位稳定性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混合型绝缘介质的射频同轴电缆,用于解决采用绕包结构的高性能低损稳相射频同轴电缆存在附着力差,多次弯曲后,导致插损稳定性差和机械相位稳定性差的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混合型绝缘介质的射频同轴电缆,包括由内向外依次同轴设置的内导体、第一绝缘层、第二绝缘层、外导体层和护套层;所述第一绝缘层由聚四氟乙稀材料经实芯推挤和拉伸而成;所述第二绝缘层由低密度聚四氟乙稀薄膜绕包而成。优选地,所述内导体的材料为镀银无氧铜。优选地,所述外导体层由内至外包括第一外导体层和第二外导体层;所述第一外导体层的为镀银铜带绕包而成;所述第二外导体层为镀银铜线编织而成。优选地,所述护套的组成材料为氟乙烯丙烯共聚物。优选地,所述第一绝缘层的单壁厚度小于0.35mm。优选地,所述电缆的外径小于φ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混合型绝缘介质的射频同轴电缆,包括由内向外依次同轴设置的内导体、第一绝缘层、第二绝缘层、外导体层和护套层;所述第一绝缘层由聚四氟乙稀材料经实芯推挤和拉伸而成;所述第二绝缘层由低密度聚四氟乙稀薄膜绕包而成。其第一绝缘层推挤成型,其他多层第二绝缘层间采用反方向绕包结构,第一绝缘层推挤成型的电缆附着力较大,其他第二绝缘层间反方向绕包,大大增加了绝缘层与内导体的附着力,解决了绕包电缆多次弯曲后插损稳定性与机械相位稳定性变差的问题,内层的推挤结构有效控制了绝缘外径的一致性,阻抗一致性也得到了解决,驻波比减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混合型绝缘介质的射频同轴电缆结构示意图;其中,1-内导体,2,第一绝缘层,3-第二绝缘层,4-第一外导体层,5-第二外导体层,6-护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图1示例性的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混合型绝缘介质的射频同轴电缆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混合型绝缘介质的射频同轴电缆结构示意图,该电缆包括内至外依次同轴设置的内导体1、第一绝缘层2、第二绝缘层3、外导体层和护套6层。现有技术中,普通推挤型电缆的特点是为附着力大、传输速率小、损耗大以及不稳相等;高性能绕包类电缆,绝缘层采用多层聚四氟乙稀材料带绕包结构,其传输速率高、损耗小;但该电缆的附着力差,导致电缆的稳定性差,多次弯曲后幅相一致性差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缆,其采用混合型的绝缘结构,如图1所示,绝缘层包括第一绝缘层2和第二绝缘层3。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实芯推挤附着力大,介电常数大,生料拉伸介电常数介于实芯推挤与绕包之间,但附着力差,所以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绝缘层2采用推挤半烧结,即第一绝缘层2由聚四氟乙稀材料经实芯推挤和拉伸而成,该组成方式既增大了内导体1与第一绝缘层2之间的附着力,又降低了介电常数。第二绝缘层3的组成材料为低密度聚四氟乙稀薄膜,其采用多层绕包,且层与层之间采用反向绕包的形式,采用上述结构,第一绝缘层2由于推挤成型使得电缆的附着力较大,多层第二绝缘层3采用反向绕包的结构,大大增加了绝缘层与内导体1的附着力,解决了绕包电缆多次弯曲后插损稳定性与机械相位稳定性变差的问题。且该电缆中第一绝缘层2和第二绝缘层3之间采用上述结构,兼备了推挤型电缆与绕包型电缆的优点,具有损耗低,稳相性能好的特点,并且该电缆在多次弯曲后,其依然具有幅相稳定性好和一致性好的优点。具体地,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绝缘层2的单壁厚度小于0.35mm,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地要求,确定第二绝缘层3反向绕包的层数,即第二绝缘层3采用低密度聚四氟乙稀薄膜反向绕包,直到完成绕包绝缘的要求外径。进一步地,如图1所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缆所包括的内导体1,其材料可以是镀银无氧铜。进一步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缆所包括的外导体有内至外包括第一外导体层4和第二外导体层5,第一外导体层4为镀银铜带绕包而成,第二外导体层5为镀银铜线编织而成。即外导体层采用了镀银铜带螺旋绕包和圆线编织的结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缆的护套6的组成材料为氟乙烯丙烯共聚物。在实际应用中,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电缆,其附着力比常规的绕包电缆大3N左右,一种示例中,□3以下绝缘层绕包型的细电缆附着力仅有2N~3N左右,而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缆的附着力可达6N~7N左右。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混合型绝缘介质的射频同轴电缆,包括由内向外依次同轴设置的内导体、第一绝缘层、第二绝缘层、外导体层和护套层;所述第一绝缘层由聚四氟乙稀材料经实芯推挤和拉伸而成;所述第二绝缘层由低密度聚四氟乙稀薄膜绕包而成。其第一绝缘层推挤成型,其他多层第二绝缘层间采用反方向绕包结构,第一绝缘层推挤成型的电缆附着力较大,其他第二绝缘层间反方向绕包,大大增加了绝缘层与内导体的附着力,解决了绕包电缆多次弯曲后插损稳定性与机械相位稳定性变差的问题,内层的推挤结构有效控制了绝缘外径的一致性,阻抗一致性也得到了解决,驻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混合型绝缘介质的射频同轴电缆,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内向外依次同轴设置的内导体、第一绝缘层、第二绝缘层、外导体层和护套层;/n所述第一绝缘层由聚四氟乙稀材料经实芯推挤和拉伸而成;/n所述第二绝缘层由低密度聚四氟乙稀薄膜绕包而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合型绝缘介质的射频同轴电缆,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内向外依次同轴设置的内导体、第一绝缘层、第二绝缘层、外导体层和护套层;
所述第一绝缘层由聚四氟乙稀材料经实芯推挤和拉伸而成;
所述第二绝缘层由低密度聚四氟乙稀薄膜绕包而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导体的材料为镀银无氧铜。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导体层由内至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文珍陈冠男张炜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华达线缆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