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型控制电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06114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1 04: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组合型控制电缆,包括绝缘外护套层,所述聚氨酯外隔板和聚酯带绕包层之间填充有氮化铝散热颗粒层,所述聚氨酯外隔板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聚氨酯内隔板,所述聚氨酯内隔板和聚氨酯外隔板之间设有缆芯,所述聚氨酯内隔板的中部固定连接有加强空心管。该装置通过聚氨酯外隔板和聚氨酯内隔板,使得形成强有力的骨架结构,并对各个缆芯进行分隔保护牢固的支撑,有效增强了电缆的抗压能力,通过吸热块便于对缆芯的热量进行快速吸收,并使得热量经过导热孔、导热硅矽胶片、散热槽、导热槽以及氮化铝散热颗粒层进行快速的散热,继而大大增强了热量导出效率,从而极大的提高了电缆的散热效率,便于进一步延长电缆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组合型控制电缆
本技术属于控制电缆
,具体涉及一种组合型控制电缆。
技术介绍
控制电缆是适用于工矿企业、能源交通部门、供交流额定电压450/750伏以下控制、保护线路等场合使用的聚氯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控制电缆。但是目前市场上的组合型控制电缆,经常出现电缆过热故障,使用中会产生大量的热能,不能快速挥散到外界影响电缆的使用寿命及安全性,且承压能力较差,会导致电缆破损、破裂,不便于正常使用,降低了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合型控制电缆,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组合型控制电缆,包括绝缘外护套层,所述绝缘外护套层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聚酯带绕包层,所述聚酯带绕包层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聚氨酯外隔板,所述聚氨酯外隔板和聚酯带绕包层之间填充有氮化铝散热颗粒层,所述聚氨酯外隔板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聚氨酯内隔板,所述聚氨酯内隔板和聚氨酯外隔板之间设有缆芯,所述缆芯的周围紧密填充有矿物岩棉绳层,所述聚氨酯内隔板的中部固定连接有加强空心管。优选的,所述加强空心管和聚氨酯内隔板之间设有陶瓷纤维隔热布层。此项设置通过加强空心管有利于增强聚氨酯内隔板的结构强度,继而有效增强了电缆的抗压和抗拉伸能力强度,并且通过陶瓷纤维隔热布层,便于对加强空心管及聚氨酯内隔板的内部进行隔热保护,防止电缆内部的受热变形现象。优选的,所述聚氨酯外隔板和聚酯带绕包层之间设有四个第一隔腔,所述氮化铝散热颗粒层位于第一隔腔上,所述聚氨酯外隔板和聚氨酯外隔板之间设有四个第二隔腔,所述缆芯和矿物岩棉绳层均位于第二隔腔上。此项设置通过氮化铝散热颗粒层有效增强了内部缆芯的散热性能,继而有效延长了电缆的使用寿命,通过矿物岩棉绳层能更好的保护缆芯,使电缆具有较好的阻燃性能、结构紧凑、抗拉性能高。优选的,所述第二隔腔的腔壁通过吸热块与缆芯固定连接。此项设置通过吸热块便于更快速的吸收缆芯上散出的热量,并经过导热孔、散热槽传导至绝缘外护套层的外部进行散出,继而有效增强了热量导出速率。优选的,所述聚氨酯内隔板的内部设有散热槽,所述散热槽的槽壁上固定连接有支护钢丝网,所述散热槽上固定连接有均匀分布的加强杆,所述聚氨酯内隔板的表面上设有均匀分布的导热孔,所述导热孔的孔壁上固定连接有导热硅矽胶片,所述导热孔与散热槽相连通。此项设置通过散热槽、加强杆和支护钢丝网的配合作用,使得在进一步增强电缆抗压能力的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电缆的散热性能,且通过导热硅矽胶片增强了导热孔的导热效率,继而便于热量通过导热孔和散热槽快速排出,大大提高了散热效率。优选的,所述聚氨酯外隔板的表面上设有均匀分布的导热槽,所述导热槽的槽壁上固定连接有导热硅脂层。此项设置有效增强了聚氨酯外隔板导热效率,进而进一步增强了电缆的散热作用效果,保证其使用效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组合型控制电缆,通过聚氨酯外隔板和聚氨酯内隔板的配合作用,使得在电缆的内部形成强有力的骨架结构,并对各个缆芯进行分隔保护牢固的支撑,有效增强了电缆的抗压能力,同时经过矿物岩棉绳层和聚酯带绕包层增强了电缆的阻燃性能、抗拉性能,结构紧凑牢靠,继而有效避免了电缆的破裂压损现象,有效延长了电缆使用使用寿命,并且,通过吸热块便于对缆芯的热量进行快速吸收,并使得热量经过导热孔、导热硅矽胶片、散热槽、支护钢丝网、导热槽、导热硅脂层以及氮化铝散热颗粒层进行快速的散热,继而大大增强了热量导出效率,从而极大的提高了电缆的散热效率,便于进一步延长电缆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聚氨酯内隔板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聚氨酯外隔板表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绝缘外护套层;2、聚酯带绕包层;3、聚氨酯外隔板;301、第一隔腔;302、第二隔腔;303、导热槽;304、导热硅脂层;4、聚氨酯内隔板;401、陶瓷纤维隔热布层;402、加强空心管;403、散热槽;404、支护钢丝网;405、加强杆;406、导热孔;407、导热硅矽胶片;5、缆芯;6、吸热块;7、矿物岩棉绳层;8、氮化铝散热颗粒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3所示,一种组合型控制电缆,包括绝缘外护套层1,所述绝缘外护套层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聚酯带绕包层2,所述聚酯带绕包层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聚氨酯外隔板3,所述聚氨酯外隔板3和聚酯带绕包层2之间填充有氮化铝散热颗粒层8,所述聚氨酯外隔板3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聚氨酯内隔板4,所述聚氨酯内隔板4和聚氨酯外隔板3之间设有缆芯5,所述缆芯5的周围紧密填充有矿物岩棉绳层7,所述聚氨酯内隔板4的中部固定连接有加强空心管402。所述加强空心管402和聚氨酯内隔板4之间设有陶瓷纤维隔热布层401;通过加强空心管402有利于增强聚氨酯内隔板4的结构强度,继而有效增强了电缆的抗压和抗拉伸能力强度,并且通过陶瓷纤维隔热布层401,便于对加强空心管402及聚氨酯内隔板4的内部进行隔热保护,防止电缆内部的受热变形现象。所述聚氨酯外隔板3和聚酯带绕包层2之间设有四个第一隔腔301,所述氮化铝散热颗粒层8位于第一隔腔301上,所述聚氨酯外隔板3和聚氨酯外隔板3之间设有四个第二隔腔302,所述缆芯5和矿物岩棉绳层7均位于第二隔腔302上;通过氮化铝散热颗粒层8有效增强了内部缆芯5的散热性能,继而有效延长了电缆的使用寿命,通过矿物岩棉绳层7能更好的保护缆芯5,使电缆具有较好的阻燃性能、结构紧凑、抗拉性能高。所述第二隔腔302的腔壁通过吸热块6与缆芯5固定连接;通过吸热块6便于更快速的吸收缆芯5上散出的热量,并经过导热孔406、散热槽403传导至绝缘外护套层1的外部进行散出,继而有效增强了热量导出速率。所述聚氨酯内隔板4的内部设有散热槽403,所述散热槽403的槽壁上固定连接有支护钢丝网404,所述散热槽403上固定连接有均匀分布的加强杆405,所述聚氨酯内隔板4的表面上设有均匀分布的导热孔406,所述导热孔406的孔壁上固定连接有导热硅矽胶片407,所述导热孔406与散热槽403相连通;通过散热槽403、加强杆405和支护钢丝网404的配合作用,使得在进一步增强电缆抗压能力的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电缆的散热性能,且通过导热硅矽胶片407增强了导热孔406的导热效率,继而便于热量通过导热孔406和散热槽403快速排出,大大提高了散热效率。所述聚氨酯外隔板3的表面上设有均匀分布的导热槽303,所述导热槽303的槽壁上固定连接有导热硅脂层304;有效增强了聚氨酯外隔板3导热效率,进而进一步增强了电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组合型控制电缆,包括绝缘外护套层(1),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外护套层(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聚酯带绕包层(2),所述聚酯带绕包层(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聚氨酯外隔板(3),所述聚氨酯外隔板(3)和聚酯带绕包层(2)之间填充有氮化铝散热颗粒层(8),所述聚氨酯外隔板(3)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聚氨酯内隔板(4),所述聚氨酯内隔板(4)和聚氨酯外隔板(3)之间设有缆芯(5),所述缆芯(5)的周围紧密填充有矿物岩棉绳层(7),所述聚氨酯内隔板(4)的中部固定连接有加强空心管(40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合型控制电缆,包括绝缘外护套层(1),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外护套层(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聚酯带绕包层(2),所述聚酯带绕包层(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聚氨酯外隔板(3),所述聚氨酯外隔板(3)和聚酯带绕包层(2)之间填充有氮化铝散热颗粒层(8),所述聚氨酯外隔板(3)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聚氨酯内隔板(4),所述聚氨酯内隔板(4)和聚氨酯外隔板(3)之间设有缆芯(5),所述缆芯(5)的周围紧密填充有矿物岩棉绳层(7),所述聚氨酯内隔板(4)的中部固定连接有加强空心管(4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型控制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空心管(402)和聚氨酯内隔板(4)之间设有陶瓷纤维隔热布层(40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型控制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聚氨酯外隔板(3)和聚酯带绕包层(2)之间设有四个第一隔腔(301),所述氮化铝散热颗粒层(8)位于第一隔腔(301)上,所述聚氨酯外隔板(3)和聚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同献
申请(专利权)人:昆明欧杰电缆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