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姗蓉专利>正文

一种绿环园区自动浇水控制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0487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1 04: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绿环园区自动浇水控制器电路,包括变压器B、整流桥L、电容C1‑C2、二极管D5‑D8、三极管Q1‑Q3、电阻R1‑R6、开关K、开关JK、继电器J和可控硅M;所述变压器B的抽头1和抽头2连接市电,所述变压器B的抽头3连接整流桥L的管脚1,所述整流桥L的管脚2分别连接电容C1的第二端、二极管D8的正极、电阻R1的第二端、电阻R2的第二端、三极管Q1的基极、三极管Q1的发射极、继电器J的第二端和二极管D5‑D7的负极,所述变压器B的抽头4连接整流桥L的管脚3,所述整流桥L的管脚4分别连接电容C1的第一端和电阻R0的第一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用的元器件少,能够有效节省水资源,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绿环园区自动浇水控制器电路
本技术涉及到控制领域,尤其设计到一种绿环园区自动浇水控制器电路。
技术介绍
现代生活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花卉、树木这些绿色植物的喜爱和种植越来越多,工业园区的绿化更是重要,能够有效的改善工业园区的空气质量,但是在一些较为干旱的地区,工业园区的植被的浇灌需要人工来实现,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往往会忙于工作而忘记定期、及时地为园区的植被浇灌;或者由于外出过久,导致花木处于无人管理照看的情形而出现枯萎;目前园区的植被一般都是采用自动浇水器来定时的进行浇水,有的时候在刚下完雨后到达浇水时间,自动浇水器也会自动对植被进行浇水,造成了水资源不合理的使用和浪费,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绿环园区自动浇水控制器电路来解决的上述问题。第一方面,本技术公开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绿环园区自动浇水控制器电路,包括变压器B、整流桥L、电容C1-C2、二极管D5-D8、三极管Q1-Q3、电阻R1-R6、开关K、开关JK、继电器J和可控硅M;所述变压器B的抽头1和抽头2连接市电,所述变压器B的抽头3连接整流桥L的管脚1,所述整流桥L的管脚2分别连接电容C1的第二端、二极管D8的正极、电阻R1的第二端、电阻R2的第二端、三极管Q1的基极、三极管Q1的发射极、继电器J的第二端和二极管D5-D7的负极,所述变压器B的抽头4连接整流桥L的管脚3,所述整流桥L的管脚4分别连接电容C1的第一端和电阻R0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0的第二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8的负极、电阻R1的第一端、电阻R3的第一端和三极管Q3的发射极,所述电阻R1的滑动端连接电阻R2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3的第二端分别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三极管Q2的基极和电阻R4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4的第二端连接二极管D5的正极,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5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5的第二端连接二极管D6的正极,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分别连接继电器J的第一端和二极管D7的正极,所述电容C2的第二端分别连接开关JK的第二端、开关K的第二端、变压器B的抽头2和可控硅M的第二端,所述可控硅M的第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6的第一端、开关K的第一端、开关JK的第一端和电容C2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6的第二端连接开关JK的第三端。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容C1的电容量为1000μF,所述电容C2的电容量为0.1μF。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电阻R0的电阻值为10KΩ,所述电阻R1的电阻值为10.3KΩ,所述电阻R2的电阻值为3KΩ,所述电阻R3的电阻值为4.7KΩ,所述电阻R4的电阻值为11KΩ,所述电阻R5的电阻值为2.7KΩ,所述电阻R6的电阻值为1KΩ。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可控硅M的型号为BCR50。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三极管Q1的型号为9013,所述三极管Q2-Q3的型号均为8550。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二极管D5-D8的型号均为IN4001。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开关K为手动开关。上述方案的一种绿环园区自动浇水控制器电路,通过设置探头能够对种植植被的土壤的干湿程度进行测量,自动接通水泵或水雾喷射器的控制电路进行浇水,达到要求的湿度后又能自动切断,能够最有效的利用水资源,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价值。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的说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绿环园区自动浇水控制器电路线束构造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固定”、“一体成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在图中,结构相似的单元是用以相同标号标示。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技术。如图1所示,本技术公开提供的一个实施例是:一种绿环园区自动浇水控制器电路,包括变压器B、整流桥L、电容C1-C2、二极管D5-D8、三极管Q1-Q3、电阻R1-R6、开关K、开关JK、继电器J和可控硅M;所述变压器B的抽头1和抽头2连接市电,所述变压器B的抽头3连接整流桥L的管脚1,所述整流桥L的管脚2分别连接电容C1的第二端、二极管D8的正极、电阻R1的第二端、电阻R2的第二端、三极管Q1的基极、三极管Q1的发射极、继电器J的第二端和二极管D5-D7的负极,所述变压器B的抽头4连接整流桥L的管脚3,所述整流桥L的管脚4分别连接电容C1的第一端和电阻R0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0的第二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8的负极、电阻R1的第一端、电阻R3的第一端和三极管Q3的发射极,所述电阻R1的滑动端连接电阻R2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3的第二端分别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三极管Q2的基极和电阻R4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4的第二端连接二极管D5的正极,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5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5的第二端连接二极管D6的正极,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分别连接继电器J的第一端和二极管D7的正极,所述电容C2的第二端分别连接开关JK的第二端、开关K的第二端、变压器B的抽头2和可控硅M的第二端,所述可控硅M的第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6的第一端、开关K的第一端、开关JK的第一端和电容C2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6的第二端连接开关JK的第三端。如图1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容C1的电容量为1000μF,所述电容C2的电容量为0.1μF。如图1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阻R0的电阻值为10KΩ,所述电阻R1的电阻值为10.3KΩ,所述电阻R2的电阻值为3KΩ,所述电阻R3的电阻值为4.7KΩ,所述电阻R4的电阻值为11KΩ,所述电阻R5的电阻值为2.7KΩ,所述电阻R6的电阻值为1KΩ。如图1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可控硅M的型号为BCR50。如图1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三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绿环园区自动浇水控制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变压器B、整流桥L、电容C1-C2、二极管D5-D8、三极管Q1-Q3、电阻R1-R6、开关K、开关JK、继电器J和可控硅M;所述变压器B的抽头1和抽头2连接市电,所述变压器B的抽头3连接整流桥L的管脚1,所述整流桥L的管脚2分别连接电容C1的第二端、二极管D8的正极、电阻R1的第二端、电阻R2的第二端、三极管Q1的基极、三极管Q1的发射极、继电器J的第二端和二极管D5-D7的负极,所述变压器B的抽头4连接整流桥L的管脚3,所述整流桥L的管脚4分别连接电容C1的第一端和电阻R0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0的第二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8的负极、电阻R1的第一端、电阻R3的第一端和三极管Q3的发射极,所述电阻R1的滑动端连接电阻R2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3的第二端分别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三极管Q2的基极和电阻R4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4的第二端连接二极管D5的正极,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5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5的第二端连接二极管D6的正极,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分别连接继电器J的第一端和二极管D7的正极,所述电容C2的第二端分别连接开关JK的第二端、开关K的第二端、变压器B的抽头2和可控硅M的第二端,所述可控硅M的第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6的第一端、开关K的第一端、开关JK的第一端和电容C2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6的第二端连接开关JK的第三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绿环园区自动浇水控制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变压器B、整流桥L、电容C1-C2、二极管D5-D8、三极管Q1-Q3、电阻R1-R6、开关K、开关JK、继电器J和可控硅M;所述变压器B的抽头1和抽头2连接市电,所述变压器B的抽头3连接整流桥L的管脚1,所述整流桥L的管脚2分别连接电容C1的第二端、二极管D8的正极、电阻R1的第二端、电阻R2的第二端、三极管Q1的基极、三极管Q1的发射极、继电器J的第二端和二极管D5-D7的负极,所述变压器B的抽头4连接整流桥L的管脚3,所述整流桥L的管脚4分别连接电容C1的第一端和电阻R0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0的第二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8的负极、电阻R1的第一端、电阻R3的第一端和三极管Q3的发射极,所述电阻R1的滑动端连接电阻R2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3的第二端分别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三极管Q2的基极和电阻R4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4的第二端连接二极管D5的正极,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5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5的第二端连接二极管D6的正极,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分别连接继电器J的第一端和二极管D7的正极,所述电容C2的第二端分别连接开关JK的第二端、开关K的第二端、变压器B的抽头2和可控硅M的第二端,所述可控硅M的第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6的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姗蓉
申请(专利权)人:刘姗蓉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