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震检波器护壳系统
本技术涉及地震勘探
,尤其是指一种超小型地震检波器护壳系统。
技术介绍
超小型地震检波器是一种体积小、重量轻的地震检波器,其直接优势在于方便携带和铺设,特别适宜山地、丘陵、大沙漠等复杂地表地震施工。目前,常规地震检波器的组串方式是将电缆线穿过密封套通孔及穿线环、打结后按照一定的要求与检波器芯体连接,放入带尾椎的壳体内,然后将顶盖紧固在壳体上。但是,由于穿线环的设置需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及具有一定的重量,导致这种护壳系统应用于超小型检波器时,不利于减小护壳的体积及其重量,且防水性能也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地震检波器护壳系统,在应用于超小型检波器时,有利于减小护壳的体积及重量,且具有较好的防水效果。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地震检波器护壳系统,其中,所述地震检波器护壳系统由上至下包括顶盖、密封件及壳体,所述顶盖与所述壳体能拆装地相接,所述密封件密封夹设于所述顶盖与所述壳体之间,所述顶盖与所述密封件围合形成上容置空间,所述密封件与所述壳体围合形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震检波器护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震检波器护壳系统由上至下包括顶盖、密封件及壳体,所述顶盖与所述壳体能拆装地相接,所述密封件密封夹设于所述顶盖与所述壳体之间,所述顶盖与所述密封件围合形成上容置空间,所述密封件与所述壳体围合形成下容置空间,所述密封件上形成有连通所述上容置空间与所述下容置空间的通孔,且所述密封件的内部形成有至少一条穿线通道,所述穿线通道连通所述上容置空间及所述顶盖的外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震检波器护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震检波器护壳系统由上至下包括顶盖、密封件及壳体,所述顶盖与所述壳体能拆装地相接,所述密封件密封夹设于所述顶盖与所述壳体之间,所述顶盖与所述密封件围合形成上容置空间,所述密封件与所述壳体围合形成下容置空间,所述密封件上形成有连通所述上容置空间与所述下容置空间的通孔,且所述密封件的内部形成有至少一条穿线通道,所述穿线通道连通所述上容置空间及所述顶盖的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震检波器护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的下表面上向上凹设形成有上凹空间,所述上凹空间的内周面上通过变径形成有朝下的第一环形台阶面,所述第一环形台阶面上靠近其内侧边缘处向下凸设形成有一圈环形的第一密封环,所述第一密封环的外周面、所述上凹空间的位于所述第一环形台阶面的下方的内周面及所述第一环形台阶面围合形成第一环槽,所述第一密封环的内周面、所述上凹空间的位于所述第一环形台阶面的上方的内周面及所述上凹空间的顶面围合形成上容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震检波器护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环的内周面与所述上凹空间的位于所述第一环形台阶面的上方的内周面光滑过渡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震检波器护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的下表面上凹设形成有至少一条连通所述上凹空间及所述顶盖的外部的上通槽,所述上通槽沿所述顶盖的径向延伸设置,所述上通槽的一端贯穿所述上凹空间的内周面,所述上通槽的另一端贯穿所述顶盖的外周面,所述上通槽的槽底低于所述第一密封环的下表面或所述上通槽的槽底与所述第一密封环的下表面平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震检波器护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上表面上向下凹设形成有下凹空间,所述下凹空间的内周面上通过变径形成有朝上的第二环形台阶面,所述第二环形台阶面上靠近其内侧边缘处向上凸设形成有一圈环形的第二密封环,所述第二密封环的外周面、所述下凹空间的位于所述第二环形台阶面的上方的内周面及所述第二环形台阶面围合形成第二环槽,所述第二密封环的内周面、所述下凹空间的位于所述第二环形台阶面的下方的内周面及所述下凹空间的底面围合形成下容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地震检波器护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密封环的内周面与所述下凹空间的位于所述第二环形台阶面的下方的内周面平齐。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地震检波器护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正杰,韩晓波,李鑫龙,邵欣,段亚玲,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