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外观配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902328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1 04: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全外观配色装置,所述全外观配色装置包括色温和照度可调的对色装置、色温和亮度可调的配光光源和基底,所述对色装置一侧设有观察窗口,另一侧设有观察孔,所述基底的中心位于观察孔中心轴线的延长线上,所述配光光源射出的光用于照射至基底上进行显色。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主要用途是提供一种能够高效快速还原目标颜色,节省等待样品打样的时间,大幅度地提高效率的全外观配色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外观配色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配色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全外观配色装置。
技术介绍
在物体染色行业,如纺织、印刷、油墨、油漆、塑料等产业,产品的颜色是最为关键的属性之一。颜色从产品的设计之初就参与整个设计生产的过程。例如,不同地域的消费者对同一产品有不同的颜色喜好,同一地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消费者,也会有不同的颜色喜好。而这些颜色如何选定,则是产品设计中最为关键的一环,这部分的研发和设计投入也是企业开发设计产品的一笔重要经费支出。在确定产品颜色时,客户公司需要跟生产商确定颜色参数,一般是确定产品颜色的XYZ三刺激值,而产品的XYZ值可由色差计直接测得,或由光辐射仪测得P(λ)值再经由公式(公式一)计算得到。传统的外观管理供应链中,客户公司和生产商首先要确定目标颜色区间,如品红、湖蓝等等,然后生产商会在目标颜色区间内进行打样,生产多个相近颜色的样品,提供给客户公司进行筛选。客户公司的工业设计师对这些样品进行筛选并给出意见,然后生产商根据需求再次打样,并交给客户公司再次筛选,一般要重复此过程2-3次以上才能最终确定产品颜色,然后再使用测色仪测量该颜色的XYZ三刺激值。这个过程中生产商需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成本,整个供应链过程耗时也很长,效率低下。因此急需设计一种更高效快速的方法和装置,允许客户公司的工业设计师直接在标准光源的观察环境下自行调节改变样品颜色,直接确定最终颜色,从而确定产品的XYZ值,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缩短整个供应链的耗时,提高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高效快速还原目标颜色,节省等待样品打样的时间,大幅度地提高效率的全外观配色装置。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全外观配色装置,所述全外观配色装置包括色温和照度可调的对色装置、色温和亮度可调的配光光源和基底,所述对色装置一侧设有观察窗口,另一侧设有观察孔,所述基底的中心位于观察孔中心轴线的延长线上,所述配光光源射出的光用于照射至基底上进行显色。进一步地,所述基底为白色不透明结构。进一步地,所述配光光源活动连接于对色装置上具有观察孔的一侧,所述配光光源与对色装置之间连接设有角度调节装置。进一步地,所述角度调节装置为马达组件。进一步地,所述基底为无色透明结构。进一步地,所述配光光源与基底平行间隔布置,所述配光光源位于基底上远离对色装置的一侧。进一步地,所述观察孔的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插槽,所述插槽内活动插接有插片,所述插片中部开设有孔。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中利用配光光源中多通道LED照明系统的色光对基底着色,能更真实地在视觉匹配上达到实际样品的颜色、纹理、透过性及手感,最大程度地还原出实际样品或预期达到的外观,可补足目前的电子信息或图像系统无法达到的,还原手感、纹理及透过性等特征;大大缩短了产品由设计端经过经销商再到制造端的生产时间,可以将整个供应链流程的效率提高一倍以上,由于其取代了传统实际样品的生产制作,故而还能够大幅地减少资源浪费,节省设计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中的一种全外观配色装置的主视图;图2为实施例1中的一种全外观配色装置的俯视图;图3为实施例2中的一种全外观配色装置的主视图;图4为实施例2中的一种全外观配色装置的俯视图;图5为本技术中对色装置的正视图;图6为本技术的一种全外观配色装置的使用状态图;其中,1、对色装置;101、灯箱光源;102、观察孔;103、插槽;104、插片;2、配光光源;3、基底;4、支撑装置;5、角度调节装置;6、底座;7、遮光室。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描述中,为了清楚地描述本技术的技术特征所使用的一些方位词,例如“前”、“后”、“上”、“下”、“顶部”、“底部”、“内”、“外”等均是按照本技术的附图方位而言的。实施例1如图1、图2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全外观配色装置,包括色温和照度可调的对色装置1、色温和亮度可调的配光光源2和基底3,对色装置1采用对色灯箱,背景色为中灰色,对色装置1顶部设有灯箱光源101,用于从上方照射对色装置1,灯箱光源101包括光源板和LED灯珠组,LED灯珠组包括四个LED灯珠阵列,均匀分布在光源板上,且每个LED灯珠阵列均为正方形阵列,采用这种结构,四个LED灯珠阵列的配光功能能够达到标准光源的SPD规格,而且照射的光更加均匀稳定。对色装置1一侧设有观察窗口,方便观测者在此处观察;另一侧设有观察孔102,用于使基底3呈现在观察孔102中,这样观测者从观察窗口中就可以看到呈现在标准光源中的基底3。基底3的中心位于观察孔102中心轴线的延长线上,配光光源2射出的光用于照射至基底3上进行显色。对色装置1和配光光源2均采用多通道光源,对色装置1提供标准的视觉观测环境,灯箱光源101采用标准光源照明,如CIED65(或D50、D75、D55)的日光光源、A光源以及最新公布的CIELED光源及其他的工业光源。配光光源2可为自发光光源,或荧光光源,或自发光光源与荧光光源的组合光源,或自发光光源和/或荧光光源通过滤光片后的光源,自发光光源可采用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激光二极管(LaserDiode)、有机发光半导体(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或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DotLightEmittingDiodes)等。具体在本实施例中配光光源2采用多通道广大色域的LED光源照射,具体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六颗均匀分布的LED光源。这种将基底3用不同色光照射,模拟真实物体即实际样品的外观,最后形成的具有与实际样品颜色、纹理、透过性等视觉信息一致的基底3外观被称为虚拟样品。本实施例中,配光光源2具有两个,分别活动连接于对色装置1上具有观察孔102的一侧,并呈对称设置。配光光源2与基底3的几何光学条件为45°:0°(即光的入射与反射角度之比);基底3为白色不透明结构;配光光源2与对色装置1之间连接设有角度调节装置5。具体地,角度调节装置5为马达组件,通过控制该马达组件可以实现任意调节配光光源2在水平方向上的旋转角度。本实施例的一种全外观配色装置,还包括支撑装置4、底座6和遮光室7,对色装置1放置于底座6上,使对色装置1观察窗口的高度符合人体工程力学,方便观察。支撑装置4用于支撑基底3使其能够呈现在对色装置1的观察孔102中,本实施例的支撑装置4上还设有可控制基底3转动的马达组件,方便根据需要调节基底3的角度。遮光室7包括遮光布和用于支撑遮光布的框架,遮光布采用遮光性能较好的涂层遮光布,遮光室7用于提供黑暗的外界环境,可以使基底3上的显色更加准确无干扰。另外,如图5所示,观察孔102的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插槽103,插槽103内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全外观配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外观配色装置包括色温和照度可调的对色装置(1)、色温和亮度可调的配光光源(2)和基底(3),所述对色装置(1)一侧设有观察窗口,另一侧设有观察孔(102),所述基底(3)的中心位于观察孔(102)中心轴线的延长线上,所述配光光源(2)射出的光用于照射至基底(3)上进行显色。/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外观配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外观配色装置包括色温和照度可调的对色装置(1)、色温和亮度可调的配光光源(2)和基底(3),所述对色装置(1)一侧设有观察窗口,另一侧设有观察孔(102),所述基底(3)的中心位于观察孔(102)中心轴线的延长线上,所述配光光源(2)射出的光用于照射至基底(3)上进行显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外观配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3)为白色不透明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全外观配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光光源(2)活动连接于对色装置(1)上具有观察孔(102)的一侧,所述配光光源(2)与对色装置(1)之间连接设有角度调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建龙冯晶罗明何灿栋熊鑫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千明智能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