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虫菊生产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7902 阅读:2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针对已有技术存在的广收薄种的缺点,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除虫菊的丰产栽培技术,包括根据不同种植区选择不同时间的种子播种和种苗定植,含及时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的综合田间管理,适时采收,干燥与贮存步骤。使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技术可达到快速、丰产、采收期集中节约劳力、降低成本的目的。(*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除虫菊丰产栽培技术本专利技术涉及植物的栽培技术,具体涉及除虫菊丰产栽培技术。除虫菊原产欧洲,是世界著名的天然无公害杀虫植物,除虫菊的头状花序(花头)是提取除虫菊酯的原料,在欧洲、日本、非洲等地都有较长的栽培历史。由于除虫菊种子十分细瘦(瘦果),种子千粒重为0.7-1.0克,种子繁育中出苗率低、育苗周期长成为种苗繁育中的一个难题,而种苗的繁殖和栽培技术是推动整个除虫菊干花生产的关键,而国外日本、肯尼亚主要采用的栽培技术存在广种薄收的缺点,如日本1994年出版的松田秀雄编著的《工艺作物学》第二章除虫菊报道平均每公顷产干花330公斤,美国1973年出版的John E Casida编写的《天然杀虫植物除虫菊》中报道,肯尼亚良好生产条件下在定植2-3年后才能进入高产,在研究中心的试验地里高产时每英亩可收获800磅(一英亩=6.07市亩,折算为60公斤/亩)干花。本专利技术针对已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点,在本申请者的另一专利技术“除虫菊种子育苗技术”的基础上,提供一种除虫菊栽培技术,达到快速、丰产、采收期集中节约劳力、降低成本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除虫菊的丰产栽培技术,包括根据不同种植区选择不同时间的种子播种和种苗定植,含及时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的综合田间管理,适时采收,干燥与贮存步骤。种子播种和种苗定植步骤在冬季气温较低的半山区选择4月播种7月份定植,在冬季气温较高地区定植可选择5月播种8月份定植,在夏季高温冬季低温地区,选择4至5月初或9月份播种;播种后90-100天定植,种苗定植的株行距为45-50cm,每亩定植株数在2400-2500株。综合田间管理中及时追肥采用定植后至孕蕾期追肥2-3次,壮苗和助花。灌溉使植株保持土壤湿润态即可。病虫害防治以预防为主,种苗定植2周后开始喷洒农药,间隔2-3周后再喷药1-4次即可。适时采收采用头状花序中的小花有1/3--1/2开放时采摘。干燥采用阳光干燥。-->上述的栽培技术,优选用的技术方案是种子播种和种苗定植步骤在冬季气温较低的半山区选择4月播种7月份定植,在冬季气温较高地区定植可选择5月播种8月份定植,在夏季高温冬季低温地区,选择4至5月初或9月份播种;播种后90-100天定植,种苗定植的株行距为45-50cm,每亩定植株数在2400-2500株;综合田间管理中及时追肥采用定植后至孕蕾期追肥2-3次,壮苗和助花,灌溉使植株保持湿润态即可;病虫害防治以预防为主,种苗定植2周后开始喷洒农药,间隔2-3周后再喷药1-4次即可;适时采收采用头状花序中的小花有1/3--1/2开放时采摘;干燥采用阳光干燥。本专利技术技术措施中关键步骤的原理基于:籽苗定植的株行距为45×50cm,每亩定植株数在2400-2500株,证明本专利技术的籽苗壮、需要的定植株少、可以套作;在定植后至孕蕾期为加强冬春季节营养,促使抽苔、花蕾的集中发育,应追肥3次;植株进入抽苔、孕蕾期对水分的需求增加,而此时期的降水量仅为年降水量的10%,选择灌溉3-4次是获得优质高产干花的重要措施;病虫害防治采用预防为主对防治籽苗及控制病害蔓延有很重要作用;适时采收采用在头状花序中的小花有1/3-1/2开放时采摘,此时菊酯含量最高,而过早或延迟采摘则会降低干花品质;此外由于除虫菊鲜花的含水量约为75-80%,采摘后必须及时晾晒,切忌堆积,防止因晾晒不当造成鲜花发酵变黑,影响质量也直接影响经济收益,切忌在雨天或雨后立即采摘,贮存入库前必须加强质量的验收,干花含水量超标(>9%)或已发生霉变的不能入库,包装袋应具隔水性能,防止入库后的返潮,控制储存库内的温度及通风条件。因此,本专利技术采用自然阳光干燥,避免了人工干燥时温度控制不当造成质量下降,同时减少了干燥设备的投资,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与已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益效果在于:1、快速和丰产:为籽苗在定植后8-9个月即可采摘鲜花,产量明显高于多年生植株,本专利技术栽培技术的产量达亩产干花80公斤以上,最高可达150公斤。以每公斤(一级)干花的收购价12.0元计,亩产值可达1000元以上,除虫菊生长期与小麦、油菜相当,但其经济效益高于油菜及小麦;而在东非等地主要采用无性繁殖方法,必须在20个月以上才有收获,如1972年在肯尼亚的除虫菊管理委员会在4英亩土地上种600万株苗,收获干花3200磅,折合60.6公斤/亩。此外种植除虫菊还可获二次经济效益:除虫菊花头采摘后,植株的其他部分-->(茎、叶、花梗)都可割下晒干,粉碎后可用作制造蚊香的原料,同时通过化学加工后的残渣,晒干后可供第二次利用,与除虫菊茎、叶等粉末混合作蚊香原料,可以减少从国外进口的除虫菊粉末,可用作生产蚊香原料,成本低、产值高、适合中小型乡镇企业加工生产。2、采收期的相对集中节约劳力:鲜花采摘是密集型劳动,采摘时必须注意到所采摘花头中小花的开放程度,过早或过迟采摘都会影响干花的质量,因此世界各除虫菊生产国都以手工采摘为主。本专利技术栽培技术促使除虫菊抽苔花蕾的发育集中在一个季节,开花期集中能在下一个月内完成,有利于节约劳力和工时,采摘中等产量的一亩地需10个左右的劳力,分3-4次采完,并有利于采摘后的加工,并有利于提高干花质量。与东非多国的区别主要在于当地的气候条件有较大差别,除虫菊在东非为当地主要种植业,一年中有半年以上时间进行采收,当地农民就不可能再从事其他作物的管理,形成单一性经济结构。3、成本较低:整个采收期用1个月内,控制在雨季到来的前和后的晴好天气采收,因此充分利用了阳光进行采收后的干燥,加工过程不必依赖干燥设备,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节省了投资。而在东非等国是采收期长,在降水季节仍需采收,因此必须利用干燥设备,这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同时干花质量不如自然干燥的干花,如1971年4月《Ministry of Agriculture》Molo第19页描述的技术。4、本专利技术的定植株数少决定了套作的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效益,实际一年中全占用地时间仅为1-4月,在摘花后以及籽苗定植初期至12月底前都可充分利用籽苗定植前期生长缓慢和植株间有较大空隙,套作1-2茬短期蔬菜如青菜、萝卜、西兰花青毛豆等,种植地套作的蔬菜必须在除虫菊抽苔、孕蕾之前收获完毕。本专利技术的种苗壮实,定植株少,可以套作,而日本1948年《工艺作物学》第二章报道的技术是每亩定植6000-10000株,株与株之间密、籽苗生长弱、细。5、本专利技术技术稳定可靠、重复性强,已经过5年的重复试验,先后育苗20多万株,在国内不同生态环境地区定植,均获较好效果(见实施例)。下面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内容,但本专利技术的内容并不局限以此。-->实施例一:1、选择定植区:根据当地的土质条件制订具体的栽培措施,注意局部小环境地形、地势,切忌定植于低洼积水地(如锅底塘),也不宜定植于迎风面的坡头地块。同时土地必须及时翻耕(挖),整地方式依具体条件而定,在冬季缺水灌溉地区宜整平墒,夏季易积水地区宜整高墒或整成垅沟。此外还要准备好所需的化肥、农药、包装材料和储存期等有关材料及工具等。2、将除虫菊种子用本申请人的另一专利专利技术方法培育出的籽苗,播种后90-100天即宜定植。在冬季气温较低的半山区昆明近郊半山区在7月份定植10亩,种苗定植的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除虫菊的丰产栽培技术,其特征是包括根据不同种植区选择不同时间的种子播种和种苗定植,含及时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的综合田间管理,适时采收,干燥与贮存步骤。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除虫菊的丰产栽培技术,其特征是包括根据不同种植区选择不同时间的种子播种和种苗定植,含及时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的综合田间管理,适时采收,干燥与贮存步骤。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技术,其特征是种子播种和种苗定植步骤在冬季气温较低的半山区选择4月播种7月份定植,在冬季气温较高地区定植可选择5月播种8月份定植,在夏季高温冬季低温地区,选择4至5月初或9月份播种;播种后90-100天定植,种苗定植的株行距为45-50cm,每亩定植株数在2400-2500株。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技术,其特征是综合田间管理中适时追肥采用定植后至孕蕾期追肥2-3次,壮苗和助花。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技术,其特征是灌溉使植株保持土壤湿润态即可。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技术,其特征是病虫害防治以预防为主,种苗定植2周后开始喷洒农药,间隔2-3周后再喷药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宗莲俞宏渊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53[中国|云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