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水式地暖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00205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1 03: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循环水式地暖机,包括热泵外机壳体,热泵外机壳体分别连接有第一热泵内机和第二热泵内机,其中:热泵外机壳体设有用于埋于泥地里的地源热交换管,地源热交换管的表面设有弧形挡板,地源热交换管的表面与弧形挡板的内表面之间通过连接板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结构通过地源热交换管的表面设有弧形挡板,弧形挡板用于保护地源热交换管的作用;另外,本结构通过折叠板起到缓冲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循环水式地暖机
本技术涉及地暖机
,具体涉及一种循环水式地暖机。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地暖是最舒服、最健康的取暖方式。在现代化生活中,人们对地暖的需求日益增加,同时,对热泵地暖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需要节能安全环保,还需要体积小巧、安装方便、操作简单。现有的热泵地暖系统,由热泵组,水箱,地暖集分水器,地暖管,以及电控系统组成,为了进一步提升热交换效果,热泵组还连接有地源热交换管,地源热交换管埋于地面内。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地面会出现对地源热交换管进行挤压,容易使地源热交换管损坏或变形,而影响地源热交换内的液体流动,最终影响热交换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而提出一种能实施保护地源热交换管的作用的循环水式地暖机。根据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循环水式地暖机,包括热泵外机壳体,热泵外机壳体分别连接有第一热泵内机和第二热泵内机,其中:热泵外机壳体设有用于埋于泥地里的地源热交换管,地源热交换管的表面设有弧形挡板,地源热交换管的表面与弧形挡板的内表面之间通过连接板相连接。具体进一步,所述连接板设有至少一个折叠板。具体进一步,所述地源热交换管设有自动排气阀。具体进一步,所述地源热交换管设有补液口,补液口连接有漏斗。具体进一步,所述地源热交换管设有泄水阀。具体进一步,所述第一热泵内机内设有第一散热器和第一电机,第一电机连接有第一风叶,第二热泵内机内设有第二散热器和第二电机,第二电机连接有第二风叶。具体进一步,所述热泵外机壳体内设有水泵、第一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第三热交换器、第一压缩机、第二压缩机和室外机主控板,水泵的输入端与地源热交换管相连接,第一热交换器与第二热交换器之间通过第一压缩机相连接,第一热交换器与第三热交换器之间通过第二压缩机相连接,室外机主控板与水泵的控制端相连接,室外机主控板分别与第一压缩机和第二压缩机的S端和C端相连接,室外机主控板还连接有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第三输出端、第一四通阀线圈、第二四通阀线圈、进水温度传感器和出水温度传感器。具体进一步,所述第一压缩机的S端还连接第一电容C1、第二压缩机的S端还连接第二电容C2。具体进一步,所述第一压缩机的C端还连接有第一干簧开关、第二压缩机的C端还连接有第二干簧开关,第一干簧开关和第二干簧开关的控制端与室外机主控板相连接。具体进一步,所述第一热泵内机内设有室内机主控板,室内机主控板连接有室温传感器、管温传感器、压缩机继电器、遥控器和接收显示板,室内机主控板。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结构通过地源热交换管的表面设有弧形挡板,弧形挡板用于保护地源热交换管的作用;另外,本结构通过折叠板起到缓冲作用。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热泵外机壳体、第一热泵内机和第二热泵内机相连接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内部连接结构示意图。图4为室外机接线图。图5为室内机接线图。图6为地源热交换管、弧形挡板、连接板和折叠板相连接结构示意图。如附图所示的标记如下:室外机主控板1、第一输出端101、第二输出端102、第三输出端103、第一四通阀线圈105、第二四通阀线圈106、进水温度传感器107、出水温度传感器108、水泵2、第一压缩机3、第一干簧开关301、第二压缩机4、第二干簧开关401、室内机主控板5、室温传感器501、管温传感器502、压缩机继电器503、第一电机6、第二电机7、遥控器8、接收显示板9、热泵外机壳体10、自动排气阀11、补液口12、地源热交换管13、弧形挡板1301、连接板1302、折叠板1303、第一热泵内机14、第二热泵内机15、第一热交换器16、第二热交换器17、第三热交换器18、第一散热器19、第二散热器2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下面参考图1至图6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循环水式地暖机,包括热泵外机壳体10,热泵外机壳体10分别连接有第一热泵内机14和第二热泵内机15,其中:热泵外机壳体10设有用于埋于泥地里的地源热交换管13,地源热交换管13的表面设有弧形挡板1301,地源热交换管13的表面与弧形挡板1301的内表面之间通过连接板1302相连接。本结构通过地源热交换管13的表面设有弧形挡板1301,弧形挡板1301用于保护地源热交换管13的作用;其中利用弧形挡板1301承受泥地里的挤压,压力分散于弧形挡板1301的表面,地源热交换管13的表面与弧形挡板1301的内表面之间留有距离,提供变形的空间,连接板1301用于固定弧形挡板1301,并且利用连接板1301限定地源热交换管13的表面与弧形挡板1301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本技术所述连接板1302设有至少一个折叠板1303。另外,本结构通过折叠板1302起到缓冲作用。在弧形挡板1301受到挤压时,超过折叠板1302的刚性,使折叠板1302呈V形转化折叠板相互叠加成“一”,从而缓冲整体的应力。如附图6所示,折叠板1302优选设置为两个,并且均匀分布开连接板1302上。连接板1302设置有三个。本技术所述地源热交换管13设有自动排气阀11。自动排气阀11用于排出地源热交换管13内的气体,起到提升热交换率;所述地源热交换管13设有补液口12,补液口12连接有漏斗,其中使用一段时间,可以通过补液口12对源热交换管13补充液体。漏斗用于方便添加液体。所述地源热交换管13设有泄水阀。泄水阀用于防止地源热交换管13的液体压力值超过预设置值,而及时排出液体。本技术所述第一热泵内机14内设有第一散热器19和第一电机6,第一电机6连接有第一风叶,第二热泵内机15内设有第二散热器20和第二电机7,第二电机7连接有第二风叶。所述热泵外机壳体10内设有水泵2、第一热交换器16、第二热交换器17、第三热交换器18、第一压缩机3、第二压缩机4和室外机主控板1,水泵2的输入端与地源热交换管13相连接,第一热交换器16与第二热交换器17之间通过第一压缩机3相连接,第一热交换器16与第三热交换器18之间通过第二压缩机4相连接,室外机主控板1与水泵2的控制端相连接,室外机主控板1分别与第一压缩机3和第二压缩机4的S端和C端相连接,室外机主控板1还连接有第一输出端101、第二输出端102、第三输出端103、第一四通阀线圈105、第二四通阀线圈106、进水温度传感器107和出水温度传感器108。其中第二热交换器17和第一散热器19相连接,并且实施热交换率;同样,第三热交换器18与第二散热器20相连接,并且实施热交换率;第一散热器19位于第一热泵内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循环水式地暖机,包括热泵外机壳体(10),热泵外机壳体(10)分别连接有第一热泵内机(14)和第二热泵内机(15),其特征在于: 热泵外机壳体(10)设有用于埋于泥地里的地源热交换管(13),地源热交换管(13)的表面设有弧形挡板(1301),地源热交换管(13)的表面与弧形挡板(1301)的内表面之间通过连接板(1302)相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循环水式地暖机,包括热泵外机壳体(10),热泵外机壳体(10)分别连接有第一热泵内机(14)和第二热泵内机(15),其特征在于:热泵外机壳体(10)设有用于埋于泥地里的地源热交换管(13),地源热交换管(13)的表面设有弧形挡板(1301),地源热交换管(13)的表面与弧形挡板(1301)的内表面之间通过连接板(1302)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循环水式地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1302)设有至少一个折叠板(130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循环水式地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源热交换管(13)设有自动排气阀(1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循环水式地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源热交换管(13)设有补液口(12),补液口(12)连接有漏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循环水式地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源热交换管(13)设有泄水阀。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循环水式地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泵内机(14)内设有第一散热器(19)和第一电机(6),第一电机(6)连接有第一风叶,第二热泵内机(15)内设有第二散热器(20)和第二电机(7),第二电机(7)连接有第二风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循环水式地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外机壳体(10)内设有水泵(2)、第一热交换器(16)、第二热交换器(17)、第三热交换器(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莫凤兵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新迎燕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