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RGBW小角度混光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89972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1 03: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RGBW小角度混光装置,包括支架组件、混光组件和光束收窄组件,所述混光组件安装在支架组件内腔底部以用于导光和混光,所述光束收窄组件安装在支架组件内腔上部以用于收窄光束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RGBW小角度混光装置,通过将混光组件安装在支架组件内腔底部以用于导光和混光,将光束收窄组件安装在支架组件内腔上部以用于收窄光束角,从而先将四色RGBW光在混光组件的顶端进行柔光混合得到混合光,再将混合光进行二次配光,收窄光束角,从而输出较小发光角的混合光,主要应用于大功率投光灯、洗墙灯RGBW混光灯具上,满足颜色要求的同时,满足角度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RGBW小角度混光装置
本技术属于混光
,具体涉及一种RGBW小角度混光装置。
技术介绍
RGBW技术就是在原有的RGB三原色上增加了W白色子像素,成为四色型像素,在新的像素排布方式下色彩表现的一致性更好。色彩更柔和、逼真,这使得画面层次更加分明,画面更通透。目前RGBW户外亮化灯具应用较为广泛,但是,对于半角小于5°的小角度的混光,均不能达到良好的混光要求,普遍存在色块分布严重、角度无法做小等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RGBW小角度混光装置,通过将混光组件安装在支架组件内腔底部以用于导光和混光,将光束收窄组件安装在支架组件内腔上部以用于收窄光束角,即先将四色RGBW光在混光组件的顶端进行柔光混合得到混合光,再将混合光进行二次配光,收窄光束角,从而输出较小发光角的混合光。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RGBW小角度混光装置,包括支架组件、混光组件和光束收窄组件,所述混光组件安装在支架组件内腔底部以用于导光和混光,所述光束收窄组件安装在支架组件内腔上部以用于收窄光束角。优选地,所述混光组件包括导光柱和混光片,所述混光片固定在导光柱的顶端,所述导光柱的形状为四棱柱,所述混光片的形状为圆片形。优选地,所述光束收窄组件包括光束收窄透镜和通孔,所述通孔开设在光束收窄透镜的中心位置。优选地,所述支架组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固定在第一支架的上方。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架为第一空心圆柱,所述第二支架为第二空心圆柱和空心圆台首尾端连接的组合体,同时,所述空心圆台的下底面与第一空心圆柱相连接且空心圆台的下底面直径等于第一空心圆柱的直径,所述空心圆台的上底面与第二空心圆柱相连接且空心圆台的上底面直径等于第二空心圆柱的直径。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架内腔设有四个固定架围成一个矩形,以用于固定安装混光组件。优选地,所述第二支架上安装卡簧件,以用于锁紧安装光束收窄组件。优选地,所述光束收窄透镜的形状为圆台型,以用于与第二支架的空心圆台配合使用。优选地,所述光束收窄透镜为TIR透镜。优选地,所述支架组件的底部设有凸起,以用于与其他部件配合安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RGBW小角度混光装置,通过将混光组件安装在支架组件内腔底部以用于导光和混光,将光束收窄组件安装在支架组件内腔上部以用于收窄光束角,从而先将四色RGBW光在混光组件的顶端进行柔光混合得到混合光,再将混合光进行二次配光,收窄光束角,从而输出较小发光角的混合光,主要应用于大功率投光灯、洗墙灯RGBW混光灯具上,满足颜色要求的同时,满足角度要求。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RGBW小角度混光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RGBW小角度混光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RGBW小角度混光装置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RGBW小角度混光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支架组件,11-第一支架,111-固定架,12-第二支架,121-卡簧件,2-混光组件,21-导光柱,22-混光片,3-光束收窄组件,31-光束收窄透镜,32-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RGBW小角度混光装置,如图1-4所示,包括支架组件1、混光组件2和光束收窄组件3,所述混光组件2安装在支架组件1内腔底部以用于导光和混光,所述光束收窄组件3安装在支架组件1内腔上部以用于收窄光束角。这样,通过将混光组件2安装在支架组件1内腔底部以用于导光和混光,将光束收窄组件3安装在支架组件1内腔上部以用于收窄光束角,即先将四色RGBW光在混光组件2的顶端进行柔光混合得到混合光,再将混合光进行二次配光,收窄光束角,从而输出较小发光角的混合光。所述混光组件2包括导光柱21和混光片22,所述混光片22固定在导光柱21的顶端,所述导光柱21的形状为四棱柱,所述混光片22的形状为圆片形。这样,通过四棱柱的导光柱21将光源正发光方向的RGBW光束进行导光汇聚到混光片22上,然后通过顶端的混光片22上进行柔光混合。所述光束收窄组件3包括光束收窄透镜31和通孔32,所述通孔32开设在光束收窄透镜32的中心位置。这样,通过在光束收窄透镜31的中心位置开设通孔32,将混光组件2设置在光束收窄透镜31的通孔32的底部,从而将经过混光组件2顶端混光片22柔光混合后的混合光,再通过光束收窄透镜31的全内反射原理进行二次配光,收窄光束角,从而输出较小发光角的混合光。所述支架组件1包括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所述第二支架12固定在第一支架11的上方。这样,通过将第二支架12固定在第一支架11的上方,从而将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组合成支架组件1,共同起到支撑、固定作用。所述第一支架11为第一空心圆柱,所述第二支架12为第二空心圆柱和空心圆台首尾端连接的组合体,同时,所述空心圆台的下底面与第一空心圆柱相连接且空心圆台的下底面直径等于第一空心圆柱的直径,所述空心圆台的上底面与第二空心圆柱相连接且空心圆台的上底面直径等于第二空心圆柱的直径。这样,通过将形状为第一空心圆柱的第一支架11、形状为空心圆台和第二空心圆柱组合的第二支架12,既可以很好的固定混光组件2,接收光源正发光方向的光束,又可以固定光束收窄组件,使其进行二次配光,收窄光束角,最终输出较小发光角的混合光。所述第一支架11内腔设有四个固定架111围成一个矩形,以用于固定安装混光组件2。这样,通过第一支架11内腔的四个固定架111(例如十字形支架,分别通过四个十字形支架的一边来固定混光组件2)围成一个矩形,将混光组件2插入该矩形内,从而可以很好地固定该混光组件2,防止其轻易移动。所述第二支架12上安装卡簧件121,以用于锁紧安装光束收窄组件3。这样,通过在第二支架12上设置卡簧件121,从而通过卡簧件121对放置在第二支架12内的光束收窄组件3进行固定,防止光束收窄组件3轻易移动。所述光束收窄透镜31的形状为圆台型,以用于与第二支架12的空心圆台配合使用。这样,通过将光束收窄透镜31的形状设为圆台型,从而可以将光束收窄透镜31放置在第二支架12内,通过第二支架12将光束收窄透镜31固定住。所述光束收窄透镜31为TIR透镜。这样,通过将光束收窄透镜31设为TIR透镜,可以更好地将混合后的RGBW光进行二次配光,收窄光束角,从而得到较小发光角的混合光。所述支架组件1的底部设有凸起,以用于与其他部件配合安装。这样,通过在支架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RGBW小角度混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组件(1)、混光组件(2)和光束收窄组件(3),所述混光组件(2)安装在支架组件(1)内腔底部以用于导光和混光,所述光束收窄组件(3)安装在支架组件(1)内腔上部以用于收窄光束角。/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RGBW小角度混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组件(1)、混光组件(2)和光束收窄组件(3),所述混光组件(2)安装在支架组件(1)内腔底部以用于导光和混光,所述光束收窄组件(3)安装在支架组件(1)内腔上部以用于收窄光束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RGBW小角度混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光组件(2)包括导光柱(21)和混光片(22),所述混光片(22)固定在导光柱(21)的顶端,所述导光柱(21)的形状为四棱柱,所述混光片(22)的形状为圆片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RGBW小角度混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束收窄组件(3)包括光束收窄透镜(31)和通孔(32),所述通孔(32)开设在光束收窄透镜(31)的中心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RGBW小角度混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组件(1)包括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所述第二支架(12)固定在第一支架(11)的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RGBW小角度混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11)为第一空心圆柱,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庞廷宏刘万曾东燊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中跃希光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