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885254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1 01:43
提供马达单元,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马达单元的一个方式具有:马达,其具有以马达轴线为中心旋转的转子;马达壳体,其收纳所述马达;以及逆变器壳体,其收纳与所述马达电连接的逆变器。所述逆变器壳体向上侧开口,在与所述马达轴线交叉的方向上配置在所述马达壳体的旁边。所述逆变器壳体和所述马达壳体相互连接,所述逆变器壳体具有底壁和包围所述底壁的四周的多个壁部。所述多个壁部具有沿着所述马达轴线配置并且在上下方向上扩展的第1壁部和第2壁部以及沿着与所述马达轴线垂直的方向配置并且在上下方向上扩展的第3壁部和第4壁部。所述底壁具有沿着所述底壁的壁面扩展的三角形以上的多边形状的第1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马达单元
本专利技术涉及马达单元。
技术介绍
以往,已知有各种马达的振动对策。例如,在日本公开公报特开2007-166710号公报中,公开了通过降低激励振动的激励力来降低振动的方法。但是,在具有收纳逆变器的逆变器壳体与收纳马达的马达壳体连接的结构的马达单元中,容易因马达驱动时产生的马达振动而激励逆变器壳体的膜共振。因此,仅对马达实施振动对策的话,有时难以充分降低在上述那样的马达单元中产生的振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例示的实施方式是一种马达单元,其具有:马达,其具有以马达轴线为中心旋转的转子;马达壳体,其收纳所述马达;以及逆变器壳体,其收纳与所述马达电连接的逆变器。所述逆变器壳体向上侧开口,在与所述马达轴线交叉的方向上配置在所述马达的旁边。所述逆变器壳体和所述马达壳体相互连接。所述逆变器壳体具有底壁和包围所述底壁的四周的多个壁部。所述多个壁部具有沿着所述马达轴线并且在上下方向上扩展的第1壁部和第2壁部以及沿着与所述马达轴线垂直的方向并且在上下方向上扩展的第3壁部和第4壁部。所述底壁具有沿着所述底壁的壁面扩展的三角形以上的多边形状的第1肋。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能够降低在马达单元中产生的振动。由以下的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的概念图。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壳体以及逆变器壳体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第1肋的有无所引起的振动级别的差异的曲线图。图5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壳体的结构的立体图。图6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壳体的结构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在以下的说明中,基于马达单元1搭载在位于水平路面上的车辆上时的位置关系,规定重力方向来进行说明。另外,在附图中,适当示出XYZ坐标系作为三维直角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表示铅直方向(即上下方向),+Z方向为上侧(重力方向的相反侧),-Z方向为下侧(重力方向)。另外,X轴方向是与Z轴方向垂直的方向,表示搭载马达单元1的车辆的前后方向,+X方向是车辆前方,-X方向是车辆后方。但是,+X方向也可以是车辆后方,-X方向也可以是车辆前方。Y轴方向是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双方垂直的方向,表示车辆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Y方向是车辆左方,-Y方向是车辆右方。但是,在+X方向为车辆后方的情况下,+Y方向也可以是车辆右方,-Y方向也可以是车辆左方。即,与X轴的方向无关,仅+Y方向成为车辆左右方向的一侧,-Y方向成为车辆左右方向的另一侧。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将与马达2的马达轴线J2平行的方向(Y轴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马达轴线J2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马达轴线J2为中心的周向、即绕马达轴线J2的方向简称为“周向”。但是,上述的“平行的方向”也包含大致平行的方向。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的概念图。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壳体以及逆变器壳体的一部分的立体图。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搭载在混合动力汽车(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电动汽车(EV)等以马达为动力源的车辆上,作为其动力源使用。如图1所示,马达单元1具有马达2、传递机构3、壳体6、收纳在壳体6内的油O、逆变器单元110和油冷却器9。马达2具有以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马达轴线J2为中心旋转的转子20和位于转子20的径向外侧的定子30。壳体6具有收纳马达2的马达壳体60和收纳传递机构3的齿轮壳体62。即,马达单元1具有马达壳体60。马达2是在定子30的内侧配置有转子20的内转子型马达。转子20具有轴21、转子铁芯24和转子磁铁(省略图示)。轴21以沿水平方向且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马达轴线J2为中心。轴21是在内部具有中空部22的中空轴。轴21从马达壳体60向齿轮壳体62内突出。向齿轮壳体62突出的轴21的端部与传递机构3连结。具体而言,轴21与第1齿轮41连结。定子30从径向外侧包围转子20。定子30具有定子铁芯32、线圈31、介于定子铁芯32与线圈31之间的绝缘件(省略图示)。定子30保持在马达壳体60上。线圈31与逆变器单元110连接。传递机构3收纳在齿轮壳体62中。传递机构3在马达轴线J2的轴向一侧与轴21连接。传递机构3具有减速装置4和差动装置5。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经由减速装置4传递到差动装置5。减速装置4与马达2的轴21连接。减速装置4具有第1齿轮41、第2齿轮42、第3齿轮43和中间轴45。第1齿轮41与马达2的轴21连结。中间轴45沿着与马达轴线J2平行的中间轴J4延伸。第2齿轮42和第3齿轮43固定在中间轴45的两端。第2齿轮42和第3齿轮43经由中间轴45连接。第2齿轮42与第1齿轮41啮合。第3齿轮43与差动装置5的齿圈51啮合。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经由马达2的轴21、第1齿轮41、第2齿轮42、中间轴45以及第3齿轮43传递到差动装置5的齿圈51。各齿轮的齿轮比以及齿轮的个数等可以根据所需的减速比进行各种变更。减速装置4是各齿轮的轴心平行配置的平行轴齿轮型的减速器。差动装置5将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传递到车辆的车轴。差动装置5在车辆转弯时,一边吸收左右车轮的速度差,一边向左右两轮的车轴55传递该扭矩。差动装置5除了与减速装置4的第3齿轮啮合的齿圈51以外,还具有均未图示的齿轮壳体、小齿轮、小齿轮轴、侧齿轮等。在齿轮壳体62内的下部区域设置有积存油O的油积存部P。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壳体60的底部位于比齿轮壳体62的底部靠上侧的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地将冷却马达2后的油O从马达壳体60的下部区域回收到齿轮壳体62的油积存部P。差动装置5的一部分浸入到油积存部P中。积存在油积存部P中的油O通过差动装置5的动作而被扬起。被扬起的油O的一部分被供给到轴21内。油O的另一部分扩散到齿轮壳体62内,供给到减速装置4以及差动装置5的各齿轮。在减速装置4以及差动装置5的润滑中使用的油O滴下而回收到位于齿轮壳体62的下侧的油积存部P。逆变器单元110具有与马达2电连接的逆变器110a、收纳逆变器110a的逆变器壳体111、以及固定在逆变器壳体111上的罩112。即,马达单元1具有逆变器110a和逆变器壳体111。逆变器110a控制向马达2供给的电流。如图2所示,逆变器单元110位于马达壳体60的旁边,与马达壳体60的外周面相连。在本实施方式中,逆变器单元110位于马达壳体60的车辆后方侧(-X侧)。如图1所示,在逆变器单元110上连接有从车辆的散热器延伸的冷却水配管95。冷却水配管95从逆变器单元110向油冷却器9延伸。油冷却器9位于马达壳体60的侧面。在油冷却器9上连接有从逆变器单元110延伸的冷却水配管95。向油冷却器9供给从电动油泵10排出的油O。通过油冷却器9的内部的油O通过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马达单元,其具有:/n马达,其具有以马达轴线为中心旋转的转子;/n马达壳体,其收纳所述马达;以及/n逆变器壳体,其收纳与所述马达电连接的逆变器,/n所述逆变器壳体向上侧开口,在与所述马达轴线交叉的方向上配置在所述马达壳体的旁边,/n所述逆变器壳体和所述马达壳体相互连接,/n所述逆变器壳体具有底壁和包围所述底壁的四周的多个壁部,/n所述多个壁部具有沿着所述马达轴线配置并且在上下方向上扩展的第1壁部和第2壁部以及沿着与所述马达轴线垂直的方向配置并且在上下方向上扩展的第3壁部和第4壁部,/n其特征在于,/n所述底壁具有沿着所述底壁的壁面扩展的三角形以上的多边形状的第1肋。/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930 JP 2019-1785931.一种马达单元,其具有:
马达,其具有以马达轴线为中心旋转的转子;
马达壳体,其收纳所述马达;以及
逆变器壳体,其收纳与所述马达电连接的逆变器,
所述逆变器壳体向上侧开口,在与所述马达轴线交叉的方向上配置在所述马达壳体的旁边,
所述逆变器壳体和所述马达壳体相互连接,
所述逆变器壳体具有底壁和包围所述底壁的四周的多个壁部,
所述多个壁部具有沿着所述马达轴线配置并且在上下方向上扩展的第1壁部和第2壁部以及沿着与所述马达轴线垂直的方向配置并且在上下方向上扩展的第3壁部和第4壁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壁具有沿着所述底壁的壁面扩展的三角形以上的多边形状的第1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单元,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第1肋沿着所述底壁的壁面周期性地排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单元,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第1肋构成蜂窝构造。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肋设置在所述逆变器壳体的位于内侧的所述底壁的壁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单元,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所述第1肋与设置在所述底壁的壁面上的凸台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单元,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笠原大介村上淳赤石浩毅山本和志田村翼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