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打火机电弧点火用碳纤维导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87215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1 00:28
一种打火机电弧点火用碳纤维导线,它涉及碳纤维材料技术领域。碳纤维束包含数组小束碳纤维;第一圆孔设置在连接件上部,第二圆孔设置在连接件下部;第一通孔均匀设置有数个在第一圆孔底部,相邻两个第一通孔之间的间隙相同;第二通孔设置在连接件侧部下方,第二通孔在径向贯穿第二圆孔;第一圆孔设置在金属导体端部,第三通孔设置在金属导体侧部;小束碳纤维从第二圆孔底部穿过第一通孔,进而穿过第一圆孔;小束碳纤维底部设置有楔块,楔块镶嵌在小束碳纤维内部;金属导体一端套嵌在第二圆孔内,进而金属导体通过固定销与连接件连接。它通过金属导体进行导电,从而减少碳纤维束的长度,降低生产成本;且能够保证碳纤维束的放电点火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打火机电弧点火用碳纤维导线
本专利技术涉及碳纤维材料
,具体涉及一种打火机电弧点火用碳纤维导线的改进。
技术介绍
碳纤维由碳元素组成的一种特种纤维。具有耐高温、抗摩擦、导电、导热及耐腐蚀等特性。外形呈纤维状、柔软、可加工成各种织物,由于其石墨微晶结构沿纤维轴择优取向,因此沿纤维轴方向有很高的强度和模量。碳纤维的密度小,因此比强度和比模量高。碳纤维的主要用途是作为增强材料与树脂、金属、陶瓷及炭等复合,制造先进复合材料。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其比强度及比模量在现有工程材料中是最高的。现有的碳纤维导线一般由数根碳纤维捻紧成束。在打火机电弧点火装置中,利用碳纤维导线进行导电及放电点火作业,其放电效果及使用寿命得到大大提高。但由于碳纤维的制造成本较高,如果采用一整根碳纤维导线进行导电及放电作业,其产品的生产成本也相应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打火机电弧点火用碳纤维导线。它通过设置金属导体进行导电,从而减少碳纤维束的长度,降低生产成本;且金属导体与碳纤维束连接稳定,能够保证碳纤维束的放电点火效果。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是:它包含碳纤维束1、连接件2、金属导体3、楔块4、固定销5;所述的碳纤维束1包含数组小束碳纤维11;所述的连接件2设置有第一圆孔21、第二圆孔22、第一通孔23、第二通孔24;其中,第一圆孔21设置在连接件2上部,第二圆孔22设置在连接件2下部,且第一圆孔21与第二圆孔22的中心线相同;第一通孔23均匀设置有数个在第一圆孔21底部,相邻两个第一通孔23之间的间隙相同,且第一通孔23在轴向贯穿至第二圆孔22底部;第二通孔24设置在连接件2侧部下方,第二通孔24在径向贯穿第二圆孔22;所述的金属导体3设置有第三圆孔31、第三通孔32;第一圆孔31设置在金属导体3端部,第三通孔32设置在金属导体3侧部;且第三通孔32位于第三圆孔31下方;小束碳纤维11从第二圆孔22底部穿过第一通孔23,进而穿过第一圆孔21;小束碳纤维11底部设置有楔块4,楔块4镶嵌在小束碳纤维11内部;金属导体3一端套嵌在第二圆孔22内,进而金属导体3通过固定销5与连接件2连接;固定销5放置第二通孔24、第三通孔32内,且与第二通孔24、第三通孔32之间为过盈配合;小束碳纤维11底部放置在第三圆孔31内,且与第三圆孔31底部相接;小束碳纤维11底部的长度尺寸略大于第三圆孔31的深度尺寸;楔块4底部与第三圆孔31底部相接。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通孔23的数量与小束碳纤维11的数量相同,且第一通孔23的半径尺寸略小于小束碳纤维11的半径尺寸。进一步的,所述的小束碳纤维11由数根碳纤维捻成绳束状;其中,碳纤维的数量为100。进一步的,所述的连接件2为圆形结构,且连接件2为具有绝缘功能的连接件。进一步的,所述的楔块4的截面为方形结构,楔块4的四个侧面均为斜面。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在第一圆孔21的限位作用下,数组小束碳纤维11穿过第一通孔23后,构成碳纤维束1;如果小束碳纤维11往第一圆孔21方向移动,在楔块4的作用下,能够限制小束碳纤维11在第一通孔23内移动;进而确保碳纤维束1与连接件2之间的连接紧固性;固定销5使得连接件2与金属导体3连接成一体,小束碳纤维11底部与金属导体3相接,实现金属导体3与碳纤维束1的连接。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为:它通过设置金属导体进行导电,从而减少碳纤维束的长度,降低生产成本;通过数组小束碳纤维与楔块,使得碳纤维束与金属导体连接稳定,且数组小束碳纤维均为独立设置,即使其中某个小束碳纤维失效,其它小束碳纤维也能够继续作业,进而保证碳纤维束的放电点火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对应图1的A处局部放大结构示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中连接件2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中金属导体3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中楔块4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碳纤维束1、小束碳纤维11、连接件2、第一圆孔21、第二圆孔22、第一通孔23、第二通孔24、金属导体3、第三圆孔31、第三通孔32、楔块4、固定销5。具体实施方式参看图1-图5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含碳纤维束1、连接件2、金属导体3、楔块4、固定销5;所述的碳纤维束1包含数组小束碳纤维11;所述的连接件2设置有第一圆孔21、第二圆孔22、第一通孔23、第二通孔24;其中,第一圆孔21设置在连接件2上部,第二圆孔22设置在连接件2下部,且第一圆孔21与第二圆孔22的中心线相同;第一通孔23的数量为十个,且均匀设置在第一圆孔21底部,相邻两个第一通孔23之间的间隙相同,且第一通孔23在轴向贯穿至第二圆孔22底部;第二通孔24设置在连接件2侧部下方,第二通孔24在径向贯穿第二圆孔22;所述的金属导体3设置有第三圆孔31、第三通孔32;第一圆孔31设置在金属导体3端部,第三通孔32设置在金属导体3侧部;且第三通孔32位于第三圆孔31下方;小束碳纤维11从第二圆孔22底部穿过第一通孔23,进而穿过第一圆孔21,第一圆孔21的限位作用下,各组小束碳纤维11形成碳纤维束1;小束碳纤维11底部设置有楔块4,楔块4镶嵌在小束碳纤维11内部;金属导体3一端套嵌在第二圆孔22内,进而金属导体3通过固定销5与连接件2连接;固定销5放置第二通孔24、第三通孔32内,且与第二通孔24、第三通孔32之间为过盈配合;安装固定销5时,在固定销5表面涂覆金属胶,防止固定销5移动;小束碳纤维11底部放置在第三圆孔31内,且与第三圆孔31底部相接;小束碳纤维11底部的长度尺寸略大于第三圆孔31的深度尺寸,确保碳纤维束1与金属导体3连接稳定;楔块4底部与第三圆孔31底部相接。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通孔23的数量与小束碳纤维11的数量相同,且第一通孔23的半径尺寸略小于小束碳纤维11的半径尺寸。第一通孔23的半径尺寸略小于小束碳纤维11的半径尺寸范围为50~100um;确保小束碳纤维11与第一通孔23之间连接的紧密性。进一步的,所述的小束碳纤维11由数根碳纤维捻成绳束状;有利于小束碳纤维11穿过第一通孔23,其中,碳纤维的数量为100。进一步的,所述的连接件2为圆形结构,且连接件2为具有绝缘功能的连接件;当连接件2与外部其它金属部件连接时,能够防止电量传导至其它部件,进而影响碳纤维束1的点火放电效果。进一步的,所述的楔块4的截面为方形结构,楔块4的四个侧面均为斜面;通过四个斜面与小束碳纤维11内的碳纤维相接触,保证小束碳纤维11与第一通孔23之间的紧密性,防止小束碳纤维11在第一通孔23内往第一圆孔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打火机电弧点火用碳纤维导线,其特征在于:它包含碳纤维束(1)、连接件(2)、金属导体(3)、楔块(4)、固定销(5);所述的碳纤维束(1)包含数组小束碳纤维(11);所述的连接件(2)设置有第一圆孔(21)、第二圆孔(22)、第一通孔(23)、第二通孔(24);其中,第一圆孔(21)设置在连接件(2)上部,第二圆孔(22)设置在连接件(2)下部,且第一圆孔(21)与第二圆孔(22)的中心线相同;第一通孔(23)均匀设置有数个在第一圆孔(21)底部,相邻两个第一通孔(23)之间的间隙相同,且第一通孔(23)在轴向贯穿至第二圆孔(22)底部;第二通孔(24)设置在连接件(2)侧部下方,第二通孔(24)在径向贯穿第二圆孔(22);所述的金属导体(3)设置有第三圆孔(31)、第三通孔(32);第一圆孔(31)设置在金属导体(3)端部,第三通孔(32)设置在金属导体(3)侧部;且第三通孔(32)位于第三圆孔(31)下方;小束碳纤维(11)从第二圆孔(22)底部穿过第一通孔(23),进而穿过第一圆孔(21);小束碳纤维(11)底部设置有楔块(4),楔块(4)镶嵌在小束碳纤维(11)内部;金属导体(3)一端套嵌在第二圆孔(22)内,进而金属导体(3)通过固定销(5)与连接件(2)连接;固定销(5)放置第二通孔(24)、第三通孔(32)内,且与第二通孔(24)、第三通孔(32)之间为过盈配合;小束碳纤维(11)底部放置在第三圆孔(31)内,且与第三圆孔(31)底部相接;小束碳纤维(11)底部的长度尺寸略大于第三圆孔(31)的深度尺寸;楔块(4)底部与第三圆孔(31)底部相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打火机电弧点火用碳纤维导线,其特征在于:它包含碳纤维束(1)、连接件(2)、金属导体(3)、楔块(4)、固定销(5);所述的碳纤维束(1)包含数组小束碳纤维(11);所述的连接件(2)设置有第一圆孔(21)、第二圆孔(22)、第一通孔(23)、第二通孔(24);其中,第一圆孔(21)设置在连接件(2)上部,第二圆孔(22)设置在连接件(2)下部,且第一圆孔(21)与第二圆孔(22)的中心线相同;第一通孔(23)均匀设置有数个在第一圆孔(21)底部,相邻两个第一通孔(23)之间的间隙相同,且第一通孔(23)在轴向贯穿至第二圆孔(22)底部;第二通孔(24)设置在连接件(2)侧部下方,第二通孔(24)在径向贯穿第二圆孔(22);所述的金属导体(3)设置有第三圆孔(31)、第三通孔(32);第一圆孔(31)设置在金属导体(3)端部,第三通孔(32)设置在金属导体(3)侧部;且第三通孔(32)位于第三圆孔(31)下方;小束碳纤维(11)从第二圆孔(22)底部穿过第一通孔(23),进而穿过第一圆孔(21);小束碳纤维(11)底部设置有楔块(4),楔块(4)镶嵌在小束碳纤维(11)内部;金属导体(3)一端套嵌在第二圆孔(22)内,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志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鑫洋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