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件换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863899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0 23: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生产线的工件换向装置,包括:第一直行部,包括第一传送带和第一导轨,将工件沿第一方向传输;第二直行部,包括第二传送带,将工件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传输;换向部,连接于所述第一直行部和所述第二直行部之间,由弯轨构成,将所述工件的传输方向从所述第一方向换向为所述第二方向;以及倾倒部,设置在所述第二直行部上,包括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逐渐变宽的倾倒通道,通过所述倾倒通道将工件向与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向倾倒。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工件换向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工件换向装置,尤其是一种不仅能将工件换向,还能将工件倾倒后进行传送的工件换向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工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移动设备、掌上电子产品的广泛普及,具有高容量密度且易于小型化的二次电池越来越多地被用作笔记本电脑、电动工具等便携式设备的电源。其中,方形锂离子二次电池(以下简称为方形电池)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方形电池与其他电池相类似,是将正极、负极和隔膜的元素构件卷绕而成的结构体插入方形壳体并经过封装加工而构成的电池。具体来说,将正极、负极和隔膜的元素构件卷绕而成的结构体插入方形壳体,然后将从正负极引出的引线插入护板的插口并伸出,将护板插入壳体的开口。然后,将从上述护板的插口伸出的长引线切断,经切断后的直引线与封口板焊接。再然后,折弯引线,使封口板覆盖到方形壳体的开口中,通过激光进行封口板与壳体开口的焊接,从焊接后的封口板留有的注液口注入电解液,最后再次利用激光对注液口进行封栓焊接。通常,在工厂加工时,利用同一条流水线进行从将上述结构体插入方形壳体的工序到最后进行注液的工序之前的各道工序,因此,需要将方形电池在各道工序之间进行交接、传送。为适应各道工序的制造要求,可能需要将方形电池进行换向或翻转,例如,在前道工序传送来的工件是竖向,而后道工序要求上料的工件是横向的情况下,在目前的流水线上,是由人工操作来实现工件的换向。上述人工操作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存在人为失误、混入杂质的风险。专利文献1:CN105329605A专利文献2:CN204980243U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工件换向装置通过简单的结构、无需电气控制,即能够在自动流水线上实现方形工件自动换向以及翻转的功能。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用于生产线的工件换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直行部,包括第一传送带和第一导轨,将工件沿第一方向传输;第二直行部,包括第二传送带,将工件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传输;换向部,连接于所述第一直行部和所述第二直行部之间,由弯轨构成,将所述工件的传输方向从所述第一方向换向为所述第二方向;以及倾倒部,设置在所述第二直行部上,包括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逐渐变宽的倾倒通道,通过所述倾倒通道将工件向与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向倾倒。上述工件换向装置还可以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直行部中,所述第一导轨设置为相对的两条,所述工件在相对的两条所述第一导轨之间,以该工件的一个侧面与所述第一传送带接触的方式被所述第一传送带传输。上述工件换向装置还可以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直行部中,所述第二传送带逐渐升高,在所述第二传送带的一个侧边设置有供所述工件的所述一个侧面抵靠的限位板。上述工件换向装置还可以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正交。上述工件换向装置还可以是,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部由相对的内侧弯轨和外侧弯轨构成,相对的两个弯轨之间的距离与相对的两条所述第一导轨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上述工件换向装置还可以是,其特征在于,所述倾倒部中,所述倾倒通道由倾倒导轨和缓冲皮带构成,所述倾倒导轨具有从所述第二传送带的一个侧边向内侧折弯的折弯部,所述折弯部使所述工件的上部向与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向倾倒,所述缓冲皮带至少从与所述折弯部相对的位置开始,沿着所述第二传送带行进的方向延伸,该缓冲皮带承接被倾倒的所述工件的上部。上述工件换向装置还可以是,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皮带与所述第二传送带同步驱动。上述工件换向装置还可以是,其特征在于,所述倾倒导轨还具有接续于所述折弯部的细柱状直线导轨,在比所述第二传送带的所述一个侧边更靠内侧的位置沿着所述第二传送带延伸。上述工件换向装置还可以是,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皮带越朝向所述第二传送带行进的方向就越靠近所述第二传送带的另一个侧边。附图说明图1是工件换向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工件换向装置的立体图。图3是工件换向装置的俯视图。图4是用于说明工件倾倒通道的图。符号说明1工件换向装置2工件21夹具11直行轨12第一传送带22第二传送带33内侧弯轨34外侧弯轨14圆柱形轨15圆柱形轨16圆柱形轨161弯折轨17圆柱形轨18圆形皮带28限位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来对本专利技术的工件换向装置进行具体的说明。但是,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下述说明的具体形态。图1示出了工件换向装置1的立体图,图2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工件换向装置的立体图。图3是工件换向装置的俯视图。图4是用于说明工件倾倒通道的图。工件换向装置1对工件2进行传送。工件2例如是方形锂离子电池那样的厚度较薄的长方体工件。夹具21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的框架,供工件2插入,以便以夹持工件2的状态在各道工序之间进行传送。如图1~3所示,各个工件2分别由图示的夹具21固定,由工件换向装置1传送带有夹具21的工件2。下面,将工件2与夹具21视为一体的方形工件,简称为工件2。如图2所示,工件换向装置1在俯视时整体呈L字形。两条直行轨11、11相对地竖立设置在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传送带12的两侧。第一传送带12相比直行轨11、22进一步向下游侧延伸。两条直行轨11、11之间的距离略大于工件2的厚度,距离第一传送带12的高度为工件2的大致一半,例如,直行轨11相对于第一传送带12的高度为上端34mm,下端9mm。工件2的下侧面与第一传送带12接触,利用摩擦力由该第一传送带12在两条直行轨11、11之间传送工件2。两条直行轨11、11的输出端分别与内侧弯轨33、外侧弯轨34的输入端相邻。外侧弯轨34的弧度略小于内侧弯轨33的弧度,从而外侧弯轨34与内侧弯轨33之间的宽度呈现如下变化。即,外侧弯轨34与内侧弯轨33的输入端之间的宽度以及外侧弯轨34与内侧弯轨33的输出端之间的宽度大致相同,与直行轨11、11之间的宽度相等,而外侧弯轨34与内侧弯轨33的中途的最大宽度略大于直行轨11、11之间的宽度。由此,工件2能够在内侧弯轨33和外侧弯轨34之间顺利地从第一方向换向到第二方向。另外,内侧弯轨33和外侧弯轨34之间的距离也可以与直行轨11、11之间的宽度大致相同。并且,内侧弯轨33和外侧弯轨34的高度大致为夹持有工件2的夹具的高度的一半,例如,内侧弯轨33相对于第一传送带12的高度为上端39mm,下端9mm;外侧弯轨34相对于第一传送带12的高度为上端39mm、下端9mm。第二传送带22的起点与第一传送带12的侧边相邻,并沿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向下游侧延伸。第二传送带22的位于第二方向的左侧的侧边设置有限位板28,用于供工件2的与第二传送带22接触的下侧面抵靠,从而限制在第二传送带22上进行传送的工件2的下侧面不滑出第二传送带22的侧方。内侧弯轨33和外侧弯轨34的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生产线的工件换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直行部,包括第一传送带和第一导轨,将工件沿第一方向传输;/n第二直行部,包括第二传送带,将工件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传输;/n换向部,连接于所述第一直行部和所述第二直行部之间,由弯轨构成,将所述工件的传输方向从所述第一方向换向为所述第二方向;以及/n倾倒部,设置在所述第二直行部上,包括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逐渐变宽的倾倒通道,通过所述倾倒通道将工件向与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向倾倒。/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生产线的工件换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直行部,包括第一传送带和第一导轨,将工件沿第一方向传输;
第二直行部,包括第二传送带,将工件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传输;
换向部,连接于所述第一直行部和所述第二直行部之间,由弯轨构成,将所述工件的传输方向从所述第一方向换向为所述第二方向;以及
倾倒部,设置在所述第二直行部上,包括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逐渐变宽的倾倒通道,通过所述倾倒通道将工件向与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向倾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件换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直行部中,所述第一导轨设置为相对的两条,所述工件在相对的两条所述第一导轨之间,以该工件的一个侧面与所述第一传送带接触的方式被所述第一传送带传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件换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直行部中,所述第二传送带逐渐升高,在所述第二传送带的一个侧边设置有供所述工件的所述一个侧面抵靠的限位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件换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正交。


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利民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能源无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