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汤丽专利>正文

术后伤口压迫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86000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0 23: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术后伤口压迫器,包括压迫袋,所述压迫袋外包覆有柔性包袋,所述柔性包袋上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方便压迫袋从柔性包袋上取出,所述柔性包袋上设置有第一捆扎带及第二捆扎带,所述第一捆扎带绕设在患者的一侧手臂位置,所述第二捆扎带绕设在患者的腰腹部位置,该压迫器在实际使用时,将压迫袋放置在柔性包袋内,实现二者的可拆卸式装配,方便对柔性包袋进行清洁消毒,确保与患者贴合的一侧的清洁,通过第一捆扎带将柔性包袋的一侧固定在患者的一个手臂位置,第二捆扎带绕设在患者的腰腹部位置,从而能够有效实现对该压迫器的固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术后伤口压迫器
本技术涉及医用设备
,尤其是一种术后伤口压迫器。
技术介绍
对于心脏手术患者,在实际临床手术中,在锁骨下方位置切5cm的切口,以进行心脏相关手术,上述手术完毕后,为促进术后伤口的恢复,临床操作时,一般在患者的胸腔位置压设盐袋或者沙袋,通过盐袋或者沙袋自由的重量实施对伤口的压迫,以促进术后伤口的恢复,现有技术中,用于实施对术后伤口的压迫只是简单的盐袋,上述盐袋通过各种纱带缠绕在患者手臂位置,在实际压迫操作时费时费力,并且盐袋表面极其容易滋生细菌,清洁困难,造成患者伤口的感染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术后伤口压迫器,能够方便实施对伤口压迫的同时,方便对该压迫器进行清洁消毒。本技术中的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术后伤口压迫器,包括压迫袋,所述压迫袋外包覆有柔性包袋,所述柔性包袋上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方便压迫袋从柔性包袋上取出,所述柔性包袋上设置有第一捆扎带及第二捆扎带,所述第一捆扎带绕设在患者的一侧手臂位置,所述第二捆扎带绕设在患者的腰腹部位置。本技术还存在以下技术特征:所述柔性包袋上设置有透明覆膜,所述透明覆膜以方便观察压迫袋表面。所述柔性包袋内设置有支架圈,所述透明覆膜显露在支架圈位置处;所述压迫袋呈圈状结构,所述压迫袋设置在支架圈上。所述支架圈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卡置压迫袋的卡槽。所述柔性包袋的一侧设置有绷紧条带,所述支架圈与柔性包袋贴合的一侧面设置有条状开口,所述绷紧条带穿过条状开口且实施对支架圈与柔性包袋的固定。所述开口位于柔性包袋的一侧设置,所述开口初设置有拉链。所述开口位于柔性包袋的一侧设置,所述开口初设置有条片。所述第一捆扎带位于柔性包袋的一侧设置有两条,两条第一捆扎带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魔术贴。所述第二捆扎带位于柔性包袋的一侧设置有一条,所述柔性包袋的一侧还设置有锁圈,所述第二捆扎带的中段位置设置有加宽柔性带,所述第二捆扎带一端穿过锁圈且通过魔术贴固定。与已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体现在:该压迫器在实际使用时,将压迫袋放置在柔性包袋内,实现二者的可拆卸式装配,方便对柔性包袋进行清洁消毒,确保与患者贴合的一侧的清洁,通过第一捆扎带将柔性包袋的一侧固定在患者的一个手臂位置,第二捆扎带绕设在患者的腰腹部位置,从而能够有效实现对该压迫器的固定。附图说明图1是术后伤口压迫器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术后伤口压迫器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术后伤口压迫器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术后伤口压迫器剖开后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术后伤口压迫器的端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5,对本术后伤口压迫器的结构特征详述如下:一种术后伤口压迫器,包括压迫袋10,所述压迫袋10外包覆有柔性包袋20,所述柔性包袋20上设置有开口21,所述开口21方便压迫袋10从柔性包袋20上取出,所述柔性包袋20上设置有第一捆扎带30及第二捆扎带50,所述第一捆扎带30绕设在患者的一侧手臂位置,所述第二捆扎带50绕设在患者的腰腹部位置;结合图1所示,该压迫器在实际使用时,将压迫袋放置在柔性包袋20内,实现二者的可拆卸式装配,方便对柔性包袋20进行清洁消毒,确保与患者贴合的一侧的清洁,通过第一捆扎带30将柔性包袋20的一侧固定在患者的一个手臂位置,第二捆扎带50绕设在患者的腰腹部位置,从而能够有效实现对该压迫器的固定。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为方便观察患者伤口位置的情况,所述柔性包袋20上设置有透明覆膜22,所述透明覆膜22以方便观察压迫袋10表面;上述的透明覆膜22设置在柔性包袋20的两侧位置,能够方面观察压迫袋10的情况,以及压迫袋10压迫的伤口位置情况;更为具体地,为实施对压迫袋10的支撑,实现对伤口的压迫,所述柔性包袋20内设置有支架圈40,所述透明覆膜22显露在支架圈40位置处;更为具体地,所述压迫袋10呈圈状结构,所述压迫袋10设置在支架圈40上;上述的压迫袋10类似于轮胎,并且中间通孔尽量设置的小点,将支架圈40与柔性包袋20一侧固定后,将压迫袋10固定在支架圈40上,通过支架圈40及压迫袋10实现对伤口的压迫,并且通过支架圈40中心观察伤口的情况,观察伤口的恢复,是否出现出血、感染问题;所述透明覆膜22为透明硅胶膜材料制成,并且通过细线缝制在柔性包袋20上;具体地,为确保压迫袋10与支架圈40的有效固定,所述支架圈40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卡置压迫袋10的卡槽41。更为具体地,为实现支架圈40与柔性包袋20的固定或者可拆卸式连接,所述柔性包袋20的一侧设置有绷紧条带23,所述支架圈40与柔性包袋20贴合的一侧面设置有条状开口42,所述绷紧条带23穿过条状开口42且实施对支架圈40与柔性包袋20的固定。结合图2所示,作为本技术的第一种实施例,所述开口21位于柔性包袋20的一侧设置,所述开口21初设置有拉链25。结合图3所示,作为本技术的第二种实施例,位方便实现柔性包袋20与压迫袋10的分离,所述开口21位于柔性包袋20的一侧设置,所述开口21初设置有条片24,条片24能够有效实现对开口21的盖设,避免压迫袋10从开口21移出。为方便实现将该压迫器固定在患者的胳膊位置,所述第一捆扎带30位于柔性包袋20的一侧设置有两条,两条第一捆扎带3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魔术贴。更为具体地,为实现对该压迫器的固定,并且使得压迫器有效与患者的伤口抵靠,所述第二捆扎带50位于柔性包袋20的一侧设置有一条,所述柔性包袋20的一侧还设置有锁圈26,所述第二捆扎带50的中段位置设置有加宽柔性带51,所述第二捆扎带50一端穿过锁圈26且通过魔术贴固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术后伤口压迫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压迫袋(10),所述压迫袋(10)外包覆有柔性包袋(20),所述柔性包袋(20)上设置有开口(21),所述开口(21)方便压迫袋(10)从柔性包袋(20)上取出,所述柔性包袋(20)上设置有第一捆扎带(30)及第二捆扎带(50),所述第一捆扎带(30)绕设在患者的一侧手臂位置,所述第二捆扎带(50)绕设在患者的腰腹部位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术后伤口压迫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压迫袋(10),所述压迫袋(10)外包覆有柔性包袋(20),所述柔性包袋(20)上设置有开口(21),所述开口(21)方便压迫袋(10)从柔性包袋(20)上取出,所述柔性包袋(20)上设置有第一捆扎带(30)及第二捆扎带(50),所述第一捆扎带(30)绕设在患者的一侧手臂位置,所述第二捆扎带(50)绕设在患者的腰腹部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术后伤口压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包袋(20)上设置有透明覆膜(22),所述透明覆膜(22)以方便观察压迫袋(10)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术后伤口压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包袋(20)内设置有支架圈(40),所述透明覆膜(22)显露在支架圈(40)位置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术后伤口压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迫袋(10)呈圈状结构,所述压迫袋(10)设置在支架圈(40)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术后伤口压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圈(40)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卡置压迫袋(10)的卡槽(4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丽梁潘攀汤翠
申请(专利权)人:汤丽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