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眩晕训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85628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0 22: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抗眩晕训练器,包括底座、转动体、第一驱动机构、训练架组件、第二驱动机构,转动体可转动的设置于底座上,第一驱动机构设置于底座上,用于驱动转动体做公转运动,训练架组件可转动的设置于转动体上,第二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转动体上,用于驱动训练架组件做摆转和/或自转运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抗眩晕训练器有公转、自转及摆转三种运动,在这种复合运动过程中,训练者可根据训练需求选择训练强度,对于前庭功能较弱的训练者,可通过低加速或者匀速转动进行训练,可获得良好的训练效果。抗眩晕训练器各功能模块可以单独运动,也可以两两组合运动,同时可以进行三模块配合运动,可以满足不同训练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眩晕训练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训练器,尤其涉及一种抗眩晕训练器。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人喜欢旅游度假,出行交通工具大多选择乘船、坐车及飞机形式。有些人身体抗平衡性较差,出行时会有眩晕感,情况严重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症状。在航行事故中,尤其对一些首次乘船的乘客及航程较远的情形时现象更加明显,严重的晕船症状是导致事故发生的诱因之一。所以,设计出一种适应性强、灵活性高的新型抗眩晕训练器在民用领域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应性强、灵活性高的抗眩晕训练器。本专利技术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抗眩晕训练器,包括:底座;转动体,可转动的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第一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用于驱动所述转动体做公转运动;训练架组件,可转动的设置于所述转动体上;第二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转动体上,用于驱动所述训练架组件做摆转和/或自转运动。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电机,所述第一驱动电机设置于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通过第一传动机构与所述转动体相连。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包括相啮合传动的第一齿轮、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转动体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二驱动电机设置于所述转动体上,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通过第二传动机构与所述训练架组件相连。进一步地,所述训练架组件包括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设置于所述转动体上,所述第一转轴上固定设置有随着第一转轴转动进行摆转的罩体,所述罩体上可转动的设置有训练架,所述第二驱动电机通过第二传动机构驱动所述第一转轴及所述训练架转动。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包括第一链轮、第二链轮,所述第一链轮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第二链轮固定套接于所述第一转轴的外周侧,所述第一链轮、第二链轮通过链条传动相连。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包括相互啮合传动的第三齿轮、第四齿轮,所述第三齿轮固定套接于所述第一转轴的外周侧,所述第四齿轮通过第二转轴可转动的设置于所述罩体上,所述第二转轴的外周侧固定套接有第五齿轮,所述训练架的底部固定设置有与所述第五齿轮啮合传动的第六齿轮,所述第六齿轮可转动的设置于所述罩体上。进一步地,所述转动体包括立柱,所述立柱固定设置于所述底座上方,所述立柱的外周侧可转动的套接有下底托、上底托,所述上底托与所述下底托之间通过连接体传动相连,所述第二齿轮固定设置于所述下底托的底部,所述第二驱动电机设置于所述下底托的顶部,所述第一转轴可转动悬置于所述上底托的上方,所述链条贯穿所述上底托。进一步地,所述训练架上设置有训练台。进一步地,所述训练台选用座椅或躺椅。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专利技术的抗眩晕训练器有公转、自转及摆转三种运动,在这种复合运动过程中,训练者可根据训练需求选择训练强度,对于前庭功能较弱的训练者,可通过低加速或者匀速转动进行训练,可获得良好的训练效果。抗眩晕训练器各功能模块可以单独运动,也可以两两组合运动,同时可以进行三模块配合运动,可以满足不同训练需求。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带座椅的抗眩晕训练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从另一角度观察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略去罩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带躺椅的抗眩晕训练器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4,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抗眩晕训练器,包括底座10、转动体20、第一驱动机构30、训练架组件40、第二驱动机构50,转动体20可转动的设置于底座10上,第一驱动机构30设置于底座10上,用于驱动转动体20做公转转动,训练架组件40可转动的设置于转动体20上,第二驱动机构50设置于所述转动体上,用于驱动训练架组件40做摆转和自转转动。为了实现公转运动,采用的是内啮合齿轮传动,第一驱动机构30包括第一驱动电机31,第一驱动电机31设置于底座10上,第一驱动电机31的输出轴通过第一传动机构32与转动体20相连,第一传动机构32包括相啮合传动的第一齿轮321、第二齿轮322,第一齿轮321固定设置于第一驱动电机31的输出轴且随第一驱动电机31的输出轴同步转动,第二齿轮322与转动体20固定连接,实现的功能是第一驱动电机31转动,带动第一齿轮321啮合第二齿轮322绕立柱21公转,实现全局转动。第二驱动机构50包括第二驱动电机51,第二驱动电机51设置于转动体20上,第二驱动电机51的输出轴通过第二传动机构52与训练架组件40相连,训练架组件40包括第一转轴41,第一转轴41设置于转动体20上,第一转轴41上固定设置有随着第一转轴41转动进行摆转的罩体42,在罩体42上可转动的设置有训练架43,第二驱动电机51通过第二传动机构52驱动第一转轴41以及训练架43转动;为了实现摆转运动,设计是链传动,实现的功能摆转运动,第二传动机构52包括第一链轮521、第二链轮522,第一链轮521固定设置于第二驱动电机51的输出轴上且随第二驱动电机51的输出轴同步转动,第二链轮522固定套接于第一转轴41的外周侧,第一链轮521、第二链轮522通过链条523传动相连;第二驱动电机51转动带动第一链轮521转动,第一链轮521转动通过链条523带动第二链轮522转动,第二链轮522转动驱动第一转轴41转动,第一转轴41转动同步带动罩体42摆转运动,从而实现罩体42上的训练架43跟随罩体42进行摆转运动。受机构设计影响,摆转机构摆转角度为180°且对称摆动,在摆动到与水平面夹角为40°时减速直至与水平面平行时速度减为0,而后反向加速并在与水平面夹角为40°时加速至最大速度并保持速度,如此反复作摆转运动;为了实现自转运动,第二传动机构52还包括相互啮合传动的第三齿轮524、第四齿轮525,第三齿轮524固定套接于第一转轴41的外周侧,第四齿轮525通过第二转轴526可转动的设置于罩体42上,第二转轴526的外周侧固定套接有第五齿轮527,训练架43的底部固定设置有与第五齿轮527啮合传动的第六齿轮528,第六齿轮528可转动的设置于罩体42上;在第一转轴41转动的同时带动第三齿轮524转动,第三齿轮524转动带动第四齿轮525转动,第四齿轮525转动带动第二转轴526转动,第二转轴526转动带动第五齿轮527转动,第五齿轮527转动带动第六齿轮528在罩体42上转动,第六齿轮528转动从而实现罩体42上的训练架43进行自转运动。上述第一齿轮321、第二齿轮322、第三齿轮524、第四齿轮525选用直齿轮;第五齿轮527、第六齿轮528选用锥齿轮。转动体20包括立柱21,立柱21固定设置于底座10上方,立柱21的外周侧可转动的套接有下底托22、上底托23,下底托22、上底托23之间通过连接体24传动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眩晕训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底座;/n转动体,可转动的设置于所述底座上;/n第一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用于驱动所述转动体做公转运动;/n训练架组件,可转动的设置于所述转动体上;/n第二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转动体上,用于驱动所述训练架组件做摆转和/或自转运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眩晕训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
转动体,可转动的设置于所述底座上;
第一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用于驱动所述转动体做公转运动;
训练架组件,可转动的设置于所述转动体上;
第二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转动体上,用于驱动所述训练架组件做摆转和/或自转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眩晕训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电机,所述第一驱动电机设置于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通过第一传动机构与所述转动体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抗眩晕训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包括相啮合传动的第一齿轮、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转动体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抗眩晕训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二驱动电机设置于所述转动体上,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通过第二传动机构与所述训练架组件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抗眩晕训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训练架组件包括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设置于所述转动体上,所述第一转轴上固定设置有随着第一转轴转动进行摆转的罩体,所述罩体上可转动的设置有训练架,所述第二驱动电机通过第二传动机构驱动所述第一转轴以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尚张晓飞李桂林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事交通学院镇江校区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