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穴位发热口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85621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0 22: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穴位发热口罩,包括口罩本体、自发热体和耳挂,所述口罩本体包括外表层和内表层,所述耳挂设于口罩本体两端,所述自发热体对称设于靠近口罩本体上沿的两侧各自的中部区域,所述内表层设有与自发热体相通的吸水网,所述自发热体的外侧套设有耐热圈体,所述耐热圈体的外侧隔着内表层设有吸热硅胶圈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呼吸时候产生的水汽,吸热硅胶能够使得特定的穴位周围进行冷刺激,而发热材料通过吸水发热能够持续对穴位进行理疗,在特定区域起到一定的保温效果,冷热结合使佩戴者感到舒适,又消除了闷热感,改善了口罩内侧的舒适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穴位发热口罩
本技术涉及一种口罩,具体来说涉及的是一种穴位发热口罩。
技术介绍
口罩在使用的时候,因呼吸作用,内侧会变得比较潮湿或者是闷热,戴久了面部皮肤会比较不舒服,长时间戴口罩的话使用者容易感到疲劳,自发热口罩则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疲劳的作用,目前,自发热口罩通常是针对口罩内整体保暖或者是呼吸道保暖,但实际使用的时候往往只有诸如穴位的区域才需要特别照顾,因此会造成热量的过剩,配合呼吸时的热气反而会造成使用者的不适,需要作出调整。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技术缺陷,本技术提出一种穴位发热口罩,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以及满足了实际需求,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所示:一种穴位发热口罩,包括口罩本体、自发热体和耳挂,所述口罩本体包括外表层和内表层,所述耳挂设于口罩本体两端,所述自发热体对称设于外表层和内表层之间,且位于靠近口罩本体上沿的两侧各自的中部区域,所述内表层设有与自发热体相通的吸水网,所述自发热体的外侧套设有耐热圈体,所述耐热圈体的外侧隔着内表层设有吸热硅胶圈体,所述内表层与耐热圈体封闭连接,所述吸热硅胶圈体的外侧接触连接有穿设于外表层正面与侧边的通气管。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外表层与自发热体之间还设有抗菌无纺布层,所述外表层为熔喷布层,内表层为亲水材质层,所述吸水网设于内表层中部区域,边沿设有与抗菌无纺布层相连的边缘,所述外表层的上沿还设有金属固定条。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吸水网为外侧包覆有纱网的无纺布,所述吸水网通过由抗菌无纺布层围绕的通道与两侧的自发热体相通。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自发热体为包括有发热纤维颗粒的海绵块,所述发热纤维颗粒的直径不超过1mm,且密度不超过每4立方毫米1粒,且该海绵块的最外侧不设有发热纤维颗粒。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通气管包括管身、进风口以及出风口,所述进风口设于靠近口罩本体中部上端的边缘,所述出风口设于靠近口罩本体两侧的边缘,所述管身由抗菌无纺布层围绕而成。且所述管身内壁设有数个支撑环。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耐热圈体为厚度不超过2mm的石棉布环绕而成的圈体。本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在于:利用呼吸时候产生的水汽,吸热硅胶能够使得特定的穴位周围进行冷刺激,而发热材料通过吸水发热能够持续对穴位进行理疗,在特定区域起到一定的保温效果,冷热结合使佩戴者感到舒适,又消除了闷热感,改善了口罩内侧的舒适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正向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顶视横切内部结构示意图。其中:口罩本体1、自发热体2、耳挂3、外表层4、内表层5、吸水网6、耐热圈体7、吸热硅胶圈体8、通气管9、抗菌无纺布层10、金属固定条11、进风口12、出风口13、支撑环14、通道15。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相关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指出的是,以下相关实施例仅是为了更好说明本技术本身而举的优选实施例,而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局限于如下的实施例中,并且本技术涉及本
的相关必要部件,应当视为本
内的公知技术,是本
所属的技术人员所能知道并掌握的。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内”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使子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结合附图所示,一种穴位发热口罩,包括口罩本体1、自发热体2和耳挂3,所述口罩本体1包括外表层4和内表层5,所述耳挂3设于口罩本体1两端,所述自发热体2对称设于外表层4和内表层5之间,且位于靠近口罩本体1上沿的两侧各自的中部区域,所述内表层5设有与自发热体2相通的吸水网6,所述自发热体2的外侧套设有耐热圈体7,所述耐热圈体7的外侧隔着内表层5设有吸热硅胶圈体8,所述内表层5与耐热圈体7封闭连接,所述吸热硅胶圈体8的外侧接触连接有穿设于外表层4正面与侧边的通气管9,尤其如图1、2所示,通气管9的位置靠上。本技术在使用时操作极为简单,从包装袋中取出后,将耳挂3挂在双耳,调整口罩本体1的位置即可使用,使用时,吸水网6靠近的是呼吸道区域,而自发热体2以及吸热硅胶圈体8则靠近的是使用者的四白穴区域,呼吸时候产生的水汽会经过吸水网6的初步吸水后,以少量的水汽进入自发热体2,自发热体2吸水缓慢发热从而对使用者的四白穴区域进行了热按摩,并且这个吸热过程由于经过的水汽较少,因而是较为缓慢持久的,而使用者的四白穴区域在受热后热量散发,由吸热硅胶圈体8进行吸热,使得四白穴的周边区域降温,吸收的热量通过通气管9在行走过程中被流动空气带走,冷热的交替刺激使得使用者的穴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理疗体验,并且改善了口罩内侧的环境,不至于过分闷热潮湿,令使用者感到舒适。参照图1、2所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所述外表层4与自发热体2之间还设有抗菌无纺布层10,所述外表层4为熔喷布层,内表层5为亲水材质层,所述吸水网6设于内表层5中部区域,边沿设有与抗菌无纺布层10相连的边缘,所述外表层4的上沿还设有金属固定条11,利用抗菌无纺布层10,实际地将自发热体2的区域与外表层4隔开,有效阻止了通气管9在通风时,会将可能遇到的有害物质带到内表层5处,避免了污染,尤其是边缘的存在,提高了两者之间的间隔稳定度,金属固定条11则起到了塑形的效果,此外,所述抗菌无纺布层10可以采用多层疏密结合的材质,确保口罩具有一定的透气性。参照图1、2所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所述吸水网6为外侧包覆有纱网的无纺布,所述吸水网6通过由抗菌无纺布层10围绕的通道15与两侧的自发热体2相通,其中,通道15的位置靠下,与通气管9的空间错开,这样保证了呼吸过程中的水汽只会在抗菌无纺布层10内流动,避免了内外的交叉污染,也提高了呼吸水汽的传导效率。一种优选的实施例,所述自发热体2为包括有发热纤维颗粒的海绵块,所述发热纤维颗粒的直径不超过1mm,且密度不超过每4立方毫米1粒,且该海绵块的最外侧不设有发热纤维颗粒,该结构下的密度设置使得发热纤维颗粒的反应速度不会过分激烈导致温度过高,并且避免了一次性全部都发生反应后降低了作用效果时间,同时,应当指出,所述自发热体2的材料不限于上述描述的,可以有通用自带发热效果的材料并存。参照图1、2所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所述通气管9包括管身、进风口12以及出风口13,所述进风口12设于靠近口罩本体1中部上端的边缘,所述出风口13设于靠近口罩本体1两侧的边缘,所述管身由抗菌无纺布层10围绕而成,虽然都是抗菌无纺布层10包绕形成,但是通气管9与通路15上下错开,因此不会发生干涉,且所述管身内壁设有数个支撑环14,支撑环14的形状应当较宽而较矮,这样能够适应口罩本体1的形态使之不会过分突出影响观感和使用,在支撑环1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穴位发热口罩,包括口罩本体、自发热体和耳挂,所述口罩本体包括外表层和内表层,所述耳挂设于口罩本体两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发热体对称设于外表层和内表层之间,且位于靠近口罩本体上沿的两侧各自的中部区域,所述内表层设有与自发热体相通的吸水网,所述自发热体的外侧套设有耐热圈体,所述耐热圈体的外侧隔着内表层设有吸热硅胶圈体,所述内表层与耐热圈体封闭连接,所述吸热硅胶圈体的外侧接触连接有穿设于外表层正面与侧边的通气管。/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穴位发热口罩,包括口罩本体、自发热体和耳挂,所述口罩本体包括外表层和内表层,所述耳挂设于口罩本体两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发热体对称设于外表层和内表层之间,且位于靠近口罩本体上沿的两侧各自的中部区域,所述内表层设有与自发热体相通的吸水网,所述自发热体的外侧套设有耐热圈体,所述耐热圈体的外侧隔着内表层设有吸热硅胶圈体,所述内表层与耐热圈体封闭连接,所述吸热硅胶圈体的外侧接触连接有穿设于外表层正面与侧边的通气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穴位发热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表层与自发热体之间还设有抗菌无纺布层,所述外表层为熔喷布层,内表层为亲水材质层,所述吸水网设于内表层中部区域,边沿设有与抗菌无纺布层相连的边缘,所述外表层的上沿还设有金属固定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志明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玛喜儿卫生用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