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发热组件及雾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855895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0 22: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复合型发热组件及雾化装置,复合型发热组件包括相间隔设置的两根电极引脚、多个相间隔排布并分别连接在两根所述电极引脚之间的复合加热单元;每一个所述复合加热单元包括可导电的第一加热件、沿所述第一加热件的长度方向螺旋缠绕在所述第一加热件上的加热丝。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复合型发热组件,以多个可将液体加热雾化的复合加热单元间隔排布连接在两电极引脚之间,形成网状结构的复合型发热组件,具有与液体接触面积大、发热量均匀、热量好调控、结构强度高不易变形、产品一致性好、良品率高、寿命长等优点,提高用户体验;生产简单方便,利于大批量自动化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复合型发热组件及雾化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发热组件,尤其涉及一种复合型发热组件及雾化装置。
技术介绍
在一些将液体加热雾化吸食的产品中,例如电子烟或雾化器等等,发热组件的类型包括:螺旋状发热体和平面金属片通过蚀刻后形成的网状发热体。螺旋状发热体通常是发热丝以螺旋方式缠绕在导液棉上形成,存在热量分布不均匀、发热面积小、发热体与导液棉接触面积小等缺点,造成雾化面小、烟雾量小,用户体验较差。网状发热体中,平面金属网主要由片状金属通过蚀刻工艺镂空成,此类金属网存在生产的一致性较差、产品公差大、良品率低等缺点,并且片材选材厚度受限制,产品强度较差,寿命低。综上,目前应用的发热体普遍存在发热不均匀、发热区域发热量不好调控、硬度弱易变形、使用一致性较差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发热体进行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复合型发热组件及雾化装置。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复合型发热组件,包括相间隔设置的两根电极引脚、多个相间隔排布并分别连接在两根所述电极引脚之间的复合加热单元;每一个所述复合加热单元包括可导电的第一加热件、沿所述第一加热件的长度方向螺旋缠绕在所述第一加热件上的加热丝。优选地,所述复合加热单元呈直线形连接在两根所述电极引脚之间;或者,所述复合加热单元呈波浪形连接在两根所述电极引脚之间。优选地,多个所述复合加热单元之间等距排布。优选地,多个所述复合加热单元之间以不均一的间距进行排布。优选地,所述第一加热件包括至少一根加热条。优选地,所述加热丝螺旋缠绕形成的线圈之间紧密相接。优选地,所述加热丝螺旋缠绕形成的线圈之间等距分布。优选地,所述加热丝在所述第一加热件上螺旋缠绕形成至少两段相接的螺旋段;至少一所述螺旋段的线圈之间紧密相接,相邻的另一所述螺旋段的线圈间距分布。优选地,所述复合型发热组件还包括多根可导电的第二加热件;多根所述第二加热件相间隔排布并分别连接在多个所述复合加热单元上。优选地,所述第二加热件与所述复合加热单元的延伸方向相对垂直。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雾化装置,包括以上任一项所述的复合型发热组件。优选地,所述雾化装置还包括用于吸附液体的导液棉;所述复合型发热组件卷绕形成环状结构,所述复合型发热组件的两根电极引脚相靠近且相绝缘;所述导液棉包覆在所述环状结构的外周或者填充在所述环状结构的内圈。本技术的复合型发热组件,以多个可将液体加热雾化的复合加热单元间隔排布连接在两电极引脚之间,形成网状结构的复合型发热组件,具有与液体(如烟液等)接触面积大、发热量均匀、热量好调控、结构强度高不易变形、产品一致性好、良品率高、寿命长等优点,提高用户体验;生产简单方便,利于大批量自动化生产。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复合型发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复合加热单元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中(1)、(2)分别是图2所示复合加热单元中加热丝在第一加热件上的两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4中(1)、(2)、(3)分别是图2所示复合加热单元中加热丝在第一加热件上的另外三种不同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5中(1)、(2)、(3)分别是图2所示复合加热单元中第一加热件三种不同实施方式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复合型发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复合型发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的复合型发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第五实施例的复合型发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第六实施例的复合型发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第七实施例的复合型发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技术第八实施例的复合型发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本技术第九实施例的复合型发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本技术第十实施例的复合型发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5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雾化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6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雾化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复合型发热组件,包括相间隔设置的两根电极引脚10、多个相间隔排布并分别连接在两根电极引脚10之间的复合加热单元20。两根电极引脚10分别作为正极引脚和负极引脚,用于连接电源(如电池等)。复合加热单元20可导电,通过电极引脚10连接电源后通电发热。其中,每一个复合加热单元20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在两根电极引脚10上。多个复合加热单元20在两根电极引脚10之间的相间隔分布可形成网片,并且与电极引脚10形成呈网状的复合型发热组件。如图2所示,每一个复合加热单元20包括可导电的第一加热件21和加热丝22。加热丝22沿第一加热件21的长度方向螺旋缠绕在第一加热件21上,整体形成螺旋状加热丝。加热丝22的电阻大于第一加热件21的电阻。加热丝22在第一加热件21上螺旋缠绕的方式灵活多样。例如,在加热丝22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加热丝22螺旋缠绕形成的线圈之间紧密相接,如图3中(1)所示。在加热丝22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加热丝22螺旋缠绕形成的线圈之间等距分布。或者,加热丝22在第一加热件21上螺旋缠绕形成至少两段相接的螺旋段,至少一螺旋段的线圈之间紧密相接,相邻的另一螺旋段的线圈间距分布。例如,如图4中(1)所示,加热丝22形成的两段相接的螺旋段中,一螺旋段的线圈之间紧密相接形成第一螺旋段221,另一螺旋段的线圈间距分布形成第二螺旋段222。如图4中(2)所示,加热丝22的三段相接的螺旋段中,分别为两段第一螺旋段221以及连接在两段第一螺旋段221之间的第二螺旋段222,整体形成中间疏、两端密的加热丝22。如图4中(3)所示,加热丝22的三段相接的螺旋段中,分别为两段第二螺旋段222以及连接在两段第二螺旋段222之间的第一螺旋段221,整体形成中间密、两端疏的加热丝22。加热丝22在第一加热件21外部缠绕的间距影响复合加热单元20的表面积,缠绕的疏密影响第一加热件21热量向外部加热丝22传递的量,因此根据实际所需的表面积(雾化面积)和热量分布,选择加热丝22的缠绕方式及疏密程度。另外,复合加热单元20中,第一加热件21包括至少一根加热条。在第一加热件21的一实施方式中,如图5中(1)所示,第一加热件21包括一根加热条,加热丝22缠绕在该加热条的外周上。在第一加热件21的另一实施方式中,如图5(2)所示,第一加热件21包括两根加热条,两根加热条轴向平行且紧密并排,加热丝22缠绕在该两根加热条的外周上。在第一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复合型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相间隔设置的两根电极引脚、多个相间隔排布并分别连接在两根所述电极引脚之间的复合加热单元;/n每一个所述复合加热单元包括可导电的第一加热件、沿所述第一加热件的长度方向螺旋缠绕在所述第一加热件上的加热丝。/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型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相间隔设置的两根电极引脚、多个相间隔排布并分别连接在两根所述电极引脚之间的复合加热单元;
每一个所述复合加热单元包括可导电的第一加热件、沿所述第一加热件的长度方向螺旋缠绕在所述第一加热件上的加热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型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加热单元呈直线形连接在两根所述电极引脚之间;或者,所述复合加热单元呈波浪形连接在两根所述电极引脚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型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复合加热单元之间等距排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型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复合加热单元之间以不均一的间距进行排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型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件包括至少一根加热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型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丝螺旋缠绕形成的线圈之间紧密相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型发热组件,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平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华诚达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