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846505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0 12: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风机。该新风机包括壳体、全热交换芯体、新风风机和排风风机。其中,壳体的一侧设置有新风进口和排风出口,壳体的另一侧设置有新风出口和排风进口,壳体内形成有第一层空间和第二层空间,第一层空间形成有新风风道,第二层空间形成有排风风道。新风进口和新风出口与新风风道相连通,排风进口和排风出口与排风风道相连通。全热交换芯体设置在壳体中,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分别流经全热交换芯体。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壳体内形成有第一层空间和第二层空间的技术方案,并分别在第一层空间形成有新风风道,第二层空间形成有排风风道,可以充分的利用壳体的高度空间来设计风道,减小了新风机的尺寸,方便用户使用。方便用户使用。方便用户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风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空调设备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新风机。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市面上的家用小型全热交换新风机采用离心式风机,整机吊挂安装方案。机内风机放置位置主要分为水平、竖直放置方法,气流通过交换芯体有吸气和吹气的不同。主要原理:室内空气通过回风口进入机内,经过全热交换芯体由排风风机排出室外;室外空气通过进风口进入机内,经全热交换芯体由送风风机送入室内,两股气流在全热交换芯交汇时完成温度与湿度的交换。
[0003]在市面上也存在单个双轴电机的新风机,该新风机主要包括新风进口口侧的进气风阀、排气导流部件、排气导流部件的第一开口与连通部件连通,排气导流部件的第二开口连通排风风机组件的出风口和机组排气口。该热交换装置还包括:可开闭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循环风阀组件,该热交换装置有室内循环净化模式和全热模式,在室内循环净化模式时,循环风阀组件开启第一开口,关闭第二开口,进气风阀关闭吸风口;在全热模式时,循环风阀组件关闭第一开口,开启第二开口,给气风阀组件开启吸风口。
[0004]上述的风机结构,在实现室内循环净化模式时,循环风阀组件的动作冗余、气流的行程过长、室内回风气流还需要经过芯体。因此,整机体积大,用户使用的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风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新风机存在的体积大的技术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新风机,包括:壳体,壳体的一侧设置有新风进口和排风出口,壳体的另一侧设置有新风出口和排风进口,壳体内形成有第一层空间和第二层空间,第一层空间形成有新风风道,第二层空间形成有排风风道,新风进口和新风出口与新风风道相连通,排风进口和排风出口与排风风道相连通;全热交换芯体,设置在壳体中,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分别流经全热交换芯体;新风风机,设置在新风风道中;排风风机,设置在排风风道中。
[0007]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层空间位于第二层空间之上。
[0008]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新风机包括风力驱动件,风力驱动件与新风风机和排风风机分别驱动连接。
[0009]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风力驱动件为双轴电机,双轴电机的两个轴分别与新风风机和排风风机驱动连接。
[001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风力驱动件包括新风电机和排风电机,新风电机与新风风机相连,排风电机与排风风机相连。
[0011]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新风风机和排风风机靠近新风出口设置,全热交换芯体靠近新风进口设置。
[0012]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全热交换芯体的第一端的上部形成新风进风面,全热交换芯体的第一端的下部形成排风出风面,全热交换芯体的第二端的上部形成排风进风面,全热交换芯体的第二端的下部形成新风出风面,新风进口与新风进风面相连通,新风出风面与新风风道相连通,排风进口与排风进风面相连通,排风出风面与排风风道相连通。
[0013]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在排风进口处形成有第一抬升风道段,第一抬升风道段分别连通排风进口和排风进风面。
[0014]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在新风出风面处形成有第二抬升风道段,第二抬升风道段分别连通新风出风面和新风风道。
[0015]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在新风风道上开设有与第一抬升风道段相连通的旁通风口,旁通风口上设置有旁通阀门。
[0016]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在新风进口上设置有新风阀门。
[0017]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排风风道包括第一排风段和第二排风段,第一排风段连通排风出风面和排风风机的进风端,第二排风段连通排风风机的出风端和排风出口。
[0018]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排风段上开设有连通第一排风段的平衡风口,平衡风口上设置有平衡风阀。
[0019]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排风出口上设置有排风阀门。
[002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平衡风阀和排风阀门为一个室内净化风阀,室内净化风阀包括关闭平衡风口打开排风出口的第一状态以及打开平衡风口关闭排风出口的第二状态。
[0021]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新风风机包括:全热模式,在全热模式下,旁通阀门关闭,新风阀门打开,室内净化风阀处于第一状态;内循环模式,在内循环模式下,旁通阀门打开,新风阀门关闭,室内净化风阀处于第二状态。
[0022]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所述壳体内形成有第一层空间和第二层空间的技术方案,并分别在所述第一层空间形成有新风风道,所述第二层空间形成有排风风道,可以充分的利用壳体的高度空间来设计风道,减小了新风机的尺寸,方便用户使用。
附图说明
[0023]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4]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新风机的实施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0025]图2是图1的新风机省去上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3是图2的新风机省去第一抬升风道段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7]图4是图2的新风机的第二层空间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5是图2的新风机的后部结构示意图;
[0029]图6是图3的新风机在全热模式下的阀门状态示意图;
[0030]图7是图3的新风机在内循环模式下的阀门状态示意图;
[0031]图8是图2的新风机在全热模式下的气流流向示意图;
[0032]图9是图3的新风机在全热模式下的气流流向示意图;
[0033]图10是图5的新风机在内循环模式下的气流流向示意图;
[0034]图11是图3的新风机在内循环模式下的气流流向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但并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
[0036]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附图中,带有箭头的实线曲线指示的是未被结构遮挡的气流流向,而带有箭头的虚线曲线指示的则是因为结构遮挡而隐藏起来的气流流向。
[0037]如图1、图2、图3和图4示出了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新风机的实施方式,该新风机包括壳体10、全热交换芯体20、新风风机30和排风风机40。其中,壳体10的一侧设置有新风进口11和排风出口12,壳体10的另一侧设置有新风出口13和排风进口14,壳体10内形成有第一层空间和第二层空间,第一层空间形成有新风风道a,第二层空间形成有排风风道b。新风进口11和新风出口13与新风风道a相连通,排风进口14和排风出口12与排风风道b相连通。全热交换芯体20设置在壳体10中,新风风道a和排风风道b分别流经全热交换芯体20。新风风机30设置在新风风道a中,排风风机40设置在排风风道b中。
[0038]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壳体10内形成有第一层空间和第二层空间的技术方案,并分别在第一层空间形成有新风风道a,第二层空间形成有排风风道b,可以充分的利用壳体10的高度空间来设计风道,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所述壳体(10)的一侧设置有新风进口(11)和排风出口(12),所述壳体(10)的另一侧设置有新风出口(13)和排风进口(14),所述壳体(10)内形成有第一层空间和第二层空间,所述第一层空间形成有新风风道(a),所述第二层空间形成有排风风道(b),所述新风进口(11)和所述新风出口(13)与所述新风风道(a)相连通,所述排风进口(14)和所述排风出口(12)与所述排风风道(b)相连通;全热交换芯体(20),设置在所述壳体(10)中,所述新风风道(a)和所述排风风道(b)分别流经所述全热交换芯体(20);新风风机(30),设置在所述新风风道(a)中;排风风机(40),设置在所述排风风道(b)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空间位于所述第二层空间之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机包括风力驱动件,所述风力驱动件与所述新风风机(30)和所述排风风机(40)分别驱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力驱动件为双轴电机,所述双轴电机的两个轴分别与所述新风风机(30)和所述排风风机(40)驱动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力驱动件包括新风电机(51)和排风电机(52),所述新风电机(51)与所述新风风机(30)相连,所述排风电机(52)与所述排风风机(40)相连。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风机(30)和所述排风风机(40)靠近所述新风出口(13)设置,所述全热交换芯体(20)靠近所述新风进口(11)设置。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全热交换芯体(20)的第一端的上部形成新风进风面(21),所述全热交换芯体(20)的第一端的下部形成排风出风面(22),所述全热交换芯体(20)的第二端的上部形成排风进风面(23),所述全热交换芯体(20)的第二端的下部形成新风出风面(24),所述新风进口(11)与所述新风进风面(21)相连通,所述新风出风面(24)与所述新风风道(a)相连通,所述排风进口(14)与所述排风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覃塔贤杨力詹朝永张玉峰古展彰陈佑杨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