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针结构及具有其的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83688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0 12: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顶针结构及具有其的模具,模具包括母模板和位于母模板下方的公模板;顶针结构位于公模板的下方且包括第一顶针板、第一顶针、第二顶针板和第二顶针,第一顶针板具有至少下方开口的凹腔;第一顶针的下端设置于第一顶针板的上表面,上端延伸穿设公模板后抵接于母模板的底部;第二顶针板可滑动地设置于凹腔内,第二顶针的下端连接于第二顶针板,上端延伸依次穿设第一顶针板和公模板后抵接于母模板的底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第二顶针优先于第一顶针顶出,实现了胶口与产品优先分离,避免了胶口拉伤产品,且占用空间少,对模具改动少,结构简单,易于推广。易于推广。易于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顶针结构及具有其的模具


[0001]本技术涉及模具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顶针结构及具有其的模具。

技术介绍

[0002]注塑模具是一种生产塑胶制品的工具,注塑成型是批量生产某些形状复杂部件时用到的一种加工方法,具体指将受热融化的材料由高压射入型腔,经冷却固化后,得到成形品。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在一次脱模推出动作后会可能会出现胶口拉伤产品的现象,需要一种结构来实现胶口与产品优先分离。
[0003]现有技术中为了使胶口与产品优先分离一般会采用增加两块顶针板的方式来实现。但是这种方式也具有一定的缺陷,例如新增的顶针板使得模具占用空间增大、模厚加高,并且此时模具厂商已经对模具完成自检,新增的顶针板可能会引起其他不良反应。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个缺陷,提供一种可以实现胶口与产品优先分离的顶针结构,以避免胶口拉伤产品。
[0005]本技术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要减少对模具厂商已经完成自检的模具做较少的变动,降低模具不合格的风险。
[0006]特别地,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模具的顶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包括母模板和位于所述母模板下方的公模板;所述顶针结构包括:
[0007]第一顶针板,其具有至少下方开口的凹腔;
[0008]第一顶针,其下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顶针板的上表面,上端延伸穿设所述公模板后抵接于所述母模板的底部;
[0009]第二顶针板,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凹腔内;和
[0010]第二顶针,其下端连接于所述第二顶针板的上表面,上端延伸依次穿设所述第一顶针板和所述公模板后抵接于所述母模板的底部,配置成当所述第二顶针向上顶出预设距离后所述第二顶针板直接或间接地抵靠于所述凹腔的顶壁,进而带动所述第一顶针板和所述第一顶针共同向上移动。
[0011]进一步地,所述凹腔具有上下贯通的开口;且
[0012]所述顶针结构还包括:
[0013]第一抵靠板,位于所述第一顶针板的上部且与所述第一顶针板固定连接,并且所述第一抵靠板与所述凹腔正对的表面用于形成所述凹腔的顶壁。
[0014]进一步地,顶针结构还包括:
[0015]多个回针柱,每个所述回针柱沿所述模具的高度方向穿设于所述公模板和所述第一抵靠板之间;和
[0016]多个第一复位件,一一对应地套设于所述回针柱上,每个所述第一复位件的一端与所述公模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抵靠板连接,且配置成当所述第一顶针向上移动过
程中被压缩,并且在向上移动结束后恢复形变,以使得所述第一顶针恢复原位。
[0017]进一步地,顶针结构还包括:
[0018]第二抵靠板,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顶针板的上部,配置成随所述第二顶针板向上移动并抵靠于所述凹腔的顶壁,以带动所述第一顶针板、所述第一抵靠板和所述第一顶针共同向上移动。
[0019]进一步地,顶针结构还包括:
[0020]多个第二复位件,每个所述第二复位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抵靠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凹腔的顶壁连接,配置成当所述第二顶针向上移动过程中被压缩,并且在向上移动结束后恢复形变,以使得所述第二顶针恢复原位。
[0021]进一步地,顶针结构还包括:
[0022]下码模板,设置于所述第二顶针板的下方,且所述下码模板上还具有用于连接外部驱动装置的驱动孔;和
[0023]两个立板,位于所述公模板与所述下码模板之间,且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顶针板的两侧,以形成容置所述第一顶针板和所述第一抵靠板的安装空间。
[002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抵靠板的上表面形成有沿所述模具的高度方向延伸的限位柱,以限定所述第一顶针的移动距离;且
[0025]所述限位柱、所述第一抵靠板和所述第一顶针板的高度之和小于所述立板的高度。
[0026]进一步地,顶针结构还包括:
[0027]多个导向柱,每个所述导向柱穿设于所述下码模板、所述第一顶针板、所述第一抵靠板和所述公模板之间,以限定所述下码模板、所述第一顶针板、所述第一抵靠板和所述公模板之间的移动轨迹。
[0028]进一步地,顶针结构还包括:
[0029]限位螺丝,穿设于所述第二抵靠板和所述第二顶针板,以固定其相对位置。
[0030]特别地,本技术还提供了包括上述任一项的顶针结构。
[0031]本技术的第一顶针板上设置有凹腔,第一顶针设置在第一顶针板的上表面,而第二顶针的一端设置在凹腔。在母模板和公模板处于合模状态时,第一顶针的上端和第二顶针的上端共同抵接于母模板的底部,以在一次脱模推出动作后将产品顶出模具。当外部驱动装置驱动第二顶针向上运动时,第二顶针的上端优先顶出公模板,此时可以实现将胶口与产品的预先分离,避免胶口拉伤产品。
[0032]进一步地,本技术将新增的第二顶针设置于第一顶针板上的凹腔内,这样可以既实现新增的第二顶针避免占用其他空间,又减少了对模具厂商已经完成自检的模具做较少的变动,降低了模具不合格的风险。
[0033]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技术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0034]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
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0035]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模具的截面示意图;
[0036]图2是图1的A部放大图;
[0037]图3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模具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8]请参见图1至图3,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模具的截面示意图,图2是图1的A部放大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模具的分解示意图。本申请提供一种模具10,其一般性可包括沿高度下降方向依次设置的上码模板110、母模板120、公模板130等,母模板120一般用于容置母模仁,并设置注道衬套等,公模板130一般用于容置公模仁,并设置流道、胶口等。
[0039]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在一次脱模推出动作后会可能会出现胶口拉伤产品的现象,需要一种结构来实现胶口与产品优先分离。因此本申请提出一种顶针结构,位于公模板130的下方,用于实现将胶口与产品预先分离,进而可以将产品顶出,以避免出现胶口拉伤产品的现象。
[0040]该顶针结构包括第一顶针板160、第一顶针242、第二顶针板210和第二顶针244。第一顶针板160具有至少下方开口的凹腔162;第一顶针242的下端连接于第一顶针板160的上表面,第一顶针242的上端延伸穿设公模板130后抵接于母模板120的底部;第二顶针板210可滑动地设置于凹腔162内;第二顶针244的下端连接于第二顶针板210的上表面,上端延伸依次穿设第一顶针板160和公模板130后抵接于母模板120的底部,配置成当第二顶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模具的顶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包括母模板和位于所述母模板下方的公模板;所述顶针结构包括:第一顶针板,其具有至少下方开口的凹腔;第一顶针,其下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顶针板的上表面,上端延伸穿设所述公模板后抵接于所述母模板的底部;第二顶针板,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凹腔内;和第二顶针,其下端连接于所述第二顶针板的上表面,上端延伸依次穿设所述第一顶针板和所述公模板后抵接于所述母模板的底部,配置成当所述第二顶针向上顶出预设距离后所述第二顶针板直接或间接地抵靠于所述凹腔的顶壁,进而带动所述第一顶针板和所述第一顶针共同向上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腔具有上下贯通的开口;且所述顶针结构还包括:第一抵靠板,位于所述第一顶针板的上部且与所述第一顶针板固定连接,并且所述第一抵靠板与所述凹腔正对的表面用于形成所述凹腔的顶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针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回针柱,每个所述回针柱沿所述模具的高度方向穿设于所述公模板和所述第一抵靠板之间;和多个第一复位件,一一对应地套设于所述回针柱上,每个所述第一复位件的一端与所述公模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抵靠板连接,且配置成当所述第一顶针向上移动过程中被压缩,并且在向上移动结束后恢复形变,以使得所述第一顶针恢复原位。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针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抵靠板,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顶针板的上部,配置成随所述第二顶针板向上移动并抵靠于所述凹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杰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诚模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