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的供热管网水力计算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7836397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0 12: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的供热管网水力计算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建立供热管网系统网络拓扑:步骤二,建立数字孪生关系:步骤201,建立管路特性方程:步骤202,建立输配分析模型:步骤203,建立调控设备特性模型:步骤204,建立基于大数据下的水力联调模型:联立供热管网系统拓扑图中的拓扑关系式、输配分析模型和调控设备特性模型,设定运行边界条件和大数据分析方式,组建水力联调模型模型;步骤三,基于数字孪生关系下的运行仿真:第四步,数据迭代分析。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方法将传统城镇供热管网系统被动调节方式转变为主动调节提供有利依据,提高系统水力工况稳定,提供运行效率。供运行效率。供运行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的供热管网水力计算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城镇供热领域,涉及供热管网,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的供热管网水力计算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城市集中供热事业得到较大发展。但由于城镇集中供热管网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多变量控制系统,具有供热面积大、影响因素多、内部关联性强、滞后时间长、非线性严重等特点,日常运营中既要保证供热管网系统的水力平衡,还要保证其热力平衡,因此导致运行难度较大,运行工况不合理。
[0003]要实现供热管网系统热力工况的合理稳定运行,必须有一个稳定的水力工况及合理的流量分配。建立稳定水力工况及合理流量分配的过程称之为供热管网水力计算。其主要任务是:
[0004](A)已知热媒流量和管网直径,计算管道压力损失;
[0005](B)已知管道参数和资用压力,计算或校核管道流量;
[0006](C)根据水力计算成果,确定系统循环水泵流量和扬程。
[0007]通常,集中供热管网系统会在开始运行前(或运行过程中),对供热管网进行初调节,使各用户流量达到理想工况(或设计工况)。但初调节只能使集中供热管网系统初始化中一次网各二级站流量按热负荷均匀调配,并进而使二次网各用户平均室温达到一致,但初调节由于采用静态调节思路,初始化设置后其功效“保质期”无法贯穿多个采暖季。而要保证集中供热管网系统在整个供暖期都运行良好、按需供热,还需要进行运行调节,随时根据室外气温以及用户自主调节的变化,调节管网供水温度和流量。但基于经验和传统仿真计算是无法在一个水力耦合较强且复杂工况环境下完成供热参数的及时修订,实现最佳水力工况。最为直接的原因是面对复杂环境时无法分析量化其环境维度,并将其转化为系统控制的确定控制指令。因此在系统调节中,往往伴随着大延迟与调节目标模糊的情况。
[0008]除此之外,热水供热管网中,流体的流动状态大多处于阻力平方区。因此,流体的压降和流量关系服从二次幂规律,即ΔP=SG2(式中S为管网计算管段的阻抗,其实际意义是流体在管网中紊流运行状态下的阻力特性系数,其物理表达式是其数值与管道粗糙度、水流密度、管径、局部阻力系数相关)。管道粗糙度和阻力系数会随着运行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传统的控制和计算系统是无法感知系统中该参数的变化,只能按照固定值贯穿整个采暖周期的水力计算或系统调节。由此带来的问题便是计算的偏差和环境的无法适应。

技术实现思路

[0009]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的供热管网水力计算方法,实现动态水力状况分析,以解决当前供热调控无法自适应运行环境、缺乏运行依据、无法进行精确调节的难题。
[0010]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11]一种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的供热管网水力计算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2]步骤一,建立供热管网系统网络拓扑:
[0013]将供热管网系统每个管件或组成部分用一组点来表示,将系统管路用这些节点之间的有向连线来表示,由此建立有向线段集合,制作供热管网系统拓扑图;
[0014]步骤二,建立数字孪生关系:
[0015]步骤201,建立管路特性方程:
[0016]识别各个用热单元的供热回路,基于基尔霍夫定律,引入拓扑中节点关系、回路矩阵建立基本回路压降向量方程组;
[0017]步骤202,建立输配分析模型:
[0018]根据供热管网系统基本输配特性,结合基本回路压降向量方程组,联立如下方程:
[0019][0020]其中:
[0021]ΔH为对象回路压降;
[0022]S为对象回路管段阻抗;
[0023]G为流经该支路的水流量;
[0024]ΔZ为相对地形高程差;
[0025]DH为管道中水泵扬程,对象回路中如果没有水泵,则该值取0;
[0026]B为管网基本回路矩阵;
[0027]H为基本回路中各支路对应的压降;
[0028]步骤203,建立调控设备特性模型:
[0029]供热管网系统的主要调控设备为水泵和阀门,基于水泵和阀门特性建立各自的特性模型:
[0030]水泵特性模型为DH
z
=f(G
z
);
[0031]其中:
[0032]DH
z
为水泵的扬程;
[0033]G
z
为水泵的流量;
[0034]阀门特性模型为
[0035]G
f
为流经阀门的水流量;
[0036]为阀门开度,其取值为0到1,分别代表开度0%到100%;
[0037]ΔP为阀门前后压力差值;
[0038]步骤204,建立基于大数据下的水力联调模型:
[0039]联立供热管网系统拓扑图中的拓扑关系式、输配分析模型和调控设备特性模型,
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集中供热的历史数据进行学习,结合供热管网的机理和物理特性,首先对物联网采集数据进行预处理,清洗离群点,填补缺失值和修正异常值;接着,针对不同热源设备和管段的机理公式和理论,对数据的特征进行选择和加工,生成符合设备及系统运行机理的趋势特征,提升模型的拟合程度和精度;再使用多元一次模型、多元二次模型,最小二乘算法,以及贝叶斯参数寻优算法,训练得到表征物理设备特性的水泵特性模型、阀门特性模型输配分析模型,进而获得供热管网水力计算;
[0040]步骤三,基于数字孪生关系下的运行仿真:
[0041]采用供热管网系统的当前运行参数作为输入量代入水力联调模型中进行仿真计算,获得实时水力计算结果;
[0042]第四步,数据迭代分析:
[0043]每隔3~6天进行模型更新,对输配模型、调控设备特性模型进行修正,以适应当前供热环境,达到传统供热调控中无法实现的自适应功能。
[0044]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45](Ⅰ)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将传统城镇供热管网系统被动调节方式转变为主动调节提供有力依据,使系统水力工况更为稳定,提高运行效率。
[0046](Ⅱ)本专利技术的方法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方式,其自学习、自适应、强算力的特点在面对同样复杂工况的集中供热问题时,通过动态数据分析方式修正管段阻抗值,提供优化调度的基础数据和基于优化调度的动态运行思路,用来解决热源匹配及输配合理问题。
附图说明
[0047]图1是应用例的供热管网系统图。
[0048]图2是应用例的供热管网系统拓扑图。
[0049]图3是应用例的供热管网系统基本回路图。
[0050]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内容作进一步详细解释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51]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中的供热管网的机理和物理特性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一已知的供热管网的机理和物理特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的供热管网水力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建立供热管网系统网络拓扑:将供热管网系统每个管件或组成部分用一组节点来表示,将系统管路用这些节点之间的有向连线来表示,由此建立有向线段集合,得到供热管网系统拓扑图;步骤二,建立数字孪生关系:步骤201,建立管路特性方程:识别各个用热单位的供热回路,基于基尔霍夫定律,引入拓扑中节点关系、回路矩阵建立基本回路压降向量方程组;步骤202,建立输配分析模型:根据供热管网系统基本输配特性,结合基本回路压降向量方程组,建立如下方程:其中:ΔH为对象回路压降;S为对象回路管段阻抗;G为流经该支路的水流量;ΔZ为相对地形高程差;DH为管道中水泵扬程,对象回路中如果没有水泵,则该值取0;B为管网基本回路矩阵;H为基本回路中各支路对应的压降;步骤203,建立调控设备特性模型:供热管网系统的主要调控设备为水泵和阀门,基于水泵和阀门特性建立各自的特性模型:水泵特性模型为DH
z
=f(G
z
);其中:DH
z
为水泵的扬程;G
z
为水泵的流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耿超王栋张宗耀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全应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