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风电机组偏航协同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0001]本公开涉及风电场
,尤其涉及一种风电机组偏航协同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介绍
[0002]尾流效应是指风电机组从风中获取能量的同时在其下游形成风速下降的尾流区。若下游恰有风电机组位于尾流区内,下游风电机组的输入风速就低于上游风机组的输入风速。尾流效应造成风电场内风速分布不均,影响风电场内每台风电机组运行状况,进一步影响风电场运行工况及输出,造成风电场功率损失。研究表明,在风电机组偏航状态下,其尾流可发生明显偏转,减小对下游风电机组的遮挡。因此,如何实现风电机组偏航协同控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风电机组偏航协同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0004]第一方面,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风电机组偏航协同控制方法,所述风电机组所在的风电场为阵列式风电场,所述阵列式风电场包括至少一列风电机组,一列风电机组包括N台沿风向方向顺次排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电机组偏航协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电机组所在的风电场为阵列式风电场,所述阵列式风电场包括至少一列风电机组,一列风电机组包括N台沿风向方向顺次排列的风电机组;所述风电机组偏航协同控制方法包括:获取各风电机组的推力系数;获取相邻两台风电机组的流向间距;获取风电场的尾流膨胀率;针对于每一列,基于所述风电场的尾流膨胀率和第一台风电机组的推力系数,确定第一台风电机组的偏航角度;针对于每一列,基于所述风电场的尾流膨胀率、第M台风电机组的推力系数和第M台与第M
‑
1台风电机组流向间距,确定每一列中第M台风电机组的偏航角度;针对于每一列,确定第N台风电机组的偏航角度为0;控制各所述风电机组以所确定的与其对应的偏航角运行;其中,1<M<N,且M和N均为正整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电机组偏航协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风电场的尾流膨胀率和第一台风电机组的推力系数,确定第一台风电机组的偏航角度,包括:基于所述风电场的尾流膨胀率、第一台风电机组的推力系数以及确定第一台风电机组的偏航角度;其中,γ1为第一台风电机组的偏航角度,C
T1
为第一台风电机组的推力系数,k
w
为风电场的尾流膨胀率,0.709≤a1≤0.872,0.952≤b1≤3.896。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电机组偏航协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风电场的尾流膨胀率、第M台风电机组的推力系数和第M台所述风电机组流向间距,确定每一列中第M台风电机组的偏航角度,包括基于所述风电场的尾流膨胀率、第M台风电机组的推力系数、第M台与第M
‑
1台风电机组流向间距以及确定每一列中第M台风电机组的偏航角度;其中,γ
M
为第M台风电机组的偏航角度,C
TM
为第M台风电机组的推力系数,S
xM
第M台与第M
‑
1台风电机组流向间距,k
w
为风电场的尾流膨胀率,4.179≤a2≤4.679,16.64≤b2≤17.9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电机组偏航协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阵列式风电场包括至少两列风电机组,相邻两列风电机组之间的展向间距大于或等于4倍风轮直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电机组偏航协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风电场的尾流膨胀率,包括;获取同一列风电机组中第一台风电机组的功率、第二台风电机组的功率以及风能利用系数;基于同一列风电机组中第一台风电机组的功率、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