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平原区沙质河流廊道的水域生境恢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河道顺水流方向设置错落堆置的石笼跌水坎以及不规则抛石群,构建深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平原区沙质河流廊道的水域生境恢复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河道环境修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平原区沙质河流廊道的水域生境恢复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沙质河流中,河床基质一方面松软,河床上水生植被易受水流冲刷、根系难以定植,另一方面保水保肥能力不高,难以为河道生态系统提供必需的生源物质,因而河道中水生植被生长不良,初级生产力不高,生态系统正常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受到阻碍。对这类河流廊道进行水域生境恢复,有些采用植生石或者抛石修复河道,很难满足河流修复需求,在河流水流大情况下,石块易流动,进而对下游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现有技术的缺陷主要是仅着眼于河流廊道空间中的某一部分,开展生境条件改造,从而为生物群落的恢复与生态系统的重建提供基础,缺少从生源要素循环角度出发,从理论上系统规划,对河流廊道纵向、横向和垂向三维空间全方位的河流生境恢复,同时,也可以改善河道生态环境,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完整、稳定的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平原区沙质河流廊道的水域生境恢复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0004]为了达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平原区沙质河流廊道的水域生境恢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5]S1、在河道顺水流方向设置错落堆置的石笼跌水坎;
[0006]S2、在河道顺水流方向堆置不规则抛石群,构建深潭
‑
浅滩序列;
[0007]S3、对河流沙洲区域进行石笼镶边,构建柳叶堤,并在柳叶堤中扦插柳枝;
[0008]S4、在河道上中下游设置与中泓线水流呈10
°
至30
°
夹角的石笼,构建导流丁坝群;
[0009]S5、在河道边坡区域扦插柳枝,对边坡坡脚进行石笼镶边,并在边坡区域设置多孔巢穴,构建石柳带;
[0010]S6、在河道深水区设置包括上层浮水植被和下层挺水植被的双层架式植被塔;
[0011]S7、使用步骤S1至S6所述的方法进行沙质河流廊道生境改造,完成沙质河流廊道的水域生境恢复;
[0012]所述柳叶堤为柳叶状分水堤,其由两排长宽高为50cm*50cm*30cm的铅丝石笼环绕组成,所述柳叶堤中石笼孔径为20cm且其内部设置有若干20cm至60cm的砾卵石;所述柳叶堤用于改变河流沙洲区域中堤梗与水流的夹角以改变水流方向,构建多样化的流态,并为水生生物栖居、避敌和繁衍的场所。
[0013]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中石笼跌水坎为铅丝石笼,其长宽高为50cm*50cm*30cm,其石笼孔径为20cm,其内部设置有若干20cm至60cm的砾卵石。
[0014]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具体为:在河道顺水流方向设置双排双层交错堆置的石笼
跌水坎。
[0015]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中抛石群包括若干长为20cm至80cm、宽为10cm至60cm以及高为10cm至60cm的抛石。
[0016]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3中沙洲区域的长为10m至30m、宽为1m到3m以及高为0.5m至2m,所述步骤S3中柳枝长为0.5m至1m;所述步骤S3中扦插柳枝的株行距为1m至1.5m。
[0017]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3中对河流沙洲区域进行石笼镶边的具体方法为:使用多排多层交错堆置的石笼对河流沙洲区域进行石笼镶边。
[0018]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4中丁坝群包括与中泓线水流呈10
°
至30
°
夹角且多排多层设置的铅丝石笼;所述铅丝石笼的长宽高为50cm*50cm*30cm,其石笼孔径为20cm,其内部设置有若干20cm至60cm的砾卵石。
[0019]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5中石柳带包括对边坡坡脚镶边的多排多层的铅丝石笼;所述铅丝石笼的长宽高为50cm*50cm*30cm,其石笼孔径为20cm,其内部设置有若干20cm至60cm的砾卵石;所述步骤S5中柳枝长为0.5m至1m,其穿设于铅丝石笼且与水平方向呈60
°
至90
°
夹角插入边坡土壤。
[0020]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6中双层架式植被塔包括双层圆形角钢支架,其高1.5m至2.5m,其上设置有下坠砖石,其上层外圈直径为1m至1.2m,其下层外圈直径为1.5m至1.8m;所述双层架式植被塔的上层和下层均设置有20cm至25cm的穿孔花钵,所述穿孔花钵用于放置浮水植被和挺水植被。
[0021]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22](1)本专利技术在河道顺水流方向设置错落堆置的石笼跌水坎,针对平原区沙质河流水流特点,结合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学,从流域整体性出发,实现了来水较大时水流自坎顶漫流跌落下游,来水较小时水流自石笼间隙中穿出;石笼成为河床上的暂储区,为养分滞留、昆虫鱼虾栖居提供场所。
[0023](2)本专利技术在河道顺水流方向堆置不规则抛石群,构建深潭
‑
浅滩序列,通过抛石阻隔分水,形成养分暂储区,为养分滞留、昆虫鱼虾觅食与避敌提供场所。
[0024](3)本专利技术对河流沙洲区域进行石笼镶边,构建柳叶堤,并在柳叶堤中扦插柳枝,改变河流沙洲区域中堤梗与水流的夹角以改变水流方向,构建多样化的流态,并为养分滞留、昆虫鱼虾栖居提供场所。
[0025](4)本专利技术在河道上中下游设置与中泓线水流呈10
°
至30
°
夹角的石笼,构建导流丁坝群,分散主流方向,增加局部漩涡和微生境,为养分滞留、昆虫鱼虾栖居提供场所。
[0026](5)本专利技术在河道边坡区域扦插柳枝,对边坡坡脚进行石笼镶边,并在边坡区域设置多孔巢穴,构建石柳带,稳固了边坡,丰富了河岸景观,拦截路面径流挟带污染物。
[0027](6)本专利技术在河道深水区设置包括上层浮水植被和下层挺水植被的双层架式植被塔,丰富了河面景观格局,同时为昆虫鱼虾提遮阴及供避敌场所。
[0028](7)本专利技术从生源要素滞留、养分螺旋输移等过程出发,改造河道局部物理形态,增加河道养分暂储区,为水生生物提供栖居场所;滞留水流挟带养分,为水生生物生长代谢提供物质基础;同时形成不同的地貌特征,丰富廊道纵向、横向和垂向的景观多样性,从而获得较好的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0029](8)本专利技术从横向、纵向、垂向上对河道进行三维空间的生境改造,纵向上顺水流
方向以石笼跌水坎营造曝氧环境,以不规则抛石群营造深潭
‑
浅滩序列,横向上以内插柳条的石笼加固河滨带边坡,营造多孔巢穴,垂向上构建挺水
‑
浮水
‑
沉水植被群落;本专利技术充分地利用了现状河道中的堤梗,通过疏散引导水流、增加养分暂储区以及增强生态多样性,实现养分滞留和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循环,并从三维空间进行生境恢复,最终形成物理景观复杂、生境多样性高、物种丰富的水域生态系统,为河流廊道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提供保障。
附图说明
[0030]图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平原区沙质河流廊道的水域生境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在河道顺水流方向设置错落堆置的石笼跌水坎;S2、在河道顺水流方向堆置不规则抛石群,构建深潭
‑
浅滩序列;S3、对河流沙洲区域进行石笼镶边,构建柳叶堤,并在柳叶堤中扦插柳枝;S4、在河道上中下游设置与中泓线水流呈10
°
至30
°
夹角的石笼,构建导流丁坝群;S5、在河道边坡区域扦插柳枝,对边坡坡脚进行石笼镶边,并在边坡区域设置多孔巢穴,构建石柳带;S6、在河道深水区设置包括上层浮水植被和下层挺水植被的双层架式植被塔;S7、使用步骤S1至S6所述的方法进行沙质河流廊道生境改造,完成沙质河流廊道的水域生境恢复;所述柳叶堤为柳叶状分水堤,其由两排长宽高为50cm*50cm*30cm的铅丝石笼环绕组成,所述柳叶堤中石笼孔径为20cm且其内部设置有若干20cm至60cm的砾卵石;所述柳叶堤用于改变河流沙洲区域中堤梗与水流的夹角以改变水流方向,构建多样化的流态,并为水生生物栖居、避敌和繁衍的场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原区沙质河流廊道的水域生境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石笼跌水坎为铅丝石笼,其长宽高为50cm*50cm*30cm,其石笼孔径为20cm,其内部设置有若干20cm至60cm的砾卵石。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原区沙质河流廊道的水域生境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具体为:在河道顺水流方向设置双排双层交错堆置的石笼跌水坎。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原区沙质河流廊道的水域生境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抛石群包括若干长为20cm至80cm、宽为10cm至60cm以及高为10cm至60cm的抛石。5.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钰铃,杨青瑞,莫晶,陈冬红,余晓,蒋艳,骆辉煌,彭文启,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