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置切向入流挡板的正渗透膜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831274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0 11: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内置切向入流挡板的正渗透膜组件,包括凸圆柱腔体、凹圆柱腔体和正渗透膜,凸圆柱腔体为一个底面开口的圆柱腔体,在凸圆柱腔体开口一端设有凸出部;凹圆柱腔体为一个底面开口的圆柱腔体,在凹圆柱腔体的开口一端设有凹陷部,凸圆柱腔体的凸出部与凹圆柱腔体凹陷部凹凸配合,凸圆柱腔体与凹圆柱腔体相对固定安装在一起组成圆柱形腔体;正渗透膜位于凸圆柱腔体的凸出部与凹圆柱腔体凹陷部凹凸配合的接口处,并将凸圆柱腔体与凹圆柱腔体相互隔开;凸圆柱腔体内设有与凸圆柱腔体底面平行的切向入流挡板,凹圆柱腔体设有与凹圆柱腔体底面平行的切向入流挡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减轻外浓差极化、降低正渗透膜清洗或更换频次。频次。频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置切向入流挡板的正渗透膜组件


[0001]本技术涉及正渗透
具体地说是内置切向入流挡板的正渗透膜组件。

技术介绍

[0002]为了降低能耗,改善环境,人们开始关注低能耗、低污染的正渗透技术。正渗透膜组件主要有两方面应用:1、压力延缓渗透(PRO)发电,挪威Statkraft公司利用正渗透过程中驱动液体积增加的特点,将渗透压差转换为压力势能,带动涡轮机发电。2、海水淡化,驱动液是一定比例的碳酸氢氨与氨水混合物,原料液是海水。在渗透压差的作用下,海水中的淡水透过膜进入驱动液中,并通过热处理技术将驱动液浓缩,同时分离出纯水。
[0003]然而,正渗透过程中浓差极化严重,特别是外浓差极化,导致正渗透膜频繁清洗或者更换,严重的影响了正渗透整体的性能,限制了正渗透的发展与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此,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针对正渗透过程中的浓差极化,可以有效减轻外浓差极化、降低正渗透膜清洗或更换频次的内置切向入流挡板的正渗透膜组件。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内置切向入流挡板的正渗透膜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凸圆柱腔体(1)、凹圆柱腔体(2)和正渗透膜(3),所述凸圆柱腔体(1)为一个底面开口的圆柱腔体,在所述凸圆柱腔体(1)开口一端设有凸出部;所述凹圆柱腔体(2)为一个底面开口的圆柱腔体,在所述凹圆柱腔体(2)的开口一端设有凹陷部,所述凸圆柱腔体(1)的凸出部与所述凹圆柱腔体(2)凹陷部凹凸配合,所述凸圆柱腔体(1)与所述凹圆柱腔体(2)相对固定安装在一起组成圆柱形腔体(4);所述正渗透膜(3)位于所述凸圆柱腔体(1)的凸出部与所述凹圆柱腔体(2)凹陷部凹凸配合的接口处,并将所述凸圆柱腔体(1)与所述凹圆柱腔体(2)相互隔开;所述凸圆柱腔体(1)内设有与所述凸圆柱腔体(1)底面平行的切向入流挡板(5),所述凹圆柱腔体(2)设有与所述凹圆柱腔体(2)底面平行的切向入流挡板(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切向入流挡板的正渗透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圆柱腔体(1)的底面圆心处设有中空的第一出水圆柱(1

1),所述第一出水圆柱(1

1)的一端与所述凸圆柱腔体(1)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出水圆柱(1

1)的另外一端开口,所述第一出水圆柱(1

1)的开口一端伸入到所述切向入流挡板(5)中心处的切向中心圆孔(5

1)内,并且所述第一出水圆柱(1

1)的开口一端的端面与所述切向入流挡板(5)的板面平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置切向入流挡板的正渗透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圆柱腔体(2)的底面圆心处设有中空的第二出水圆柱(2

1),所述第二出水圆柱(2

1)的一端与所述凹圆柱腔体(2)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出水圆柱(2

1)的另外一端开口,所述第二出水圆柱(2

1)的开口一端伸入到所述切向入流挡板(5)中心处的切向中心圆孔(5

1)内,并且所述第二出水圆柱(2

1)的开口一端的端面与所述切向入流挡板(5)的板面平齐。4.根据权利要求2

3任一所述的内置切向入流挡板的正渗透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向入流挡板(5)上:自所述切向中心圆孔(5

1)向所述切向入流挡板(5)边缘设有切向通孔(5

2),且在所述切向入流挡板(5)边缘设有切向开口(5

3),流体在所述切向通孔(5

2)和所述切向开口(5

3)内的流动方向与所述切向入流挡板(5)板面的夹角A为30

60
°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置切向入流挡板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春丽郑晓龙弓哲刘志杰徐博邢世禄李桂兰田瑞
申请(专利权)人:内蒙古工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