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晶粒尺寸效应的马氏体
‑
贝氏体异构钢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高强韧异构钢铁材料制备领域,具体是一种基于晶粒尺寸效应的马氏体
‑
贝氏体异构钢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为应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与能源短缺问题,提高材料的强度与韧性成为了近年来材料科研者研究关注的问题。钢铁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支柱材料,其强度与韧性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高强韧钢铁材料对减轻构件重量实现节能减排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将汽车用钢的强度与韧性提高,有利于减重及增加汽车的安全性能,从而提高燃油利用效率,达到国家整体节能减排的目标。
[0003]然而,材料的强度与韧性往往是一对矛盾体。目前,研究学者主要通过孪晶诱导塑性(TWIP)、相变诱导塑性(TRIP)、淬火配分(QP)、形变配分(D&P)、低错配度高密度纳米析出、复合界面调控等方法提高材料的强韧性并获得一定的效果。近几年来,香港城市大学朱运田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武晓雷教授提出利用异构材料(heterostructur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晶粒尺寸效应的马氏体
‑
贝氏体异构钢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形变材料的制备:将初始组织为珠光体或马氏体的碳钢或合金钢加热至A3线以下,进行温轧处理,空冷至室温;S2.奥氏体化处理:将温轧处理后的钢铁材料加热至A3线以上,使其完全奥氏体化,晶粒尺寸保持在1
‑
20μm范围内;S3.等温淬火处理:将完全奥氏体化的钢铁材料进行等温淬火处理,保温温度保持在贝氏体转变温度区间,保温一定时间,使转变的贝氏体体积分数为10
‑
40%;S4.淬火处理:将等温淬火处理后的钢铁材料随即进行淬火处理,获得基于晶粒尺寸效应的马氏体
‑
贝氏体异构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晶粒尺寸效应的马氏体
‑
贝氏体异构钢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钢铁材料在变形过程中,因其材料内部变形的不均匀,得到具有不同应变程度的形变带;在随后的步骤S2奥氏体化过程中不同应变程度的形变带由于应变储能的不同,形成晶粒尺寸在1
‑
20μm范围内的奥氏体;所得奥氏体在步骤S3等温淬火过程中基于贝氏体转变的晶粒尺寸效应,形成层状分布或均匀分布的贝氏体;最后通过步骤S4的淬火过程将残余的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得到马氏体
‑
贝氏体异构材料。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晶粒尺寸效应的马氏体
‑
贝氏体异构钢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变形前钢铁材料的加热温度范围为400
‑
900℃,材料的首次变形量为40%,之后每次的变形量...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