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仿生透气布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826221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0 11: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仿生透气布料,包括面层、底层和连接层,面层和底层上设有通气孔,面层和底层的通气孔投影错位设置,面层和底层的通气孔之间形成通气流道,连接层包括连接织物丛,连接织物丛在纵向方向上与面层和底层相连接,用于面层和底层的通气孔投影回归错位状态,并在面层和底层的通孔边缘至连接织物丛之间形成面料收缩区,在布料上的温度变化时,连接层保持与面层底层连接处的稳定,面层和底层的通孔边缘至连接织物丛之间形成的面料收缩区,使得通气孔扩大,提高了通气流道的空气流通面积,而在运动过程中,布料受到拉扯,使得部分面层和底层之间在错位状态下的通孔得以重合,进一步提高在运动状态下的散热效果。进一步提高在运动状态下的散热效果。进一步提高在运动状态下的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仿生透气布料


[0001]本技术涉及布料结构
,特别涉及一种仿生透气布料。

技术介绍

[0002]作为鞋服等贴身物品的重要基础材料,布料已由早期传统的单一棉麻材料制成的单层布料发展到了多品类的化纤布料及多层复合布料,在布料性能和经济性上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并且出现了大量专业化的布料,而获得更好性能及更加专业化的布料一直是行业内不断探索的目标。
[0003]在布料穿着的过程中,若遇上环境内气温高的状态下,大多布料存在着透气性不强或难以保温,无法达到类似动物皮肤具备散热和保温两种状态的问题,在布料跟随人体运动的过程中,布料难以耗散人体的热量,造成使用者穿着布料时的舒适性大幅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此,需要提供一种仿生透气布料,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大多布料遇上环境内气温高的状态以及在布料跟随人体运动的过程中透气性欠佳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专利技术人提供了一种仿生透气布料,包括面层、底层和连接层;
[0006]所述面层和底层上设有通气孔,面层和底层的通气孔投影错位设置,面层和底层的通气孔之间形成通气流道;
[0007]所述连接层包括连接织物丛,连接织物丛在纵向方向上与面层和底层相连接,用于面层和底层的通气孔投影回归错位状态,并在面层和底层的通孔边缘至连接织物丛之间形成面料收缩区。
[0008]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层的连接织物丛均布于面层和底层之间。
[0009]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层的连接织物丛组成多个连接区,多个连接区块之间相互独立设置
[0010]进一步地,所述面层和底层采用平纹组织。
[0011]进一步地,所述面层、底层和连接层为一体结构。
[0012]进一步地,所述面层、底层和连接层选用涤纶、锦纶或包芯纱。
[0013]进一步地,所述面层、底层与连接层连接处的厚度大于面层和底层的通气孔侧边的厚度。
[0014]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通过设置面层和底层双层结构,并在面层和底层上设置错位设置的通气孔,在面层和底层的通气孔之间形成通气流道,在错位状态下,通气流道内空气流动受到限制,保证保温效果,在运动过程中,布料受到拉扯,使得部分面层和底层之间在错位状态下的通孔得以重合,保证在运动状态下的散热效果,而面层和底层的通孔边缘至连接织物丛之间形成的面料收缩区在受力状态下相比连接区域更容易产生形变,保证了空气流通路径,进一步提高在运动状态下的散热效果,在布料受力及非受力状态下布料模拟生物皮肤的通气及保温能力。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仿生透气布料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网孔在散热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7]附图标记说明:
[0018]1、面层;
[0019]2、底层;
[0020]3、连接层;
[0021]31、连接织物丛;
[0022]4、通气孔;
[0023]41、通气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详细说明技术方案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0025]请一并参阅图1以及图2,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仿生透气布料,包括面层1、底层2和连接层3,连接层3包括连接织物丛31,连接织物丛31连接面层1和底层2。面层1和底层2上设有通气孔4,面层1上的通气孔4和底层2上的通气孔4在连接层3的连接织物丛31连接的状态下,通气孔4的投影不重叠,即面层1和底层2的通气孔4投影错位设置。而面层1和底层2之间的通气孔4形成通气流道41,面层1和底层2的通孔4边缘至连接织物丛31与面层1及底层2的连接位置之间形成面料收缩区(在本实施例中,图2的虚线部分即为面层和底层的通气孔边缘受热和受到拉动所扩大的距离,双向箭头所示即为通气孔扩大后空气流通的方向,单向箭头即为面层受到的拉动外力,在其他实施例中,面层和底层可同时受到拉动的外力,也可底层单独受到拉动外力)。
[0026]根据上述结构,在仿生透气布料的使用过程中,处于正常使用状态下的面层和底层上的通气孔在连接层的连接织物丛的支撑作用下,处于错位状态,空气在面层和底层的通气孔之间的通气流道上流动需要走S形路线,空气流通能力相对较低,使得布料实现了保温效果。在衣物被拉动的过程中,通气孔边缘受到面料收缩区的拉动,使得通气孔的孔径变大,提高空气在通气流道及通气孔上的流动效率。而在布料收到拉动或摩擦的过程中,面层或底层独立移动,连接层的连接织物丛收到外力伸展,而面层和底层上的部分通气孔因外力而移动或扩展,使得面层和底层上的通气孔实现了部分或完全重合,通气流道得以以直线方向进行气体交换,提高了空气的流通和散热效果,在布料受到外力较大部位的散热效果进一步提高。而在布料停止收到外力时,连接层的布料连接丛在弹力的作用下复位,使得面层和底层的通气孔回到错位状态,减少空气在通气流道内的流通,保证保温效果。通过设置面层和底层双层结构,并在面层和底层上设置错位设置的通气孔,在面层和底层的通气孔之间形成通气流道,在错位状态下,通气流道内空气流动受到限制,保证保温效果,在运动过程中,布料受到拉扯,使得部分面层和底层之间在错位状态下的通孔得以重合,保证在运动状态下的散热效果,而面层和底层的通孔边缘至连接织物丛之间形成的面料收缩区在受力状态下相比连接区域更容易产生形变,保证了空气流通路径,进一步提高在运动状态下的散热效果,在布料受力及非受力状态下布料模拟生物皮肤的通气及保温能力。
[0027]在上述实施例中,为了调整面料的透气性能,面层和底层通气孔的投影可部分重合或处于完全错位的状态,以调整处于常温未受到外力作用时布料的保温效果。
[0028]在上述实施例中,连接层可在面层和底层之间形成连接区,连接织物丛可均布与面层和底层之间,也可形成多组织物线束连接于面层和底层之间,或在布料的特定区域内(例如布料的布料连接区形成网格状区域,或者布设的方形、圆形连接区)形成多个独立连接区进行连接,而在布料的非连接区上设置通气孔,以实现对通气孔及通气流道设置形式及设置位置的调整。
[0029]在上述实施例中,连接层的连接织物丛处于均布状态时,连接织物丛的布设密度可依据所需的布料散热需求进行调整,若需要更大的散热效果,则连接织物丛的密度可更为稀疏,而需要更好的保暖效果,则可将连接织物丛的密度变得更为密集。
[0030]在上述实施例中,连接织物丛及多根连接面层和底层的连接织物,连接织物可以是多个独立的单根织物,也可以为由多根织物组合而成。
[0031]在上述实施例中,面层和底层可使用平纹布料结构。以保证布料结构的强度。
[0032]在上述实施例中,面层、底层及连接层可通过纺织设备一体形成,使得面层、底层和连接层形成整体。减少多层组合的工序,提高整体的布料强度。
[0033]在上述实施例中,面层、底层和连接层可选用涤纶、锦纶或包芯纱。
[003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仿生透气布料,其特征在于,包括面层、底层和连接层;所述面层和底层上设有通气孔,面层和底层的通气孔投影错位设置,面层和底层的通气孔之间形成通气流道;所述连接层包括连接织物丛,连接织物丛在纵向方向上与面层和底层相连接,用于面层和底层的通气孔投影回归错位状态,并在面层和底层的通孔边缘至连接织物丛之间形成面料收缩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生透气布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层的连接织物丛均布于面层和底层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生透气布料,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天雨卓丽琼郑建鹏杨德华林奕彬陈春凤叶桂玲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华峰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