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术后防渗漏引流袋,包括袋体,所述袋体包括内层和外层,所述内层和所述外层组成容腔,所述内层上设有第一孔,所述外层上设有第二孔,引流管穿过所述第一孔和所述第二孔,所述第二孔上设有孔套,所述孔套内侧设有若干瓣膜,所述引流管穿过所述孔套时所述瓣膜向侧部翻折并与所述引流管外侧壁接触。该引流袋能够避免液体沿引流管渗漏至引流袋外侧,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操作简便的优点。操作简便的优点。操作简便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术后防渗漏引流袋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术后防渗漏引流袋。
技术介绍
[0002]外科患者术后常需在伤口处放置引流管引流,将人体组织间、体腔或关节中聚积的积血、积液等分泌液体排出。较多患者在置管期间存在管周渗液量多以及伤口周边的皮肤渗液,经反复多次檫拭、换药仍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存在医护人员工作量大,患者经济成本大,患者舒适度较低,无法精确统计引流量,感染、治标不治本等问题。现有技术中存在一种引流袋,引流管从袋子中穿过引流,引流管管周上的渗液以及患者伤口周边皮肤的渗液被袋子收集,但是其存在诸多问题:引流袋上用以引出引流管的开孔处易渗漏液体,即液体沿引流管外部和上述开孔处的缝隙流出引流袋。如申请号为201720203203.X,名称为一种置管引流外周防渗漏引流袋的专利,采用气囊封堵引流管与孔口之间的缝隙,存在结构复杂、操作繁琐、实现难度大、生产成本高等问题;另外该引流袋底座置管出口处,引流管与患者皮肤间无固定,使引流管容易移动,造成对患者伤口、组织的牵扯,影响康复。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术后防渗漏引流袋,能够避免液体沿引流管渗漏至引流袋外侧,防止引流管移动,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操作简便的优点。
[0004]为了达到所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防渗漏引流袋,包括袋体,所述袋体包括内层和外层,所述内层和所述外层组成容腔,所述内层上设有第一孔,所述外层上设有第二孔,引流管穿过所述第一孔和所述第二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孔上设有孔套,所述孔套内侧设有若干瓣膜,所述引流管穿过所述孔套时所述瓣膜向侧部翻折并与所述引流管外侧壁接触。
[0006]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孔套内截面形状为圆形,所述孔套内侧设有四个或六个扇形的所述瓣膜。
[0007]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瓣膜之间设有分隔缝,所述分隔缝端部设有V形缝。
[0008]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孔套包括向所述外层外侧延伸的环形凸起,所述环形凸起内设有孔塞。
[0009]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孔塞包括锥台形的插入部,所述插入部可穿过所述瓣膜并连接不同口径的柔性引流管。
[0010]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内层包括防水层和柔性透气层。
[0011]作为一种优选,所述袋体下端设有排液口,所述排液口处设有塞子。
[0012]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内层与所述外层之间设有连接所述内层与所述外层的隔断。
[0013]作为一种优先,所述第一孔处设有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若干所述瓣膜,所述引流管挤压弯折所述瓣膜并穿过所述底座。
[0014]综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穿入引流管时,瓣膜翻折并与引
流管外壁贴合,能够避免液体沿引流管经由袋体上的开孔处渗漏至引流袋外侧,其结构简单可靠,使用寿命长;孔塞与引流管配合,可引导引流管快速穿过第二孔,操作简单便捷。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主视图;
[0016]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剖视图;
[0017]图3是瓣膜结构示意图;
[0018]图4是底座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的标号如下:
[0020]1.袋体,11.内层,111.第一孔,112.防水层,113.柔性透气层,12.外层,121.第二孔,13.排液口,14.塞子,15.隔断,16.容腔,2.引流管,3.孔套,31.瓣膜,32.分隔缝,33.V形缝,34.环形凸起,4.孔塞,41.插入部,5.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中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2]如图1至图3所示,该引流袋包括袋体1,袋体1包括内层11和外层12,内层11和外层12组成用以容纳渗液的容腔,内层11靠近患者皮肤一侧并至少部分与患者皮肤接触。内层11上设有第一孔111,外层12上设有第二孔121,引流管2由患者体内引出后穿过第一孔111和第二孔121,并与收集容器相连通。第二孔121上设有孔套3,孔套3内侧设有若干瓣膜31,引流管2穿过孔套3时瓣膜31向外侧翻折并与引流管2的外侧壁贴合接触。瓣膜31为硅胶膜,厚度、质软且具有一定弹性,孔套3内不设置引流管2时,瓣膜31恢复并保持原始状态,即闭合并封住第二孔121,穿入引流管2时,瓣膜31变形并与引流管2侧壁贴合,以避免液体沿引流管2经由袋体1上的开孔渗漏至引流袋外侧。
[0023]如图3所示,孔套3内截面形状为圆形,孔套3内侧设有四个直角扇形的瓣膜31。瓣膜31之间设有分隔缝32,分隔缝32端部向外延伸分叉形成V形缝33,V形缝的设置增强了瓣膜变形能力以增加与导流管的接触面积,并尽量减小瓣膜引起的引流管变形。
[0024]孔套3包括向外层12外侧延伸的环形凸起34,环形凸起34内设有瓣膜31。孔塞4位于瓣膜31外侧,其可部分或全部插入所述环形凸起34内。孔塞4通过塑料连接件连接在孔套3上。
[0025]孔塞4包括锥台形的插入部41,孔塞4插入孔套3内时,插入部41穿过瓣膜31。插入部41的周向上设有环形的凸起纹路,将孔塞4插入孔套3内时,插入部41穿过瓣膜31,因此可将引流管2套在插入部41端部上,从外侧取出孔塞4时,可连带着将引流管穿过瓣膜31,降低了质软的引流管2穿过瓣膜31的难度。为保证密封效果,避免液体沿引流管2由第二孔121处流出,插入引流管2后,引流管2外壁与翻折的瓣膜31之间的接触要足够紧密,这就需要引流管2与孔套3内部的尺寸尽量近似,因此对引流管2穿过瓣膜31造成了障碍,通过采用孔塞4引导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引流管2的穿孔效率。锥台形或锥形的插入部41,使得其可适用于不同尺寸的引流管2的穿孔操作。
[0026]内层11包括防水层112和柔性透气层113,柔性透气层113与患者皮肤接触,其可为纤维布层,外层12为防水层112,防水层112为透明的塑料层。
[0027]袋体1下端设有排液口13,排液口13处设有塞子14。透明的外层12上设有刻度,以便观察积液量,并从排液口13排出。
[0028]内层11与外层12之间设有连接内层11与外层12的隔断15。隔断15形状为弧形,袋体1两侧的隔断15之间还设置有开口朝向排液口13一侧的弧形隔断15,隔断15为内层11与外层12热压形成的黏连结构,以阻断液体回流。
[0029]第一孔111处设有底座5,底座5上设有若干瓣膜31,引流管2挤压弯折瓣膜31并穿过底座5。底座5为硬度较大的板状结构,其上靠近患者一侧涂有黏胶,不使用时用薄膜覆盖黏胶,使用时将底座与引流袋的内层连接并撕下薄膜,底座黏在患者伤口处,以对其进行定位。传统的引流袋在使用前,底座上预留有供引流管2穿过的开孔,引流管直径较大时,需要将开孔拓展至与引流管相应大小。本实施例中,引流管2穿过底座时,底座上的瓣膜31翻折并与引流管2相抵,可对引流管2进行限位,避免其移动造成患者不适,并避免引流管的移动导致其与第二孔121之间出现缝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术后防渗漏引流袋,包括袋体(1),所述袋体(1)包括内层(11)和外层(12),所述内层(11)和所述外层(12)组成容腔,所述内层(11)上设有第一孔(111),所述外层(12)上设有第二孔(121),引流管(2)穿过所述第一孔(111)和所述第二孔(12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孔(121)上设有孔套(3),所述孔套(3)内侧设有若干瓣膜(31),所述引流管(2)穿过所述孔套(3)时所述瓣膜(31)向侧部翻折并与所述引流管(2)外侧壁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术后防渗漏引流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孔套(3)内截面形状为圆形,所述孔套(3)内侧设有四个或六个扇形的所述瓣膜(3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术后防渗漏引流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瓣膜(31)之间设有分隔缝(32),所述分隔缝(32)端部设有V形缝(3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术后防渗漏引流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孔套(3)包括向所述外层(12)外侧延伸的环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梅雪琴,黄玉桃,严强,陈苏红,孙卫星,吴玉琴,
申请(专利权)人:湖州市中心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