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直流电能转换连接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802281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23 18: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交直流电能转换连接设备,包括整流器,整流器的外壁设置有铭牌,整流器的一端连接有连接线,连接线的外侧端连接有连接头,整流器的两端分别套设有第一端盖、第二端盖,第一端盖的内侧面均匀设置有硅胶板,第一端盖外侧面螺纹连接有散热窗口,第二端盖内侧面设置有对接硅胶板的卡槽,第二端盖的外侧面设置有通孔,第一端盖、第二端盖内腔壁均设置有散热环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基于整流器外侧设置有可拆卸的保护结构,并且保护结构采用散热硅胶的材质有助于进行散热,并且端盖内壁的散热环套可加强散热效果,以及一组端盖外侧的散热扇能够快速进行辅助散热,其整体结构设置合理,散热效果佳,值得现有市场作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交直流电能转换连接设备
本技术涉及电力相关领域,具体为交直流电能转换连接设备。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在电领域中,整流器是一个整流装置,简单的说就是将交流转化为直流的装置。它有两个主要功能:第一,将交流电变成直流电,经滤波后供给负载,或者供给逆变器;第二,给蓄电池提供充电电压。因此,它同时又起到一个充电器的作用。当定子线圈感应出交流电的时候,向整流二极管走,正极就开始流过上面的二极管,下面的二极管就过不去,电压输出之后到了电瓶正极,然后回到负极,通过发电机的负极回到整流器二极管,最后回到定子线圈的负极,形成了一个回路。而整流器在长久使用下需要对其进行冷却,传统的冷却方式自然冷却、纯风扇冷却、自然冷却和风扇冷却相结合的三种。自然冷却具有无机械故障,可靠性高,无空气流动,灰尘少,有利于散热,无噪音等特点。纯风扇冷却具有设备重量轻,成本低。风扇和自然冷却相结合的技术具有有效减小设备体积和重量,风扇的使用寿命高,风扇故障自适应能力强等特点。但是现有冷却装置效果依旧不佳,在整流器的长时间使用下,并不能高效快速的将其热量散去,从而影响整流器的正常使用。因此,本技术设计了交直流电能转换连接设备,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交直流电能转换连接设备,尽最大可能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交直流电能转换连接设备,包括整流器,整流器的外壁设置有铭牌,整流器的一端连接有连接线,连接线的外侧端连接有连接头,所述整流器的两端分别套设有第一端盖、第二端盖,所述第一端盖的内侧面均匀设置有硅胶板,所述第一端盖外侧面螺纹连接有散热窗口,所述第二端盖内侧面设置有对接硅胶板的卡槽,所述第二端盖的外侧面设置有通孔,所述第一端盖、第二端盖内腔壁均设置有散热环套。优选的,所述第一端盖、第二端盖、硅胶板均为散热硅胶材质。优选的,所述第二端盖外表面均匀设置有连通卡槽的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外侧螺纹插接有螺栓,并且螺栓的内侧端抵接固定硅胶板于卡槽内。优选的,所述散热窗口内设置有细格栅,所述散热窗口外侧安装有散热扇。优选的,所述通孔外侧设置有束紧套,所述束紧套的外侧端设置有松紧带对束紧套外侧端进线束紧,所述连接线、连接头均从通孔以及束紧套中穿过。优选的,所述散热环套内腔设置有多组散热铜片,所述散热环套外壁与第一端盖、第二端盖接触面均匀设置有气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在现有的整流器本体两端套设两组端盖,并且端盖之间通过间隔插接散热硅胶板配合螺栓实现连接组成一体化安装结构,端盖配合硅胶板可形成保护结构对整流器进行保护,其中,散热硅胶板以及整流器外侧位于散热硅胶板之间的间隙可以对整流器进行散热,而两组端盖内壁的散热环套利用气孔和散热铜片能够有效的将整流器外壁的热量快速导热至端盖内壁,端盖也采用散热硅胶材质进行热量散发,并且第一端盖外侧还设置散热扇进行辅助散热,大大提升了整体的散热效果;综上,本技术基于整流器外侧设置有可拆卸的保护结构,并且保护结构采用散热硅胶的材质有助于进行散热,并且端盖内壁的散热环套可加强散热效果,以及一组端盖外侧的散热扇能够快速进行辅助散热,其整体结构设置合理,散热效果佳,值得现有市场作推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三维视角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二维视角爆炸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图2中第一端盖结构侧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图2中第二端盖结构侧面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图3中散热环套结构剖面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1-整流器,12-铭牌,13-连接线,14-连接头,2-第一端盖,3-第二端盖,31-螺纹孔,32-螺栓,4-硅胶板,5-散热窗口,51-细格栅,52-散热扇,6-卡槽,7-通孔,71-束紧套,8-散热环套,81-散热铜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交直流电能转换连接设备,包括整流器11,整流器11的外壁设置有铭牌12,整流器11的一端连接有连接线13,连接线13的外侧端连接有连接头14,整流器11的两端分别套设有第一端盖2、第二端盖3,第一端盖2的内侧面均匀设置有硅胶板4,第一端盖2外侧面螺纹连接有散热窗口5,第二端盖3内侧面设置有对接硅胶板4的卡槽6,第二端盖3的外侧面设置有通孔7,第一端盖2、第二端盖3内腔壁均设置有散热环套8。更进一步的,第一端盖2、第二端盖3、硅胶板4均为散热硅胶材质。由于第一端盖2、第二端盖3以及硅胶板4均为散热硅胶材质,能够快速将热量进行散发。更进一步的,第二端盖3外表面均匀设置有连通卡槽6的螺纹孔31,螺纹孔31外侧螺纹插接有螺栓32,并且螺栓32的内侧端抵接固定硅胶板4于卡槽6内。利用螺栓32螺纹插接第二端盖3外侧的螺纹孔32中并且延伸至卡槽6中对硅胶板4进行固定。更进一步的,散热窗口5内设置有细格栅51,散热窗口5外侧安装有散热扇52。散热扇52可对端盖内的热量进行辅助快速散热,而细格栅51可防止灰尘粘附,具有过滤灰尘的作用。更进一步的,通孔7外侧设置有束紧套71,束紧套71的外侧端设置有松紧带对束紧套71外侧端进线束紧,连接线13、连接头14均从通孔7以及束紧套71中穿过。通孔7外侧的束紧套71套设于连接线13的外侧,并且束紧套71外侧端的松紧实现套紧固定。更进一步的,散热环套8内腔设置有多组散热铜片81,散热环套8外壁与第一端盖2、第二端盖3接触面均匀设置有气孔。热量经过散热环套8内壁传递至内腔的散热铜片81后经过快速导热至散热环套8外侧的气孔对接两组端盖的内壁。实施例的具体应用为:本技术使用时,预先在整流器11的两端分别套设卡接第一端盖2和第二端盖3,并且第一端盖2外侧的硅胶板4插接于第二端盖3外侧的卡槽6中,随后利用螺栓32螺纹插接第二端盖3外侧的螺纹孔32中并且延伸至卡槽6中对硅胶板4进行固定,另外,整流器11外侧的连接线13以及连接头14从第二端盖3外侧的通孔7中穿过后,通孔7外侧的束紧套71套设于连接线13的外侧,并且束紧套71外侧端的松紧实现套紧固定,从而完成对整体的固定安装,后续拆卸时同理。在使用时整流器11的热量从硅胶板4之间的间隙进行散发,而整流器11位于两组端盖之间部分的热量经过散热环套8内壁传递至内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交直流电能转换连接设备,包括整流器(11),整流器(11)的外壁设置有铭牌(12),整流器(11)的一端连接有连接线(13),连接线(13)的外侧端连接有连接头(14),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器(11)的两端分别套设有第一端盖(2)、第二端盖(3),所述第一端盖(2)的内侧面均匀设置有硅胶板(4),所述第一端盖(2)外侧面螺纹连接有散热窗口(5),所述第二端盖(3)内侧面设置有对接硅胶板(4)的卡槽(6),所述第二端盖(3)的外侧面设置有通孔(7),所述第一端盖(2)、第二端盖(3)内腔壁均设置有散热环套(8)。/n

【技术特征摘要】
1.交直流电能转换连接设备,包括整流器(11),整流器(11)的外壁设置有铭牌(12),整流器(11)的一端连接有连接线(13),连接线(13)的外侧端连接有连接头(14),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器(11)的两端分别套设有第一端盖(2)、第二端盖(3),所述第一端盖(2)的内侧面均匀设置有硅胶板(4),所述第一端盖(2)外侧面螺纹连接有散热窗口(5),所述第二端盖(3)内侧面设置有对接硅胶板(4)的卡槽(6),所述第二端盖(3)的外侧面设置有通孔(7),所述第一端盖(2)、第二端盖(3)内腔壁均设置有散热环套(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直流电能转换连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盖(2)、第二端盖(3)、硅胶板(4)均为散热硅胶材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直流电能转换连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盖(3)外表面均匀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立业
申请(专利权)人:香河讯飞康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