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配电箱防护结构以及配电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80146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23 18: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配电箱防护结构以及配电箱,属于防护结构技术领域。该配电箱防护结构包括支撑组件、防湿组件和漏电检测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防护外壳、底板和双开门,所述底板固定在所述防护外壳的下表面,所述双开门通过铰页固定在所述防护外壳上,所述防护外壳上开设有进风孔和排风孔,所述防湿组件包括配电设备、进风管、电磁阀、干燥风机、通风管、喷嘴、引风机、引风管、温度湿度传感器和智能开关,所述进风管设在所述配电设备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使用时,把配电设备从防护外壳内拉出进行检查了,该配电箱防护结构检查配电设备是否漏电的方法简单,大大的减少了操作员被电伤的情况出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配电箱防护结构以及配电箱
本技术涉及防护结构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配电箱防护结构以及配电箱。
技术介绍
配电箱是数据上的海量参数,一般是构成低压林按电气接线,要求将开关设备、测量仪表、保护电器和辅助设备组装在封闭或半封闭金属柜中或屏幅上,构成低压配电箱。正常运行时可借助手动或自动开关接通或分断电路。目前,现有一种配电箱防护结构,常常由于操作员没有携带漏电检测设备就对配电箱进行检查,而出现操作员被电伤的情况,大大的降低了操作员的人身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弥补以上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配电箱防护结构以及配电箱,旨在改善大大的降低了操作员的人身安全的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一种配电箱防护结构,包括支撑组件、防湿组件和漏电检测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防护外壳、底板和双开门,所述底板固定在所述防护外壳的下表面,所述双开门通过铰页固定在所述防护外壳上,所述防护外壳上开设有进风孔和排风孔。所述防湿组件包括配电设备、进风管、电磁阀、干燥风机、通风管、喷嘴、引风机、引风管、温度湿度传感器和智能开关,所述进风管设在所述配电设备上,所述电磁阀设在所述进风管上,所述干燥风机固定在所述配电设备的上表面,所述通风管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干燥风机上,所述通风管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配电设备的内壁上,所述喷嘴设在所述通风管上,所述引风机、所述温度湿度传感器和所述智能开关均固定在所述配电设备的侧表面,所述引风管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引风机上,所述引风管的另一端设在所述配电设备内,所述电磁阀、所述干燥风机、所述引风机和所述温度湿度传感器均与所述智能开关电性连接在一起。所述漏电检测组件包括滑槽、第一绝缘滑块、第一横板、第二横板、第一螺纹杆、透明玻璃罩、导体、箔片、空心柱、滑杆、第二绝缘滑块、第二螺纹杆和第四手持部,所述滑槽固定在所述底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一绝缘滑块滑动在所述滑槽内,所述第一绝缘滑块的上表面和所述配电设备的下表面固定在一起,所述第一横板固定在所述防护外壳的内壁上。所述第二横板固定在所述配电设备的外壁上,所述第一螺纹杆同时螺纹贯穿所述第一横板和所述第二横板,所述空心柱固定在所述防护外壳的内壁上,所述滑杆固定在所述空心柱内,所述第二绝缘滑块滑动套设在所述滑杆上,所述透明玻璃罩固定在所述第二绝缘滑块的上表面,所述导体固定在所述透明玻璃罩的上表面,所述第二螺纹杆螺纹贯穿所述第二绝缘滑块,所述第二螺纹杆和所述滑杆相对应设置,所述箔片分别固定在所述导体的下端两侧,所述第四手持部固定在所述第二绝缘滑块的下表面。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底板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至少开设四个。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双开门包括双开门本体和第一手持部,所述双开门本体通过铰页固定在所述防护外壳上,所述第一手持部固定在所述双开门本体上。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防湿组件还包括防尘网,所述防尘网固定在所述进风管的端部。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防湿组件还包括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固定在所述配电设备的内壁上,所述通风管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安装座的上表面。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防湿组件还包括第二手持部,所述第二手持部固定在所述配电设备的外壁上。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滑块包括第一绝缘滑块本体和连接耳板,所述连接耳板固定在所述第一绝缘滑块本体的外壁上,所述连接耳板固定在所述配电设备的下表面。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螺纹杆包括第一螺纹杆本体和第三手持部,所述第一螺纹杆本体同时螺纹贯穿所述第一横板和所述第二横板,所述第三手持部固定在所述第一螺纹杆本体的上端。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漏电检测组件还包括绝缘杆,所述绝缘杆固定在所述导体的下表面和所述透明玻璃罩的上表面之间。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另提供了配电箱,包括上述一种配电箱防护结构及配电箱,所述配电设备被构造成配电箱。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上述设计得到的一种配电箱防护结构,使用时,当需要对配电设备进行检查时,旋转第二螺纹杆,使第二螺纹杆的末端离开滑杆,然后手持第四手持部,把导体移动到配电设备的外壁上,当观察到箔片之间的相对距离发生变化时,说明配电设备出现了漏电现象,操作员应避免直接接触到配电设备,当观察到箔片之间的相对距离没有发生变化时,说明配电设备正常,旋转第一螺纹杆,使第一螺纹杆的末端进入到第一横板内,这时即可把配电设备从防护外壳内拉出进行检查了,该配电箱防护结构检查配电设备是否漏电的方法简单,大大的减少了操作员被电伤的情况出现。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配电箱防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防护外壳和配电设备的关系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配电箱防护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防湿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漏电检测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00-支撑组件;110-防护外壳;120-底板;130-安装孔;140-双开门;141-双开门本体;142-第一手持部;150-进风孔;160-排风孔;200-防湿组件;210-配电设备;220-进风管;230-电磁阀;240-防尘网;250-干燥风机;260-通风管;270-喷嘴;280-安装座;290-引风机;291-引风管;292-温度湿度传感器;293-智能开关;294-第二手持部;300-漏电检测组件;310-滑槽;320-第一绝缘滑块;321-第一绝缘滑块本体;322-连接耳板;330-第一横板;340-第二横板;350-第一螺纹杆;351-第一螺纹杆本体;352-第三手持部;360-透明玻璃罩;370-导体;380-箔片;391-空心柱;392-滑杆;393-第二绝缘滑块;394-第二螺纹杆;395-第四手持部;398-绝缘杆。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配电箱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支撑组件(100),所述支撑组件(100)包括防护外壳(110)、底板(120)和双开门(140),所述底板(120)固定在所述防护外壳(110)的下表面,所述双开门(140)通过铰页固定在所述防护外壳(110)上,所述防护外壳(110)上开设有进风孔(150)和排风孔(160);/n防湿组件(200),所述防湿组件(200)包括配电设备(210)、进风管(220)、电磁阀(230)、干燥风机(250)、通风管(260)、喷嘴(270)、引风机(290)、引风管(291)、温度湿度传感器(292)和智能开关(293),所述进风管(220)设在所述配电设备(210)上,所述电磁阀(230)设在所述进风管(220)上,所述干燥风机(250)固定在所述配电设备(210)的上表面,所述通风管(260)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干燥风机(250)上,所述通风管(260)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配电设备(210)的内壁上,所述喷嘴(270)设在所述通风管(260)上,所述引风机(290)、所述温度湿度传感器(292)和所述智能开关(293)均固定在所述配电设备(210)的侧表面,所述引风管(291)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引风机(290)上,所述引风管(291)的另一端设在所述配电设备(210)内,所述电磁阀(230)、所述干燥风机(250)、所述引风机(290)和所述温度湿度传感器(292)均与所述智能开关(293)电性连接在一起;/n漏电检测组件(300),所述漏电检测组件(300)包括滑槽(310)、第一绝缘滑块(320)、第一横板(330)、第二横板(340)、第一螺纹杆(350)、透明玻璃罩(360)、导体(370)、箔片(380)、空心柱(391)、滑杆(392)、第二绝缘滑块(393)、第二螺纹杆(394)和第四手持部(395),所述滑槽(310)固定在所述底板(120)的上表面,所述第一绝缘滑块(320)滑动在所述滑槽(310)内,所述第一绝缘滑块(320)的上表面和所述配电设备(210)的下表面固定在一起,所述第一横板(330)固定在所述防护外壳(110)的内壁上;/n所述第二横板(340)固定在所述配电设备(210)的外壁上,所述第一螺纹杆(350)同时螺纹贯穿所述第一横板(330)和所述第二横板(340),所述空心柱(391)固定在所述防护外壳(110)的内壁上,所述滑杆(392)固定在所述空心柱(391)内,所述第二绝缘滑块(393)滑动套设在所述滑杆(392)上,所述透明玻璃罩(360)固定在所述第二绝缘滑块(393)的上表面,所述导体(370)固定在所述透明玻璃罩(360)的上表面,所述第二螺纹杆(394)螺纹贯穿所述第二绝缘滑块(393),所述第二螺纹杆(394)和所述滑杆(392)相对应设置,所述箔片(380)分别固定在所述导体(370)的下端两侧,所述第四手持部(395)固定在所述第二绝缘滑块(393)的下表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配电箱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组件(100),所述支撑组件(100)包括防护外壳(110)、底板(120)和双开门(140),所述底板(120)固定在所述防护外壳(110)的下表面,所述双开门(140)通过铰页固定在所述防护外壳(110)上,所述防护外壳(110)上开设有进风孔(150)和排风孔(160);
防湿组件(200),所述防湿组件(200)包括配电设备(210)、进风管(220)、电磁阀(230)、干燥风机(250)、通风管(260)、喷嘴(270)、引风机(290)、引风管(291)、温度湿度传感器(292)和智能开关(293),所述进风管(220)设在所述配电设备(210)上,所述电磁阀(230)设在所述进风管(220)上,所述干燥风机(250)固定在所述配电设备(210)的上表面,所述通风管(260)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干燥风机(250)上,所述通风管(260)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配电设备(210)的内壁上,所述喷嘴(270)设在所述通风管(260)上,所述引风机(290)、所述温度湿度传感器(292)和所述智能开关(293)均固定在所述配电设备(210)的侧表面,所述引风管(291)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引风机(290)上,所述引风管(291)的另一端设在所述配电设备(210)内,所述电磁阀(230)、所述干燥风机(250)、所述引风机(290)和所述温度湿度传感器(292)均与所述智能开关(293)电性连接在一起;
漏电检测组件(300),所述漏电检测组件(300)包括滑槽(310)、第一绝缘滑块(320)、第一横板(330)、第二横板(340)、第一螺纹杆(350)、透明玻璃罩(360)、导体(370)、箔片(380)、空心柱(391)、滑杆(392)、第二绝缘滑块(393)、第二螺纹杆(394)和第四手持部(395),所述滑槽(310)固定在所述底板(120)的上表面,所述第一绝缘滑块(320)滑动在所述滑槽(310)内,所述第一绝缘滑块(320)的上表面和所述配电设备(210)的下表面固定在一起,所述第一横板(330)固定在所述防护外壳(110)的内壁上;
所述第二横板(340)固定在所述配电设备(210)的外壁上,所述第一螺纹杆(350)同时螺纹贯穿所述第一横板(330)和所述第二横板(340),所述空心柱(391)固定在所述防护外壳(110)的内壁上,所述滑杆(392)固定在所述空心柱(391)内,所述第二绝缘滑块(393)滑动套设在所述滑杆(392)上,所述透明玻璃罩(360)固定在所述第二绝缘滑块(393)的上表面,所述导体(370)固定在所述透明玻璃罩(36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诗理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佳钡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