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水景观水体的水质保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787399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23 15: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再生水景观水体的水质保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净化单元、过滤层、硝化层、景观构筑物、水泥层,所述净化单元、过滤层、硝化层包裹于水泥层中,所述净化单元两侧分别设置有过滤层,所述过滤层由粒状石英砂填充形成,所述过滤层数为N,N≥2,所述右侧过滤层处开设有进水口,所述左侧过滤层处开设有出水口,所述进水口直径大于出水口直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本体一侧的进水口进行扩大化,使得水体在进入进水口时与过滤层及硝化层的接触面积增大,并将处于本体另一侧的出水口进行缩小,从而增加了水体停留在净化单元中的时间,进而提高了水体净化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再生水景观水体的水质保持结构
本技术涉及再生水景观领域,尤其涉及再生水景观水体的水质保持结构。
技术介绍
顾名思义,再生水景观即人工加工改造过的景观水体,它起到了很好的美化环境、陶冶情操以及改善环境的作用,然而再生水景观水体多为近于封闭的静止或缓流水体,具有水域面积小、易受污染、水体自净能力低等特点,加上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的注入,使得水中污染物增加,尤其是氮、磷营养元素积累,温度较高时极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甚至引发水华,严重影响水体生态和周边环境。根据公告号为CN206318847U的一种再生水景观水体的水质保持结构,采用了臭氧净化单元结构,尽管该结构能够有效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情况发生,但是对于工业污水中重金属污染物仍然无法进行有效清除。该专利还提出采用滤坡净化单元结构,该结构能够有效地对水体进行深度处理,使其在景观水体中能够循环利用,但是由于其进水口过小,无法与内部的过滤层及硝化层充分接触,反而严重影响了再生水景观水质的过滤效果。因此极有必要对再生水景观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造、设计,以实现对水景观水质的保持。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再生水景观水体的水质保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净化单元、过滤层、硝化层、景观构筑物、水泥层,所述净化单元、过滤层、硝化层包裹于水泥层中,所述净化单元两侧分别设置有过滤层,所述过滤层由粒状石英砂填充形成,所述过滤层数为N,N≥2,右侧所述过滤层处开设有进水口,左侧所述过滤层处开设有出水口,所述进水口直径大于出水口直径,所述过滤层远离净化单元一侧设置有硝化层,所述硝化层远离净化单元一侧设置有过滤层,所述硝化层由沸石及钢渣的混合物填充形成,所述净化单元顶部设置有景观构筑物,所述景观构筑物为小型建筑,所述小型建筑通过混凝土建造于净化单元顶部,所述净化单元包括消毒装置以及电解装置,所述消毒装置以及电解装置通过螺栓安装于水泥层上侧;所述消毒装置包括臭氧发生器、输氧管道,所述输氧管道一端接入净化单元内部与水体接触,所述输氧管道另一端通过螺栓与臭氧发生器连接,所述臭氧发生器通过螺栓安装于水泥层上侧,所述臭氧发生器通过电线与外部电源连接;所述电解装置包括电解用电源、负极导体、正极导体,所述电解用电源通过螺栓安装于水泥层上侧,所述电解用电源通过导线与负极导体、正极导体连接,所述负极导体、正极导体与水体直接接触,所述电解用电源通过电线与外部电源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融入了景观设计理念,在其本体上侧通过设置景观构筑物将臭氧发生器、电解装置进行包裹,使其具备良好的景观效果;本技术在本体内侧增设了电解装置,通过配合消毒装置能够有效得灭杀水体中的污染物,细菌以及病原体,并且能够将工业污水中的重金属离子进行清除,使水体的水质得到极大的改善、优化;本技术将本体一侧的进水口进行扩大化,使得水体在进入进水口时与过滤层及硝化层的接触面积增大,从而对水体达到了更好的过滤效果;本技术通过过滤层粒状石英砂的特点能够将水体中的藻细胞以及大颗粒悬浮物进行拦截,并且利用硝化层中的沸石能够去除水中的氮、磷元素,从而更好地解决了水体富营养化这一大难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进水口,2-出水口,3-过滤层,4-硝化层,5-景观构筑物,6-臭氧发生器,7-输氧管道,8-电解用电源,9-负极导体,10-正极导体,11-水泥层,12-净化单元。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本技术提供再生水景观水体的水质保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净化单元12、过滤层3、硝化层4、景观构筑物5、水泥层11,所述净化单元12、过滤层3、硝化层4包裹于水泥层11中,所述净化单元12两侧分别设置有过滤层3,所述过滤层3由粒状石英砂填充形成,所述过滤层3数为N,N≥2,右侧所述过滤层3处开设有进水口1,左侧所述过滤层3处开设有出水口2,所述进水口1直径大于出水口2直径,所述过滤层3远离净化单元12一侧设置有硝化层4,所述硝化层4远离净化单元12一侧设置有过滤层3,所述硝化层4由沸石及钢渣的混合物填充形成,所述净化单元12顶部设置有景观构筑物5,所述景观构筑物5为小型建筑,所述小型建筑通过混凝土建造于净化单元12顶部,所述净化单元12包括消毒装置以及电解装置,所述消毒装置以及电解装置通过螺栓安装于水泥层11上侧;所述消毒装置包括臭氧发生器6、输氧管道7,所述输氧管道7一端接入净化单元12内部与水体接触,所述输氧管道7另一端通过螺栓与臭氧发生器6连接,所述臭氧发生器6通过螺栓安装于水泥层11上侧,所述臭氧发生器6通过电线与外部电源连接;所述电解装置包括电解用电源8、负极导体9、正极导体10,所述电解用电源8通过螺栓安装于水泥层11上侧,所述电解用电源8通过导线与负极导体9、正极导体10连接,所述负极导体9、正极导体10与水体直接接触,所述电解用电源8通过电线与外部电源连接。实施例2本技术在使用时,首先污水通过进水口1先经过过滤层3,利用过滤层3中粒状石英砂的特点能够将水体中的藻细胞以及大颗粒悬浮物进行拦截,之后再通过硝化层4,而硝化层4中的沸石能够去除水体中的氮、磷元素,处理过后的水体进入净化单元12内部,此时通过开启外部电源启动臭氧发生器6以及电解用电源8,此时臭氧发生器6通过输氧管道7向净化单元内部输入臭氧,从而对水体中的细菌以及病原体进行灭杀,同时,电解用电源8通过导线使正极导体10及负极导体9通电,使其能够对水体中工业排放污水的重金属离子进行电解,从而改善水体的水质。处理过后的水体接着向出水口方向流动,并且还会再一次通过过滤层与硝化层的最终处理,最终处理完毕后,水体才会通过出水口流出,并且可根据需求在臭氧发生器6以及电解用电源8上增加景观构筑物5,使其具备良好的景观效果。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技术提到的各个部件为现有领域常见技术,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再生水景观水体的水质保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净化单元、过滤层、硝化层、景观构筑物、水泥层,所述净化单元、过滤层、硝化层包裹于水泥层中,所述净化单元两侧分别设置有过滤层,所述过滤层由粒状石英砂填充形成,所述过滤层数为N,N≥2,右侧所述过滤层处开设有进水口,左侧所述过滤层处开设有出水口,所述进水口直径大于出水口直径,所述过滤层远离净化单元一侧设置有硝化层,所述硝化层远离净化单元一侧设置有过滤层,所述净化单元顶部设置有景观构筑物,所述景观构筑物为小型建筑,所述小型建筑通过混凝土建造于净化单元顶部,所述净化单元包括消毒装置以及电解装置,所述消毒装置以及电解装置通过螺栓安装于水泥层上侧;/n所述消毒装置包括臭氧发生器、输氧管道,所述输氧管道一端接入净化单元内部与水体接触,所述输氧管道另一端通过螺栓与臭氧发生器连接,所述臭氧发生器通过电线与外部电源连接;/n所述电解装置包括电解用电源、负极导体、正极导体,所述电解用电源通过导线与负极导体、正极导体连接,所述负极导体、正极导体与水体直接接触,所述电解用电源通过电线与外部电源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再生水景观水体的水质保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净化单元、过滤层、硝化层、景观构筑物、水泥层,所述净化单元、过滤层、硝化层包裹于水泥层中,所述净化单元两侧分别设置有过滤层,所述过滤层由粒状石英砂填充形成,所述过滤层数为N,N≥2,右侧所述过滤层处开设有进水口,左侧所述过滤层处开设有出水口,所述进水口直径大于出水口直径,所述过滤层远离净化单元一侧设置有硝化层,所述硝化层远离净化单元一侧设置有过滤层,所述净化单元顶部设置有景观构筑物,所述景观构筑物为小型建筑,所述小型建筑通过混凝土建造于净化单元顶部,所述净化单元包括消毒装置以及电解装置,所述消毒装置以及电解装置通过螺栓安装于水泥层上侧;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德珍陈娜王子君王涵王冬利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凯逸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