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头枕和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78296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23 14: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座椅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座椅头枕和座椅,所述座椅头枕(1)包括形成在横向两端的两个限位部和相对于所述限位部向后凹陷的支撑部(11),所述支撑部(11)的前端面包括由上而下依次连接的头部支撑面(111)、颈部支撑面(112)和背部支撑面(113),所述颈部支撑面(112)相对于所述头部支撑面(111)和所述背部支撑面(113)向前凸出。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座椅头枕的支撑部具有符合人体颈椎曲线的前凸状设计,当倚靠在支撑部时,头部支撑面、颈部支撑面和背部支撑面能够共同对背部以上位置作稳定承托,从而减轻颈椎压力。此外,在两个限位部的横向限位作用下,可避免头部晃动,从而进一步保证稳定承托,提升使用舒适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座椅头枕和座椅
本技术涉及座椅
,具体地,涉及一种座椅头枕和座椅。
技术介绍
人们通过在座椅上设置座椅头枕,旨在提高倚靠时的舒适度,减少在久坐后产生的疲劳感。然而,市面上的座椅头枕受限于其自身形状,不能较稳定地承托头部,因此未能有效减轻颈椎压力,现阶段还需对座椅头枕的形状结构等作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座椅头枕和座椅,能够稳定承托头部以减轻颈椎压力,从而提升使用舒适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座椅头枕,所述座椅头枕包括形成在横向两端的两个限位部和相对于所述限位部向后凹陷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的前端面包括由上而下依次连接的头部支撑面、颈部支撑面和背部支撑面,所述颈部支撑面相对于所述头部支撑面和所述背部支撑面向前凸出。可选地,所述颈部支撑面形成为前凸曲面,所述头部支撑面和所述背部支撑面均形成为向后凹陷的后凹曲面,所述头部支撑面、所述颈部支撑面和所述背部支撑面依次平滑连接。可选地,所述头部支撑面相对于竖直平面的向后倾斜角为10°至25°。可选地,所述限位部呈平板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两个所述限位部沿横向平行间隔设置。可选地,所述限位部的前端面形成为前凸曲面且最前端部分与所述颈部支撑面沿竖向对位设置。可选地,所述支撑部的前端面相对于所述限位部的最外端的向后凹陷距离不大于40mm。可选地,所述颈部支撑面上形成有穴位刺激部和/或穴位按摩部。可选地,所述座椅头枕的后端面设有防滑固定结构。可选地,所述防滑固定结构包括多个粘扣部,多个所述粘扣部在所述座椅头枕的后端面沿上下方向依次间隔布置。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座椅,所述座椅包括上述的座椅头枕。在本技术中,座椅头枕的支撑部具有符合人体颈椎曲线的前凸状设计,当倚靠在支撑部时,头部支撑面、颈部支撑面和背部支撑面能够共同对背部以上位置作稳定承托,从而减轻颈椎压力。此外,在两个限位部的横向限位作用下,可避免头部晃动,从而进一步保证稳定承托,提升使用舒适度。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的座椅头枕的主视图;图2为图1中的座椅头枕的侧剖视图;图3为图1中的座椅头枕的后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的座椅靠垫和座椅头枕的安装示意图;图5为图4中的座椅靠垫的侧视图;图6为图4中的座椅靠垫的后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座椅头枕2座椅靠垫11支撑部12第一限位部13第二限位部14粘扣部21靠垫上部22靠垫下部111头部支撑面112颈部支撑面113背部支撑面211靠垫后凹面221靠垫前凸面222横向外凸部223臂位支撑部aa’竖直平面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各部件相互位置关系描述用词。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示例性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第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座椅头枕1,该座椅头枕1包括支撑部11、第一限位部12和第二限位部13。第一限位部12和第二限位部13形成在支撑部11的横向两端,支撑部11相对于限位部向后凹陷,即第一限位部12和第二限位部13分别从支撑部11的横向两端向前伸出。其中,支撑部11的前端面包括由上而下依次连接的头部支撑面111、颈部支撑面112和背部支撑面113,颈部支撑面112相对于头部支撑面111和背部支撑面113向前凸出,使得支撑部11的前端面整体形成为前凸状。通过设置上述结构,由于支撑部11具有符合人体颈椎曲线的前凸状设计,当用户倚靠在支撑部11时,头部支撑面111、颈部支撑面112和背部支撑面113能够相应地对其头部、颈部和背部进行承托,即共同对背部以上位置作稳定承托,从而减轻颈椎压力。此外,在第一限位部12和第二限位部13的横向限位作用下,可避免头部晃动,从而进一步保证稳定承托,提升使用舒适度。在一种实施例中,颈部支撑面112形成为前凸曲面,头部支撑面111和背部支撑面113均形成为向后凹陷的后凹曲面,头部支撑面111、颈部支撑面112和背部支撑面113依次平滑连接。在此结构下,头部能够承托在具有一定凹陷的头部支撑面111上,相对于平整面而言,可更稳定承托,而颈部支撑面112和背部支撑面113分别能够更贴合颈部和背部曲线,各个面的平滑连接处可更贴合头部、颈部和背部之间的各个连接处,从而尽量保证头部、颈部和背部的各个位置均可得到有效承托。在一种实施例中,头部支撑面111相对于竖直平面aa’的向后倾斜角为10°至25°。如此设置的原因在于,通常用户倚靠于座椅休息时,头部的最舒适位置是后仰10°至25°,因此该设置能够使头部后仰至最舒适位置时恰好得到头部支撑面111的承托。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12和第二限位部13均呈平板状,此时,第一限位部12和第二限位部13沿前后方向延伸且沿横向平行间隔设置,从而将头部稳定在第一限位部12和第二限位部13之间的平行间隔区域内。进一步地,参照图2,第一限位部12的前端面和第二限位部13的前端面均形成为前凸曲面且最前端部分与颈部支撑面112沿竖向对位设置。如此设置,能够使座椅头枕的外形更加协调,且能够节省第一限位部12和第二限位部13的用料,以及避免由于限位部过大而压靠在肩部上,使肩部活动受阻。在一种实施例中,支撑部11的前端面相对于限位部(第一限位部12或第二限位部13)的最外端的向后凹陷距离不大于40mm,以免由于限位部向前伸出的距离过长而阻挡用户处于非休息状态时的视线。在一种实施例中,颈部支撑面112上形成有穴位刺激部和/或穴位按摩部,以对风池、天柱等穴位进行刺激、按摩,从而协助减轻用户疲劳感。换言之,颈部支撑面112可以只设有穴位刺激部,或者只设有穴位按摩部,或者同时设有穴位刺激部和穴位按摩部。其中,穴位刺激部可采用磁力刺激或电针刺激等不同的刺激方式。在一种实施例中,座椅头枕1的后端面设有防滑固定结构,通过该防护固定结构将座椅头枕1安装在座椅后,能够保证座椅头枕1不移位,从而保证对头部、肩部和背板的可靠承托。例如,防滑固定结构可包括多个粘扣部14,多个粘扣部14可在座椅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座椅头枕,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头枕(1)包括形成在横向两端的两个限位部和相对于所述限位部向后凹陷的支撑部(11),所述支撑部(11)的前端面包括由上而下依次连接的头部支撑面(111)、颈部支撑面(112)和背部支撑面(113),所述颈部支撑面(112)相对于所述头部支撑面(111)和所述背部支撑面(113)向前凸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座椅头枕,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头枕(1)包括形成在横向两端的两个限位部和相对于所述限位部向后凹陷的支撑部(11),所述支撑部(11)的前端面包括由上而下依次连接的头部支撑面(111)、颈部支撑面(112)和背部支撑面(113),所述颈部支撑面(112)相对于所述头部支撑面(111)和所述背部支撑面(113)向前凸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头枕,其特征在于,所述颈部支撑面(112)形成为前凸曲面,所述头部支撑面(111)和所述背部支撑面(113)均形成为向后凹陷的后凹曲面,所述头部支撑面(111)、所述颈部支撑面(112)和所述背部支撑面(113)依次平滑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头枕,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支撑面(111)相对于竖直平面(aa’)的向后倾斜角为10°至2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头枕,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呈平板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两个所述限位部沿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曦陶乐星刘凯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联蓬机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