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施小玲专利>正文

一种翻新机底盘结构及翻新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779656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23 13: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翻新机底盘结构及翻新机,突破常规,不将把手位置设置在电机及齿轮箱的正后方,而采用了把手偏心设计,使把手自身产生的重力能够更好地抵消翻新机工作时产生的作用力,使得翻新机更加容易操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翻新机底盘结构,用于翻新机中,以安装磨盘的位置为底,以安装电机的位置为顶;所述翻新机底盘结构包括相互连接的前部及后部,其中前部的底部设置有容纳磨盘的第一槽位以及在其顶部开设有安装电机及齿轮箱的第二槽位,后部开设有安装把手的第三槽位;第一槽位及第二槽位均为圆形槽且圆心在同一竖直线上,第三槽位为T型槽;在同一水平面,圆心与T型槽的中心的连线与T型槽的竖直部组成偏心角,偏心角大于0°而小于9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翻新机底盘结构及翻新机
本技术涉及石材清理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翻新机底盘结构及翻新机。
技术介绍
翻新机主要用于石材地面的清理保养。适用于对饭店的大厅、走廊、停车场、候车厅等面积大的地方的清洗,是提高高档场所清洁卫生水平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翻新机包括底座、设置在底座上方的电机、设置在底座内部下方的磨盘以及与底座连接的把手,其中把手一般安装在底座后端的正中位置。现有技术中的翻新机,在使用时,由于翻新机受力不均衡,导致翻新机会出现乱窜的情况,用户需要紧握把手才能控制翻新机,导致用户使用翻新机时耗时耗力。因此,针对上述情况,如何改进现有翻新机的结构,从而可以解决上述的问题,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翻新机底盘结构及翻新机,突破常规,不将把手位置设置在电机及齿轮箱的正后方,而采用了把手偏心设计,使把手自身产生的重力能够更好地抵消翻新机工作时产生的作用力,使得翻新机更加容易操作。本技术提供的翻新机底盘结构,用于翻新机中,以安装磨盘的位置为底,以安装电机的位置为顶,以安装电机的位置为前,以安装把手的位置为后;所述翻新机底盘结构包括相互连接的前部及后部,其中所述前部的底部设置有容纳所述磨盘的第一槽位以及在其顶部开设有安装所述电机及齿轮箱的第二槽位,所述后部开设有安装把手的第三槽位,所述第三槽位位于所述第二槽位的右后方;所述第一槽位及所述第二槽位均为圆形槽且圆心在同一竖直线上,所述第三槽位为T型槽;在同一水平面,所述圆心与所述T型槽的中心的连线与所述T型槽的竖直部组成偏心角,所述偏心角大于0°而小于90°。优选的,所述偏心角在25°至50°的范围。优选的,所述偏心角为35°。优选的,所述后部还设置有一个半圆形槽位及一个长条形槽位;所述后部的底部还设置有容纳滚轮的滚轮槽位。优选的,所述T型槽横部为长条形结构,其截面为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矩形及半圆形;的竖直部为直角三棱柱结构,其斜面面向底部。优选的,所述T型槽两端设置有调节块,所述把手安装在两块所述调节块之间。优选的,所述调节块为锁紧螺母。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翻新机,包括底盘、电机、齿轮箱、磨盘卡扣、磨盘及把手,所述底盘为上述的翻新机底盘结构。优选的,以前部所在位置为前,后部所在位置为后,所述把手安装在所述前部的右后方。本技术提供的翻新机底盘结构,用于翻新机中,以安装磨盘的位置为底,以安装电机的位置为顶;所述翻新机底盘结构包括相互连接的前部及后部,其中所述前部的底部设置有容纳所述磨盘的第一槽位以及在其顶部开设有安装所述电机及齿轮箱的第二槽位,所述后部开设有安装把手的第三槽位;所述第一槽位及所述第二槽位均为圆形槽且圆心在同一竖直线上,所述第三槽位为T型槽;在同一水平面,所述圆心与所述T型槽的中心的连线与所述T型槽的竖直部组成偏心角,所述偏心角大于0°而小于90°。本技术的翻新机底盘结构及翻新机,突破常规,不将把手位置设置在电机及齿轮箱的正后方,而采用了把手偏心设计,使把手自身产生的重力能够更好地抵消翻新机工作时产生的作用力,使得翻新机更加容易操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翻新机底盘结构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翻新机底盘结构实施例俯视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翻新机底盘结构实施例仰视结构图;图4为本技术翻新机底盘结构实施例的侧面视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翻新机底盘结构及翻新机,突破常规,不将把手位置设置在电机及齿轮箱的正后方,而采用了把手偏心设计,使把手自身产生的重力能够更好地抵消翻新机工作时产生的作用力,使得翻新机更加容易操作。下面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至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翻新机底盘结构,用于翻新机中,以安装磨盘的位置为底,以安装电机的位置为顶,以安装电机的位置为前,以安装把手的位置为后;所述翻新机底盘结构包括相互连接的前部1及后部2,其中所述前部1的底部设置有容纳所述磨盘的第一槽位11以及在其顶部开设有安装所述电机及齿轮箱的第二槽位12,所述后部开设有安装把手的第三槽位21,所述第三槽位21位于所述第二槽位12的右后方;所述第一槽位11及所述第二槽位12均为圆形槽且圆心在同一竖直线上,所述第三槽位21为T型槽;在同一水平面,所述圆心与所述T型槽的中心的连线与所述T型槽的竖直部组成偏心角,所述偏心角大于0°而小于90°。在本技术中,翻新机底盘结构的把手偏心设计,使把手自身产生的重力能够更好地抵消翻新机工作时产生的作用力,使得翻新机更加容易操作。下面对安装了本技术的翻新机底盘机构的翻新机的受力进行分析:在没有把手的情况下,翻新机工作时,翻新机的电机是顺时针转动的,电机带动磨盘进行刷地,磨盘与地面摩擦,地面向磨盘产生与电机转动方向相反的转动力矩,从电机向磨盘方向看,地面通过磨盘施加给翻新机的转动力矩是顺时针方向的作用力。对于传统的翻新机,由于把手位于电机正后方,把手的重力增加磨盘后方的摩擦力,亦即翻新机受到向左及向后的作用力更占优势,使翻新机向左后运动。对于本技术的翻新机,把手安装在电机的右下角,把手产生的作用力分解后为向右及向后的作用力,其中向右的作用力与翻新机向左的作用力平衡,向后的作用力比传统把手安装方式的更低,当调节恰当后,把手产生的作用力与翻新机受到的转动力矩处于平衡状态,此时用户只需要简单向把手施加作用力即可控制翻新机移动。优选的,所述偏心角在25°至50°的范围。优选的,所述偏心角为35°。需要说明的是,偏心角在25°至50°的范围为经过多次试验得到比较有价值的范围值,其中偏心角为35°为试验后得到的最优值。优选的,所述后部2还设置有一个半圆形槽位22及一个长条形槽位23;所述后部的底部还设置有容纳滚轮的滚轮槽位24。优选的,所述T型槽横部为长条形结构,其截面为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矩形及半圆形;的竖直部为直角三棱柱结构,其斜面面向底部。优选的,所述T型槽两端设置有调节块,所述把手安装在两块所述调节块之间。优选的,所述调节块为锁紧螺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翻新机底盘结构,用于翻新机中,其特征在于,/n以安装磨盘的位置为底,以安装电机的位置为顶,以安装电机的位置为前,以安装把手的位置为后;/n所述翻新机底盘结构包括相互连接的前部及后部,其中所述前部的底部设置有容纳所述磨盘的第一槽位以及在其顶部开设有安装所述电机及齿轮箱的第二槽位,所述后部开设有安装把手的第三槽位,所述第三槽位位于所述第二槽位的右后方;/n所述第一槽位及所述第二槽位均为圆形槽且圆心在同一竖直线上,所述第三槽位为T型槽;/n在同一水平面,所述圆心与所述T型槽的中心的连线与所述T型槽的竖直部组成偏心角,所述偏心角大于0°而小于9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翻新机底盘结构,用于翻新机中,其特征在于,
以安装磨盘的位置为底,以安装电机的位置为顶,以安装电机的位置为前,以安装把手的位置为后;
所述翻新机底盘结构包括相互连接的前部及后部,其中所述前部的底部设置有容纳所述磨盘的第一槽位以及在其顶部开设有安装所述电机及齿轮箱的第二槽位,所述后部开设有安装把手的第三槽位,所述第三槽位位于所述第二槽位的右后方;
所述第一槽位及所述第二槽位均为圆形槽且圆心在同一竖直线上,所述第三槽位为T型槽;
在同一水平面,所述圆心与所述T型槽的中心的连线与所述T型槽的竖直部组成偏心角,所述偏心角大于0°而小于9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翻新机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心角在25°至50°的范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翻新机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心角为35°。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翻新机底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小玲
申请(专利权)人:施小玲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