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77532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23 13: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连接器,包括第二金具,第二金具包括相连的保护部分和支撑部分,支撑部分嵌设于底板上,保护部分嵌设于中岛的端头处,保护部分包括用于保护中岛侧面的侧保护臂、用于保护中岛顶面的顶保护臂以及用于保护中岛端面的端保护臂,端保护臂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弯曲部、斜面引导部、第二弯曲部、竖直部和第三弯曲部,第一弯曲部连接顶保护臂,第三弯曲部连接支撑部分,第一弯曲部分别凸出于其两侧的中岛区域的表面设置,斜面引导部的外露面平齐于其两侧的中岛区域的表面设置,第二弯曲部分别凸出于其两侧的中岛区域的表面设置,竖直部的外露面平齐于其两侧的中岛区域的表面设置。本连接器结构强度大、不易损坏、使用寿命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接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性连接器
,尤其涉及连接器。
技术介绍
板对板连接器包括插接配合的公端连接器和母端连接器,为了延长板对板连接器的使用寿命,公端连接器和母端连接器的端头分别设有金具,其中,公端连接器端头的金具可称为公端金具,母端连接器端头的金具可称为母端金具。为了保护母端连接器上的中岛,母端金具一般包括用于保护中岛端头的保护部分,但现有技术中,母端金具并不能很好的保护到中岛的各个面,而且,即便是在母端金具具有所述保护部分的情况下,现有的母端连接器的中岛的端面有时候还是会出现刮伤的现象,也就是说,现有的连接器存在易损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不易损坏的连接器。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连接器,包括母端连接器,所述母端连接器包括母座和设于母座端头处的第二金具,所述母座包括底板、两个端壁和两个侧壁,所述底板的两端向上凸出形成所述端壁,所述底板的两侧向上凸出形成所述侧壁,所述端壁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侧壁,所述底板、两个端壁和两个侧壁五者围成用于容纳公端连接器的至少一部分的容纳腔,所述底板的中部区域向上凸出形成中岛,所述中岛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第二金具包括相连的保护部分和支撑部分,所述支撑部分嵌设于所述底板上,所述保护部分嵌设于所述中岛的端头处,所述保护部分包括用于保护所述中岛侧面的侧保护臂、用于保护所述中岛顶面的顶保护臂以及用于保护所述中岛端面的端保护臂,所述端保护臂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弯曲部、斜面引导部、第二弯曲部、竖直部和第三弯曲部,所述第一弯曲部连接所述顶保护臂,所述第三弯曲部连接所述支撑部分,所述第一弯曲部分别凸出于其两侧的所述中岛区域的表面设置,所述斜面引导部的外露面平齐于其两侧的所述中岛区域的表面设置,所述第二弯曲部分别凸出于其两侧的所述中岛区域的表面设置,所述竖直部的外露面平齐于其两侧的所述中岛区域的表面设置。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第二金具能够为中岛的端头处的端面、侧面及顶面提供全面的保护,尤其是能够给中岛的端面提供极为充足的保护,防止中岛的端头被刮伤,有利于提高连接器的使用寿命及工作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母端连接器的整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细节A的放大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母端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隐藏第一金具后);图4为图3中细节B的放大图;图5为图3中细节C的放大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母端连接器中的第一金具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母端连接器中的第一金具的正视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母端连接器中的第一金具的俯视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母端连接器中的第二金具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母端连接器中的第二金具的侧视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母端连接器的另一视角的整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标号说明:1、母座;11、底板;12、端壁;13、侧壁;14、中岛;141、第一倒角部;142、斜面部;143、第二倒角部;144、第三倒角部;145、第四倒角部;15、挖槽部;151、第一段;152、第二段;153、第三段;16、凸台部;2、第一金具;21、端基板;211、连料块;22、侧基板;23、弹性接触悬臂;231、外悬臂;232、弯折部;233、内悬臂;2331、突出部;24、外侧保护部;241、卡扣部;25、端保护部;26、引导臂;3、第二金具;31、保护部分;311、侧保护臂;312、顶保护臂;313、端保护臂;3131、第一弯曲部;3132、斜面引导部;3133、第二弯曲部;3134、竖直部;3135、第三弯曲部;314、第四弯曲部;32、支撑部分;321、底臂;322、接料臂;323、加固臂;3231、第一嵌入部;3232、第二嵌入部;324、加固结构。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请参照图1至图11,连接器,包括母端连接器,所述母端连接器包括母座1和设于母座1端头处的第一金具2,所述母座1包括底板11、两个端壁12和两个侧壁13,所述底板11的两端向上凸出形成所述端壁12,所述底板11的两侧向上凸出形成所述侧壁13,所述端壁12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侧壁13,所述底板11、两个端壁12和两个侧壁13五者围成用于容纳公端连接器的至少一部分的容纳腔,所述第一金具2包括呈U字型的基板部,所述基板部包括端基板21和侧基板22,所述端基板21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所述侧基板22,所述端基板21保持于所述端壁12的顶面上,所述侧基板22保持于所述侧壁13的顶面上,还包括弹性接触悬臂23,所述侧壁13与所述端壁12的连接处设有挖槽部15,所述挖槽部15内具有向上凸出的凸台部16,所述凸台部16的一端与所述侧壁13相连,所述弹性接触悬臂23包括依次相连的外悬臂231、弯折部232及内悬臂233,所述外悬臂231连接所述侧基板22,所述内悬臂233远离所述外悬臂231的侧面上设有突出部2331,所述凸台部16位于所述内悬臂233与所述外悬臂231之间;当沿上下方向从上方观察所述第一金具2时,所述内悬臂233至少部分地由所述基板部覆盖,并且所述突出部2331至少部分地、可见地位于所述容纳腔内。从上述描述可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连接器的母端金具中,弹性接触悬臂23能够得到基板部的充分保护,大大降低了弹性接触悬臂23遭到损坏的风险,利于延长连接器的使用寿命;(2)弹性接触悬臂23的弯折部232靠近端壁12的外侧面设置,有利于缩减母端金具在母座1长度方向上的占用空间,使得连接器能够实现微型化;(3)至少部分容纳弹性接触悬臂23的挖槽部15内设有凸台部16,且凸台部16的一端连接侧壁13,由此可见,母座1的侧壁13在上下方向上无需断开以供弹性接触悬臂23伸入容纳腔,利于保证母座1的结构强度,从而提升连接器的使用寿命。进一步的,所述侧基板22的外侧边具有朝下延伸的外侧保护部24。由上述描述可知,外侧保护部24能够为侧壁13的外侧面提供保护,利于延长连接器的使用寿命。进一步的,所述外悬臂231连接所述外侧保护部24靠近所述端壁12的外侧面的端面。由上述描述可知,外侧保护部24不仅能够起到保护侧壁13的作用,还起到连接弹性接触悬臂23与所述侧基板22的作用。进一步的,所述外侧保护部24上设有卡扣部241,所述外侧保护部24通过所述卡扣部241保持于所述侧壁13的外侧面上。由上述描述可知,外侧保护部24上的卡扣部241能够起到固定第一金具2与母座1的作用。进一步的,所述挖槽部15连通所述侧壁13的外侧面、所述端壁12的内侧面及所述容纳腔。进一步的,所述挖槽部15连通所述端壁12的外侧面。由上述描述可知,挖槽部15有足够的设置弹性接触悬臂23的空间;同时,连通端壁12的外侧面的挖槽部1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连接器,包括母端连接器,所述母端连接器包括母座和设于母座端头处的第二金具,所述母座包括底板、两个端壁和两个侧壁,所述底板的两端向上凸出形成所述端壁,所述底板的两侧向上凸出形成所述侧壁,所述端壁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侧壁,所述底板、两个端壁和两个侧壁五者围成用于容纳公端连接器的至少一部分的容纳腔,所述底板的中部区域向上凸出形成中岛,所述中岛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第二金具包括相连的保护部分和支撑部分,所述支撑部分嵌设于所述底板上,所述保护部分嵌设于所述中岛的端头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部分包括用于保护所述中岛侧面的侧保护臂、用于保护所述中岛顶面的顶保护臂以及用于保护所述中岛端面的端保护臂,所述端保护臂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弯曲部、斜面引导部、第二弯曲部、竖直部和第三弯曲部,所述第一弯曲部连接所述顶保护臂,所述第三弯曲部连接所述支撑部分,所述第一弯曲部分别凸出于其两侧的所述中岛区域的表面设置,所述斜面引导部的外露面平齐于其两侧的所述中岛区域的表面设置,所述第二弯曲部分别凸出于其两侧的所述中岛区域的表面设置,所述竖直部的外露面平齐于其两侧的所述中岛区域的表面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连接器,包括母端连接器,所述母端连接器包括母座和设于母座端头处的第二金具,所述母座包括底板、两个端壁和两个侧壁,所述底板的两端向上凸出形成所述端壁,所述底板的两侧向上凸出形成所述侧壁,所述端壁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侧壁,所述底板、两个端壁和两个侧壁五者围成用于容纳公端连接器的至少一部分的容纳腔,所述底板的中部区域向上凸出形成中岛,所述中岛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第二金具包括相连的保护部分和支撑部分,所述支撑部分嵌设于所述底板上,所述保护部分嵌设于所述中岛的端头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部分包括用于保护所述中岛侧面的侧保护臂、用于保护所述中岛顶面的顶保护臂以及用于保护所述中岛端面的端保护臂,所述端保护臂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弯曲部、斜面引导部、第二弯曲部、竖直部和第三弯曲部,所述第一弯曲部连接所述顶保护臂,所述第三弯曲部连接所述支撑部分,所述第一弯曲部分别凸出于其两侧的所述中岛区域的表面设置,所述斜面引导部的外露面平齐于其两侧的所述中岛区域的表面设置,所述第二弯曲部分别凸出于其两侧的所述中岛区域的表面设置,所述竖直部的外露面平齐于其两侧的所述中岛区域的表面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岛的端头处设有第一倒角部、斜面部和第二倒角部,所述第一弯曲部对应于所述第一倒角部设置,所述斜面引导部对应于所述斜面部设置,所述第二弯曲部对应于所述第二倒角部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明琪周欢张驰
申请(专利权)人:信维通信江苏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