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及其触控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771550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23 12: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其触控结构,所述触控结构,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电极串,每一所述第一电极串包括多个串联的第一网格电极,所述第一网格电极形成有多个第一网孔;沿第二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二电极串,每一所述第二电极串包括多个第二网格电极,所述第二网格电极形成有多个第二网孔;每一第二电极串中相邻两个第二网格电极通过至少一金属桥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串与所述第一电极串交叉且绝缘。其中,所述第一网格电极包括多条交错设置的第一金属线且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金属线于其延伸方向形成有多个第一镂空部。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显著提高显示面及其触控结构的耐弯折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示面板及其触控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其触控结构。
技术介绍
近年来,OLED(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技术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最有可能替代LCD(LiquidCrystalDisplay,液晶显示器)的前景技术。OLED显示面板又可以分为刚性面板和柔性面板。相较于传统显示面板,OLED柔性面板优势明显,不仅在体积上更加轻薄,功耗上也低于原有器件,有助于提升设备的续航能力,同时基于其可弯曲、柔韧性佳的特性,其耐用程度也大大高于以往屏幕,降低设备意外损伤的概率。可弯折触控屏是未来显示领域的发展趋势,目前柔性显示产品的触摸技术大多采用外挂式TP(即TouchPanel)或者Metalmesh(即金属网格)。采用外挂式TP会增加屏幕厚度;采用现有的Metalmesh局限于固定弯折角度,且耐弯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其触控结构,以提高现有显示面及其触控结构的耐弯折性能。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一种触控结构,所述触控结构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电极串,每一所述第一电极串包括多个串联的第一网格电极,所述第一网格电极形成有多个第一网孔;沿第二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二电极串,每一所述第二电极串包括多个第二网格电极,所述第二网格电极形成有多个第二网孔;每一第二电极串中相邻两个第二网格电极通过至少一金属桥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串与所述第一电极串交叉且绝缘;其中,所述第一网格电极包括多条交错设置的第一金属线且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金属线于其延伸方向形成有多个第一镂空部;所述第二网格电极包括多条交错设置的第二金属线且至少部分所述第二金属线于其延伸方向形成有多个第二镂空部;所述多条第一金属线和所述多条第二金属线分别限定出所述第一网格电极的第一网孔和所述第二网格电极的第二网孔,且所述第一镂空部形成于各所述第一网孔的至少一边,所述第二镂空部形成于各所述第二网孔的至少一边。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金属桥包括多条第三金属线,各所述第三金属线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相邻两个第二网格电极的一第二金属线,且至少有一第三金属线的两端分别沿一第二金属线与至少一第二网孔的一边重叠。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同一金属桥中的所述多条第三金属线在所述第一电极串的正投影对称分布于相邻两个第一网格电极上。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每一所述第三金属线在所述第一电极串上的正投影至少沿一第一金属线与多个第一网孔的一边重叠。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极串与所述第二电极串均形成于一绝缘层的第一侧,所述金属桥位于所述绝缘层的背离所述第一侧的第二侧,各所述第三金属线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至少一连接部,所述绝缘层上设有与各所述连接部对应的通孔,各所述连接部分别通过一所述通孔连接至一所述第二金属线。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同一金属线上的镂空部在该金属线上规则分布且总面积占比为该金属线的10%~3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网孔与所述第二网孔均形成为规则的多边形。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镂空部形成为圆形、椭圆形、菱形中的一种或多种。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极串与所述第二电极串的材料选自Cu、Ag、Al、Ti、Ni中的一种或多种。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如上所述的触控结构。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首先,本专利技术触控结构中所述多条第一金属线和所述多条第二金属线分别限定出第一网格电极的第一网孔和第二网格电极的第二网孔,通过在所述第一金属线及所述第二金属线上分别形成多个第一镂空部和多个第二镂空部,且使所述第一镂空部形成于各所述第一网孔的至少一边,使所述第二镂空部形成于各所述第二网孔的至少一边。由此使得各第一网格电极和各第二网格电极的耐弯折性能显著提高,无需局限于固定的弯折角度,进而显著提高显示面及其触控结构的耐弯折性能。其次,由于每一第二电极串中相邻两个第二网格电极通过至少一金属桥电连接,所述金属桥包括多条第三金属线,各所述第三金属线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相邻两个第二网格电极的一第二金属线,且至少有一第三金属线的两端分别沿一第二金属线与至少一第二网孔的一边重叠。由此可以提高金属桥与所述第二网格电极连接的稳定性。再次,由于同一金属桥中的所述多条第三金属线在所述第一电极串的正投影对称分布于相邻两个第一网格电极上,由此可以将金属桥所受应力均匀分散至第一网格电极上,从而提高该金属桥的耐弯折性能。进一步地,当每一所述第三金属线在所述第一电极串上的正投影至少沿一第一金属线与多个第一网孔的一边重叠时,可以平衡金属桥与第一网格电极所受的应力,从而提同时高金属桥及第一网格电极的耐弯折性能。另外,由于各所述第三金属线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至少一连接部,所述绝缘层上设有与各所述连接部对应的通孔,各所述连接部分别通过一所述通孔连接至一所述第二金属线。以此可以提高金属桥与第二网格电极之间的连接强度。总而言之,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本专利技术可以显著提高显示面及其触控结构的耐弯折性能。附图说明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其示例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阵列基板的平面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阵列基板的平面图。图3为图2所示阵列基板的A区域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第一网格电极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网格电极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6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专利技术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方式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意识到,没有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材料等,也可以实践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在某些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结构、材料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附图仅用于示意相对位置关系,某些部位的尺寸采用了夸示的绘图方式以便于理解,附图中的尺寸并不代表实际尺寸的比例关系。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阵列基板的平面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阵列基板的平面图。图3为图2所示阵列基板的A区域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第一网格电极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网格电极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6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一种触控结构,如图1-5所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电极串,每一所述第一电极串包括多个串联的第一网格电极,所述第一网格电极形成有多个第一网孔;/n沿第二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二电极串,每一所述第二电极串包括多个第二网格电极,所述第二网格电极形成有多个第二网孔;每一第二电极串中相邻两个第二网格电极通过至少一金属桥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串与所述第一电极串交叉且绝缘;/n其中,所述第一网格电极包括多条交错设置的第一金属线且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金属线于其延伸方向形成有多个第一镂空部;所述第二网格电极包括多条交错设置的第二金属线且至少部分所述第二金属线于其延伸方向形成有多个第二镂空部;所述多条第一金属线和所述多条第二金属线分别限定出所述第一网格电极的第一网孔和所述第二网格电极的第二网孔,且所述第一镂空部形成于各所述第一网孔的至少一边,所述第二镂空部形成于各所述第二网孔的至少一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电极串,每一所述第一电极串包括多个串联的第一网格电极,所述第一网格电极形成有多个第一网孔;
沿第二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二电极串,每一所述第二电极串包括多个第二网格电极,所述第二网格电极形成有多个第二网孔;每一第二电极串中相邻两个第二网格电极通过至少一金属桥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串与所述第一电极串交叉且绝缘;
其中,所述第一网格电极包括多条交错设置的第一金属线且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金属线于其延伸方向形成有多个第一镂空部;所述第二网格电极包括多条交错设置的第二金属线且至少部分所述第二金属线于其延伸方向形成有多个第二镂空部;所述多条第一金属线和所述多条第二金属线分别限定出所述第一网格电极的第一网孔和所述第二网格电极的第二网孔,且所述第一镂空部形成于各所述第一网孔的至少一边,所述第二镂空部形成于各所述第二网孔的至少一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桥包括多条第三金属线,各所述第三金属线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相邻两个第二网格电极的一第二金属线,且至少有一第三金属线的两端分别沿一第二金属线与至少一第二网孔的一边重叠。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同一金属桥中的所述多条第三金属线在所述第一电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震杨茜茜方苏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和辉光电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