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血液透析上肢固定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76884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23 12:32
一种血液透析上肢固定架,包括护垫,所述护垫内滑动连接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下方设有可锁定的圆柱块,圆柱块与护垫转动连接,所述圆柱块上固定连接有小臂固定套,所述小臂固定套后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带,所述小臂固定套前侧开有键型槽,所述键型槽内滑动连接有U型杆,所述U型杆上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带,所述第二固定带中部固定连接有管路夹扣,所述U型杆下部前端固定连接有手托,所述手托上固定连接有手部固定带,所述手部固定带上侧固定连接有拇指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透析过程中患者体位改变导致的针头移位和透析针脱离血管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血液透析上肢固定架
本技术涉及医疗
,尤其是涉及一种血液透析上肢固定架。
技术介绍
血液透析过程中透析时间一般较长,患者的上肢长时间处在一个状态、固定一个动作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同时透析过程中患者睡着会进行无意识的动作,使体位发生变化,导致患者肢体上的针头移位,或者使透析管脱落,甚至于透析穿刺针脱离血管,血液外渗,大大增加了患者的痛苦;除此之外被固定后患者的上肢长时间处于非自然生理状态,透析过程中的不适感较强,影响透析治疗。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血液透析上肢固定架,可以有效的解决透析过程中患者体位改变导致的针头移位和透析针脱离血管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包括护垫,所述护垫内滑动连接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下方设有可锁定的圆柱块,圆柱块与护垫转动连接,所述圆柱块上固定连接有小臂固定套,所述小臂固定套后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带,所述小臂固定套前侧开有键型槽,所述键型槽内滑动连接有U型杆,所述U型杆上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带,所述第二固定带中部固定连接有管路夹扣,所述U型杆下部前端固定连接有手托,所述手托上固定连接有手部固定带,所述手部固定带上侧固定连接有拇指扣。优选的,所述圆柱块上顶面开有若干个限位卡槽,所述圆柱块上方配合有可上下移动的定位块,所述定位块下底面固定连接有与限位卡槽相配合的扇形块,所述定位块与传动机构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有控制杆,所述控制杆上套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位于护垫上部,所述控制杆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楔形块,所述第一楔形块下侧配合有第二楔形块,所述第二楔形块后侧设有可上下移动的升降块,所述升降块内开有与第二楔形块相配合的斜滑槽,所述升降块上套有第二弹簧,所述升降块底部与定位块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小臂固定套上螺纹连接有紧固螺钉,所述紧固螺钉一端延伸至键型槽内。优选的,所述小臂固定套侧壁上开有透气孔。优选的,所述手托上表面与护垫左右侧面固定套有柔性垫层,所属手套为弧形托垫,手托的高度高于小臂固定套内部表面的高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护垫、小臂固定套和手部固定带对患者整个手臂进行固定,固定效果更加牢固,小臂固定套外侧的通风孔增大装置的透气性,U型杆与键型槽的配合可以满足手臂长度不同的病人的需求,提高装置使用的普遍性,第二固定带和管路固定夹有效的防止血液管路晃动,手托通过抬高手部高度,促进患者体内血液循环。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爆炸图。图3为本技术护垫1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图3中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中:1护垫、2圆柱块、3小臂固定套、4第一固定带、5键型槽、6U型杆、7第二固定带、8管路夹扣、9手托、10手部固定带、11拇指扣、12限位卡槽、13定位块、14扇形块、15控制杆、16第一弹簧、17第一楔形块、18第二楔形块、19升降块、20斜滑槽、21紧固螺钉、22透气孔、23第二弹簧。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由图1-4给出,本技术包括护垫1,所述护垫1内滑动连接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下方设有可锁定的圆柱块2,圆柱块2与护垫1转动连接,所述圆柱块2上固定连接有小臂固定套3,所述小臂固定套3后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带4,所述小臂固定套3前侧开有键型槽5,所述键型槽5内滑动连接有U型杆6,所述U型杆6上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带7,所述第二固定带7中部固定连接有管路夹扣8,所述U型杆6下部前端固定连接有手托9,所述手托9上固定连接有手部固定带10,所述手部固定带10上侧固定连接有拇指扣11,所述手托9上表面与护垫1左右侧面固定套有柔性垫层,所属手套为弧形托垫,手托9的高度高于小臂固定套3内部表面的高度。患者在进行血液透析时一般都平躺在床上,护垫1为三角形形状,使用装置时,护垫1的前后侧部分放置在患者的腋下位置,护垫1的三角形设计符合人体平躺时手臂的伸展度,之后通过转动圆柱块2调节小臂固定套3与护垫1的夹角,使病人的手臂保持在舒服的位置,第一固定带4固定患者大臂与小臂的接触位置,第二固定带7固定在手臂手腕位置,由于不同人的手臂长短不同,可通过移动U型杆6在键型槽5内的位置,从而调节U型杆6伸出小臂固定套3的长度,之后通过紧固螺钉21对该位置进行固定,第二固定带7中部为硬质材料,管路夹扣8用于固定出血管和进血管,第一固定带4、第二固定带7以及手部固定带10都是通过魔术贴连接固定,其中第二固定带7再绕过右侧U型杆6,管路夹扣8固定的管路固定在第二固定带7之间,手托9可以抬高患者手部的高度,促进患者血液循环,手部固定带10和拇指扣11可以很好的固定患者的手指,避免患者无意识的手部晃动。所述圆柱块2上顶面开有若干个限位卡槽12,所述圆柱块2上方配合有可上下移动的定位块13,所述定位块13下底面固定连接有与限位卡槽12相配合的扇形块14,所述定位块13与传动机构固定连接。所述传动机构包括有控制杆15,所述控制杆15上套有第一弹簧16,所述第一弹簧位于护垫1上部,所述控制杆15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楔形块17,所述第一楔形块17下侧配合有第二楔形块18,所述第二楔形块18后侧设有可上下移动的升降块19,所述升降块19内开有与第二楔形块18相配合的斜滑槽20,所述升降块19上套有第二弹簧23,所述升降块19底部与定位块13固定连接。如图3和图4所示,在对护垫1与小臂固定套3的角度进行调节时,首先向下按动控制杆15,控制杆15压缩第一弹簧16同时控制杆15推动第一楔形块17向下运动,第二楔形块18右侧面为第一楔形面配合的斜面,第二楔形块18左侧面为与斜滑槽20相配合的第二斜面,当第一楔形块17向下移动时推动第二楔形块18向左移动,第二楔形块18向左移动时推动升降块19上升,升降块19上升带动定位块13上升同时压缩第二弹簧23,定位块13上升带动扇形块14上升从而脱离与限位卡槽12的配合,之后转动小臂固定套3即可调节护垫1与小臂固定套3的角度,角度调节之后通过第一弹簧16和第二弹簧23的弹力将装置复位,从而固定护垫1与小臂固定夹的夹角。小臂固定套3上的透气孔22使固定处保持透气,防止捂热,手托9上表面与护垫1左右侧面固定套有柔性垫层,提高转轴表面的柔软度,提高使用体验。本技术整体工作流程:使用装置时,护垫1的前后侧部分放置在患者的腋下位置,之后通过转动圆柱块2调节小臂固定套3与护垫1的夹角,使病人的手臂保持在舒服的位置,第一固定带4固定患者大臂与小臂的接触位置,第二固定带7固定在手臂手腕位置,第二固定带7上的管路夹扣8用于固定出血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血液透析上肢固定架,包括护垫(1),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垫(1)内滑动连接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下方设有可锁定的圆柱块(2),圆柱块(2)与护垫(1)转动连接,所述圆柱块(2)上固定连接有小臂固定套(3),所述小臂固定套(3)后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带(4),所述小臂固定套(3)前侧开有键型槽(5),所述键型槽(5)内滑动连接有U型杆(6),所述U型杆(6)上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带(7),所述第二固定带(7)中部固定连接有管路夹扣(8),所述U型杆(6)下部前端固定连接有手托(9),所述手托(9)上固定连接有手部固定带(10),所述手部固定带(10)上侧固定连接有拇指扣(1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血液透析上肢固定架,包括护垫(1),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垫(1)内滑动连接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下方设有可锁定的圆柱块(2),圆柱块(2)与护垫(1)转动连接,所述圆柱块(2)上固定连接有小臂固定套(3),所述小臂固定套(3)后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带(4),所述小臂固定套(3)前侧开有键型槽(5),所述键型槽(5)内滑动连接有U型杆(6),所述U型杆(6)上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带(7),所述第二固定带(7)中部固定连接有管路夹扣(8),所述U型杆(6)下部前端固定连接有手托(9),所述手托(9)上固定连接有手部固定带(10),所述手部固定带(10)上侧固定连接有拇指扣(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血液透析上肢固定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柱块(2)上顶面开有若干个限位卡槽(12),所述圆柱块(2)上方配合有可上下移动的定位块(13),所述定位块(13)下底面固定连接有与限位卡槽(12)相配合的扇形块(14),所述定位块(13)与传动机构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血液透析上肢固定架,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道艳
申请(专利权)人: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