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直升机训练系统,包括:钢架结构、姿态调节结构和吊舱结构,钢架结构用于支撑直升机训练系统,并提供训练空间;姿态调节结构活动连接于钢架结构上;吊舱结构固定于姿态调节结构上,为直升机座舱模拟结构;其中,姿态调节结构用于调节吊舱结构的姿态,以实现对直升机飞行姿态的模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直升机训练系统在降低了训练任务中的安全风险的同时,为直升机作业人员在特种作业和救援训练任务提供了动态化的模拟训练环境,该训练环境更加多样复杂,提供更多种的训练任务的模拟,训练体验更加真实,可以保证作业人员的模拟训练体验更好,减少使用真实直升机训练的高昂成本和安全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直升机训练系统
本技术涉及直升机特种作业训练
,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使用直升机开展工农业活动和救援行动等特种作业的需求越来越大,具体包括开展农药喷洒、航空物探、直升机电力维修、直升机风电塔清洗以及开展海上和山地环境的空中救援、直升机吊桶灭火等作业等。由于上述飞行作业和救援活动都需要直升机吊挂设备或者救援人员利用直升机救援装备开展,实际作业环境极为复杂,给直升机的飞行和作业带来了技术和安全挑战,也给直升机作业人员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使得直升机特种作业和救援训练系统的训练体验更加真实,以更好地提高作业人员的专业技能、熟练程度和作业经验,减少真机训练或实际作业任务中的安全风险,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直升机训练系统。(二)技术方案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直升机训练系统,包括:钢架结构、姿态调节结构和吊舱结构,钢架结构用于支撑直升机训练系统,并提供训练空间;姿态调节结构活动连接于钢架结构上;吊舱结构固定于姿态调节结构上,为直升机座舱模拟结构;其中,姿态调节结构用于调节吊舱结构的姿态,以实现对直升机飞行姿态的模拟。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其中,直升机训练系统还包括:围板结构,围板结构围设钢架结构,围板结构包括:多个侧板和多个顶板,多个侧板活动连接于钢架结构周围,用于实现相对训练空间向外侧打开;多个顶板活动连接于钢架结构上方,用于实现相对训练空间向上侧打开。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其中,直升机训练系统还包括:底部结构,底部结构设置于训练空间下方,底部结构包括:环境模拟结构,环境模拟结构凹设于或凸设于钢架结构所在的水平面,环境模拟结构包括:浪涌池、浪涌设备和盖板;浪涌池凹设于钢架结构所在的水平面;浪涌设备设置于浪涌池的内,用于为浪涌池提供浪涌效果;盖板的边缘与浪涌池的边缘活动连接,以覆盖浪涌池,或实现相对浪涌池向上侧打开。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其中,钢架结构包括:多个纵向支撑梁、两个横向支撑梁、平行轨和固定架,多个纵向支撑梁沿训练空间的相对两侧的边缘设置,并与钢架结构所在的水平面相互垂直;两个横向支撑梁分别设置于训练空间相对两侧的多个纵向支撑梁的上部,并与水平面相互平行;平行轨由至少两个相互平行的钢梁组成,其两端分别设置于两个横向支撑梁上,其与横向支撑梁垂直并平行于水平面,用于将姿态调节结构活动连接于钢架结构上;固定架与平行轨垂直,设置于平行轨两端,用于将平行轨的两端分别固定于两个横向支撑梁上。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其中,姿态调节结构包括:活动连接结构、旋转结构和升降结构,活动连接结构活动连接于平行轨上,以使得姿态调节结构沿平行轨构成的轨道滑动;旋转结构与活动连接结构旋转连接,用于实现吊舱结构的360度姿态调节;升降结构连接于旋转结构下方,用于实现吊舱结构的高低姿态调节。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其中,活动连接结构包括:主体板、连接部、转盘槽和滑动控制器,主体板用于支撑活动连接结构;连接部设置于主体板的下表面,用于将主体板活动连接于平行轨上;转盘槽开设于主体板上,用于活动连接旋转结构;以及滑动控制器设置于主体板上,用于控制姿态调节结构沿平行轨的滑动;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其中,旋转结构包括:转盘、多个变速电机和多个穿孔,转盘匹配于转盘槽的形状,与活动连接结构活动连接;多个变速电机以转盘的中心为圆心均匀分布于转盘的上表面;以及多个穿孔穿设转盘,多个穿孔中的每个穿孔与多个变速电机中的每个变速电机在转盘上的设置位置一一对应。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其中,升降结构包括:多根钢索、升降盘和多个定滑轮,多根钢索中的每个钢索的上端穿过对应的多个穿孔的每个穿孔,与对应的多个变速电机中的每个变速电机相连,使得升降结构连接于旋转结构下方,并在变速电机旋转时,实现对应钢索发生伸缩;升降盘上表面与多个钢索的下端连接,其下表面与吊舱结构连接;以及多根钢索中的每个钢索的下端与多个定滑轮中的每个定滑轮对应连接,使得钢索发生伸缩时,实现升降盘的升降和倾斜。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其中,升降结构还包括:多个风扇和第一固定部,多个风扇以升降盘的中心为圆心均匀分布、并穿设于升降盘,用于产生向下的模拟气流;第一固定部设置于升降盘的下表面的中心位置,用于固定连接吊舱结构。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其中,吊舱结构包括:壳体、第二固定部、绞车和吊钩,壳体用于模拟直升机的驾驶舱和后舱;第二固定部设置于壳体的顶部,用于与第一固定部配合将吊舱结构固定连接于姿态结构的升降盘上;绞车设置于壳体的一侧的上方,用于绞车模拟;吊钩设置于壳体的底部。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其中,直升机训练系统还包括:监测器和总控制器,监测器设置于训练空间中,用于监测训练系统的运行状态;总控制器与监测器相连,和/或设置于吊舱结构上,用于控制训练系统的运行状态。(三)有益效果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直升机训练系统,包括:钢架结构、姿态调节结构和吊舱结构,钢架结构用于支撑直升机训练系统,并提供训练空间;姿态调节结构活动连接于钢架结构上;吊舱结构固定于姿态调节结构上,为直升机座舱模拟结构;其中,姿态调节结构用于调节吊舱结构的姿态,以实现对直升机飞行姿态的模拟。本技术的直升机训练系统在降低了训练任务中的安全风险的同时,为直升机作业人员在特种作业和救援训练任务提供了动态化的模拟训练环境,该训练环境更加多样复杂,提供更多种的训练任务的模拟,训练体验更加真实,可以保证作业人员的模拟训练体验更好,减少使用真实直升机训练的高昂成本和安全风险。附图说明图1A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直升机训练系统的立体结构组成示意图;图1B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直升机训练系统的侧视结构组成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平行轨和姿态调节结构的立体结构配合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活动连接结构和旋转结构的立体结构配合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姿态调节结构的立体结构组成示意图;图5A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升降结构的升降盘上表面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B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升降结构的升降盘下表面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吊舱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为使得直升机特种作业和救援训练系统的训练体验更加真实,以更好地提高作业人员的专业技能、熟练程度和作业经验,减少训练或实际作业任务中的安全风险,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直升机训练系统。本技术公开的一种直升机训练系统,如图1A-图6所示,包括:钢架结构100、姿态调节结构200和吊舱结构300,钢架结构100用于支撑直升机训练系统,并提供训练空间101,如图1A、图1B所示,钢架结构100可以在架体结构内形成一训练空间101,用于作业训练,该训练空间101内还可以设置其他训练设备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直升机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钢架结构,用于支撑所述直升机训练系统,并提供训练空间;/n姿态调节结构,活动连接于所述钢架结构上;以及/n吊舱结构,固定于所述姿态调节结构上,为直升机座舱模拟结构;/n其中,所述姿态调节结构用于调节所述吊舱结构的姿态,以实现对直升机飞行姿态的模拟。/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升机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钢架结构,用于支撑所述直升机训练系统,并提供训练空间;
姿态调节结构,活动连接于所述钢架结构上;以及
吊舱结构,固定于所述姿态调节结构上,为直升机座舱模拟结构;
其中,所述姿态调节结构用于调节所述吊舱结构的姿态,以实现对直升机飞行姿态的模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升机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围板结构,围设所述钢架结构,所述围板结构包括:
多个侧板,活动连接于所述钢架结构周围,用于实现相对所述训练空间向外侧打开;以及
多个顶板,活动连接于所述钢架结构上方,用于实现相对所述训练空间向上侧打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升机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底部结构,设置于所述训练空间下方,所述底部结构包括:
环境模拟结构,凹设于或凸设于所述钢架结构所在的水平面,所述环境模拟结构包括:
浪涌池,凹设于所述钢架结构所在的水平面;
浪涌设备,设置于所述浪涌池的内,用于为浪涌池提供浪涌效果;以及
盖板,所述盖板的边缘与所述浪涌池的边缘活动连接,以覆盖所述浪涌池,或实现相对所述浪涌池向上侧打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升机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架结构包括:
多个纵向支撑梁,沿所述训练空间的相对两侧的边缘设置,并与钢架结构所在的水平面相互垂直;
两个横向支撑梁,分别设置于所述训练空间相对两侧的多个纵向支撑梁的上部,并与所述水平面相互平行;
平行轨,由至少两个相互平行的钢梁组成,其两端分别设置于所述两个横向支撑梁上,其与所述横向支撑梁垂直并平行于所述水平面,用于将所述姿态调节结构活动连接于所述钢架结构上;
两个固定架,与所述平行轨垂直,设置于所述平行轨两端,用于将所述平行轨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两个横向支撑梁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直升机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姿态调节结构包括:
活动连接结构,活动连接于所述平行轨上,以使得所述姿态调节结构沿所述平行轨构成的轨道滑动;
旋转结构,与所述活动连接结构旋转连接,用于实现所述吊舱结构的360度姿态调节;以及
升降结构,连接于所述旋转结构下方,用于实现所述吊舱结构的高低姿态调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直升机训练系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伟,张瑞超,郭爱斌,刘建,师建明,杨双双,
申请(专利权)人:海丰通航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