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信息量液晶显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757404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9 13: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液晶显示屏技术领域,尤其指一种高信息量液晶显示结构,包括上玻璃基板、下玻璃基板、上偏振片、下偏振片和连接框罩,所述上玻璃基板和下玻璃基板之间设置有第一液晶区和第二液晶区,所述第一液晶区和第二液晶区之间设置有阻隔板,所述第一液晶区设置有第一液晶和第一ITO显示电板,所述第二液晶区设置有第二液晶和第二ITO显示电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第一液晶区和第二液晶区采用阻隔板隔断分别进行光的扭曲和画面的显示,并通过第一控制电路板和第二控制电路板对第一ITO显示电板和第二ITO显示电板进行控制,能够在单位时间内,呈现更高的信息量,极大的提高了液晶显示器的显示信息量,能够满足越来越多的差异化的市场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信息量液晶显示结构
本技术涉及液晶显示屏
,尤其指一种高信息量液晶显示结构。
技术介绍
液晶起源于1888年,是奥地利植物学家莱尼兹发现的一种特殊的混合物质,此物质在常态下处于固态和液态之间,还兼具固态物质和液态物质的双重特性,因此就称之为液态的晶体。1963年时,美国RCA公司的威廉发现液晶受到电场的影响会产生偏转的现象,也发现光线射入到液晶中会产生折射现象。在1968年,RCA的Heil震荡器开发部门发表了全球首台利用液晶特性来显示画面的屏幕。到1973年,英国大学教授葛雷先生发现了可以利用联苯来制作液晶显示器,才使液晶显示器的产品正式量产出货,此产品为日本SHARP公司的EL-8025电子计算机提供了屏幕。从此以后,开启了液晶多方面的应用,也逐渐促成LCD产业的兴起。液晶显示屏目前已经广泛地应用于电子表、计算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等多个领域,现有技术仍然存在信息量不够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高信息量液晶显示结构。为了达成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信息量液晶显示结构,包括上玻璃基板、下玻璃基板、上偏振片、下偏振片和连接框罩,所述上玻璃基板和下玻璃基板之间设置有第一液晶区和第二液晶区,所述第一液晶区和第二液晶区平行排列,所述第一液晶区和第二液晶区之间设置有阻隔板,所述第一液晶区设置有第一液晶和第一ITO显示电板,所述第二液晶区设置有第二液晶和第二ITO显示电板,所述第一液晶区和第二液晶区的侧面分别设置有第一框胶和第二框胶,所述第一框胶和第二框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玻璃基板和下玻璃基板连接,所述结构还包括第一控制电路板和第二控制电路板,所述第一控制电路板和第二控制电路板分别与所述第一ITO显示电板和第二ITO显示电板电性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显示结构还包括反射板、光扩散板和背光光源,所述反射板平行设置于所述下偏振片外侧,所述光扩散板设置于所述反射板和下偏振片之间,所述背光光源设置于所述反射板和光扩散板之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液晶区和第二液晶区的截面面积比为1:(2-5)。进一步地,所述阻隔板厚度为1-3mm。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液晶区和第二液晶区还分别设置有第一保护膜和第二保护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采用第一液晶区和第二液晶区采用阻隔板隔断分别进行光的扭曲和画面的显示,并通过第一控制电路板和第二控制电路板对第一ITO显示电板和第二ITO显示电板进行控制,能够在单位时间内,呈现更高的信息量,极大的提高了液晶显示器的显示信息量,能够满足越来越多的差异化的市场需求。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说明:1、上玻璃基板;2、下玻璃基板;3、上偏振片;4、下偏振片;;5、第一液晶区;6、第二液晶区;7、连接框罩;8、第一框胶;9、第二框胶;10、第一控制电路板;11、第二控制电路板;12、第一ITO显示电板;13、第二ITO显示电板;14、阻隔板;15、反射板;16、光扩散板;17、背光光源。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一种高信息量液晶显示结构,包括上玻璃基板1、下玻璃基板2、上偏振片3、下偏振片4和连接框罩7,所述上玻璃基板1和下玻璃基板2之间设置有第一液晶区5和第二液晶区6,所述第一液晶区5和第二液晶区6平行排列,所述第一液晶区5和第二液晶区6之间设置有阻隔板14,所述第一液晶区5设置有第一液晶和第一ITO显示电板12,所述第二液晶区6设置有第二液晶和第二ITO显示电板13,所述第一液晶区5和第二液晶区6的侧面分别设置有第一框胶8和第二框胶9,所述第一框胶8和第二框胶9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玻璃基板1和下玻璃基板2连接,所述结构还包括第一控制电路板10和第二控制电路板11,所述第一控制电路板10和第二控制电路板11分别与所述第一ITO显示电板12和第二ITO显示电板13电性连接。值得一提的是,所述显示结构还包括反射板15、光扩散板16和背光光源17,所述反射板15平行设置于所述下偏振片4外侧,所述光扩散板16设置于所述反射板15和下偏振片4之间,所述背光光源17设置于所述反射板15和光扩散板16之间。所述第一液晶区5和第二液晶区6的截面面积比为1:(2-5)。所述阻隔板14厚度为1-3mm。所述第一液晶区5和第二液晶区6还分别设置有第一保护膜和第二保护膜。本技术的使用方法:本技术通过阻隔板14的阻隔,将液晶区分为第一液晶区5和第二液晶区6,需要显示的两组信号,通过第一ITO显示电板12和第二ITO显示电板13进行信号输入,并通过第一ITO显示电板12和第二ITO显示电板13实现第一液晶区5和第二液晶区6排列变化,进而在图像显示区,同时显示两组图像信号。从以上实施例可以看出本技术采用第一液晶区和第二液晶区采用阻隔板隔断分别进行光的扭曲和画面的显示,能够在单位时间内,呈现更高的信息量,极大的提高了液晶显示器的显示信息量,能够满足越来越多的差异化的市场需求。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修改或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信息量液晶显示结构,包括上玻璃基板(1)、下玻璃基板(2)、上偏振片(3)、下偏振片(4)和连接框罩(7),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玻璃基板(1)和下玻璃基板(2)之间设置有第一液晶区(5)和第二液晶区(6),所述第一液晶区(5)和第二液晶区(6)平行排列,所述第一液晶区(5)和第二液晶区(6)之间设置有阻隔板(14),所述第一液晶区(5)设置有第一液晶和第一ITO显示电板(12),所述第二液晶区(6)设置有第二液晶和第二ITO显示电板(13),所述第一液晶区(5)和第二液晶区(6)的侧面分别设置有第一框胶(8)和第二框胶(9),所述第一框胶(8)和第二框胶(9)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玻璃基板(1)和下玻璃基板(2)连接,所述结构还包括第一控制电路板(10)和第二控制电路板(11),所述第一控制电路板(10)和第二控制电路板(11)分别与所述第一ITO显示电板(12)和第二ITO显示电板(13)电性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信息量液晶显示结构,包括上玻璃基板(1)、下玻璃基板(2)、上偏振片(3)、下偏振片(4)和连接框罩(7),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玻璃基板(1)和下玻璃基板(2)之间设置有第一液晶区(5)和第二液晶区(6),所述第一液晶区(5)和第二液晶区(6)平行排列,所述第一液晶区(5)和第二液晶区(6)之间设置有阻隔板(14),所述第一液晶区(5)设置有第一液晶和第一ITO显示电板(12),所述第二液晶区(6)设置有第二液晶和第二ITO显示电板(13),所述第一液晶区(5)和第二液晶区(6)的侧面分别设置有第一框胶(8)和第二框胶(9),所述第一框胶(8)和第二框胶(9)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玻璃基板(1)和下玻璃基板(2)连接,所述结构还包括第一控制电路板(10)和第二控制电路板(11),所述第一控制电路板(10)和第二控制电路板(11)分别与所述第一ITO显示电板(12)和第二IT...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锦炫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揽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