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郭北专利>正文

一种便携式汽车车棚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746654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9 13: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便携式汽车车棚,包括:车罩;四组升降机构,其结构对称,且分别设置与车罩边角处可拆卸连接,升降机构包括底座、步进电机、第一转动杆及第二转动杆,第一转动杆的一端与步进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步进电机固定安装在底座内,第一转动杆的另一端与第二转动杆的下端铰连接,第二转动杆的上端与车罩相连接,第一转动杆与底座之间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二转动杆旋转的旋转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四组升降机构,可以使的遮阳棚完全撑起,从而实现对汽车进行遮阳避雨,不使用时,通过升降机构将第一转动杆及第二转动杆进行水平收纳,拆卸掉遮阳棚,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随车携带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携式汽车车棚
本技术汽车配套用品
,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汽车车棚。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的增多,汽车的停放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现有的车库已经不能满足停车的需要了,所以很大一部分汽车是露天停放的,任凭其风吹日晒雨淋。在炎热的夏季,汽车在露天阳光下长时间停放时,如果没有遮挡阳光的车棚,车内温度会急速上升,影响了车内零件的使用寿命,与此同时,再次驾驶时还需先降温,既浪费时间又消耗汽油,然而现有技术中的车棚通常都是固定不动的,如果驾车出外旅游,又一时找不到带有车棚的停车场的话只能将车露天停放。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使用方便、结构简单、便于拆卸和携带的便携式汽车车棚。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便携式汽车车棚,包括:车罩;四组升降机构,其结构对称,且分别设置与车罩边角处可拆卸连接,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底座、步进电机、第一转动杆及第二转动杆,所述第一转动杆的一端与步进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步进电机固定安装在底座内,第一转动杆的另一端与第二转动杆的下端铰连接,第二转动杆的上端与车罩相连接,第一转动杆与底座之间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二转动杆旋转的旋转装置。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第一转动杆呈“一”字型结构,第二转动杆包括竖杆和横杆,所述竖杆的一端与横杆的一端相互垂直,第一转动杆的一端侧壁上设置有与步进电机输出轴相连接的固定孔,第一转动杆的另一端侧壁上设置有铰接孔,所述竖杆的另一端固定设置有铰接轴,所述铰接轴与铰接孔转动连接,所述横杆与车罩相连接。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旋转装置包括内齿轮、外齿轮及传动组件,所述第一转动杆靠近固定孔的一端侧壁上固定设置有转动轴,所述外齿轮转动套接在所述转动轴上,所述内齿轮竖直固定在底座上,外齿轮与内齿轮啮合连接,所述内齿轮的齿数是外齿轮齿数的2倍,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第一传动轮、第二传动轮及传动件,所述第一传动轮转动套接在转动轴上且与外齿轮固定连接,第二传动轮与铰接轴固定连接,第一传动轮与第二传动轮之间通过传动件进行传动。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传动轮和第二传动轮均为皮带轮,传动件为传送带。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传动轮和第二传动轮均为链轮,传动件为链条。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底座的前侧面由内往外依次开设有第一收纳槽及第二收纳槽,所述第一收纳槽用于收纳第一转动杆及第二转动杆,第二收纳槽用于收纳传动组件。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底座靠近第二收纳槽的一侧可拆卸安装有用于固定内齿轮的安装座。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车罩展开截面为六边形,车罩的两短边方向分别设置有两个用于套接横杆的网格套,车罩的两长边对应的四个边角处分别设置有第一磁条,所述安装座的外侧壁上设置有与第一磁条相互吸附的第二磁条。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还包括智能钥匙,所述底座内设置有蓄电池及主控板,所述主控板分别与蓄电池及步进电机相连接,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电源开关及充电接口,所述电源开关与主控板相连接,蓄电池与充电接口相连接,所述主控板上还设置有用于接受智能钥匙感应信号的RFID读写器。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公开的便携式汽车车棚,初始状态下,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处于水平收纳状态,当需要撑起遮阳棚时,通过步进电机可以驱动第一转动杆旋转90°,第一转动杆在旋转的同时通过旋转装置带动第二转动杆旋转180°,从而使第二转动杆撑起遮阳棚,通过设置四组升降机构,可以使的遮阳棚完全撑起,从而实现对汽车进行遮阳避雨,不使用时,通过升降机构将第一转动杆及第二转动杆进行水平收纳,拆卸掉遮阳棚,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随车携带的特点。(2)旋转装置通过设置相互啮合的内齿轮和外齿轮,内齿轮固定不动,外齿轮与固定在第一转动杆上的转动轴转动连接,由此以来,在第一转动杆逆时针旋转90°的同时,第一转动杆垂直于底面,外齿轮被动位移90°,因内齿轮的齿数是外齿轮齿数的2倍,因此外齿轮反方向需要顺时针旋转180°,外齿轮在旋转180°的同时,通过传动组件带动第二转动杆顺时针旋转180°,此时竖杆与第一转动杆平齐,横杆与水平面平行,从而实现将遮阳棚撑起。通过步进电机、旋转装置及传动组件配合使用,使得整个升降机构结构简单,实用性更强。(3)本技术通过在车罩上设置网格套,便于和升降机构中的横杆可拆卸连接,从而方便进行收纳携带,同时当升降机构撑起车罩后,车罩顶面在处于展开状态下,车罩两侧边由于自重向下垂落,从而利用车罩上的第一磁条与安装座上的第二磁条进行吸附,从而可以使汽车处于遮阳棚免受风吹雨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4)本技术通过设置智能钥匙,并在主控板上设置RFID读写器,可以仅对该便携式汽车车棚布置一次,即可通过车主携带的智能钥匙来感应RFID读写器,RFID读写器接受智能钥匙发出的控制信号,从而将信号经由主控板处理后自动驱动步进电机工作,在步进电机的驱动下,升降机构自动将车罩开启或闭合,从而提高了本技术的汽车遮阳棚的实用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公开的汽车遮阳棚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公开的升降机构工作状态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公开的升降机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公开的升降机构的分解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公开的车罩与升降机构的装配结构图;图6为本技术公开的车罩展开时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公开的车罩单侧折叠时的平面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公开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结合图2至4,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便携式汽车车棚,包括车罩1及四组结构对称的升降机构2。其中,四组升降机构2分别设置在车罩1边角处,可与车罩1可拆卸连接。升降机构2包括底座21、步进电机22、第一转动杆23及第二转动杆24。底座21作为升降机构2的基座,在使用时放置于底面进行承载,不使用时,可以移动底座21,便于携带。第一转动杆23的一端与步进电机22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步进电机22固定安装在底座21内,第一转动杆23的另一端与第二转动杆24的下端铰连接,第二转动杆24的上端与车罩1相连接,第一转动杆23与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携式汽车车棚,其特征在于,包括:/n车罩(1);/n四组升降机构(2),其结构对称,且分别设置在车罩(1)边角处,所述升降机构(2)包括底座(21)、步进电机(22)、第一转动杆(23)及第二转动杆(24),所述第一转动杆(23)的一端与步进电机(22)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步进电机(22)固定安装在底座(21)内,第一转动杆(23)的另一端与第二转动杆(24)的下端铰连接,第二转动杆(24)的上端与车罩(1)相连接,第一转动杆(23)与底座(21)之间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二转动杆(24)旋转的旋转装置(2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携式汽车车棚,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罩(1);
四组升降机构(2),其结构对称,且分别设置在车罩(1)边角处,所述升降机构(2)包括底座(21)、步进电机(22)、第一转动杆(23)及第二转动杆(24),所述第一转动杆(23)的一端与步进电机(22)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步进电机(22)固定安装在底座(21)内,第一转动杆(23)的另一端与第二转动杆(24)的下端铰连接,第二转动杆(24)的上端与车罩(1)相连接,第一转动杆(23)与底座(21)之间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二转动杆(24)旋转的旋转装置(2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式汽车车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杆(23)呈“一”字型结构,第二转动杆(24)包括竖杆(241)和横杆(242),所述竖杆(241)的一端与横杆(242)的一端相互垂直,第一转动杆(23)的一端侧壁上设置有与步进电机(22)输出轴相连接的固定孔(231),第一转动杆(23)的另一端侧壁上设置有铰接孔(232),所述竖杆(241)的另一端固定设置有铰接轴(2411),所述铰接轴(2411)与铰接孔(232)转动连接,所述横杆(242)与车罩(1)相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便携式汽车车棚,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装置(25)包括内齿轮(251)、外齿轮(252)及传动组件(253),所述第一转动杆(23)靠近固定孔(231)的一端侧壁上固定设置有转动轴(233),所述外齿轮(252)转动套接在所述转动轴(233)上,所述内齿轮(251)竖直固定在底座(21)上,外齿轮(252)与内齿轮(251)啮合连接,所述内齿轮(251)的齿数是外齿轮(252)齿数的2倍,所述传动组件(253)包括第一传动轮(2531)、第二传动轮(2532)及传动件(2533),所述第一传动轮(2531)转动套接在转动轴(233)上且与外齿轮(252)固定连接,第二传动轮(2532)与铰接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北
申请(专利权)人:郭北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