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线骨架及电机定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71414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12: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绕线骨架及电机定子,涉及电机领域,解决了绕线骨架上与绕组连接的电源线走线不良,易与其它结构干涉的技术问题。该绕线骨架包括具有定子内腔的骨架本体,骨架本体上构造有定位部和用于固定电源线接线端的插槽,每个插槽旁至少分布有一个定位部,既定位置的定位部配合能将电源线线体紧固在定子内腔外围与骨架本体外周之间的位置;该电机定子包括上述绕线骨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骨架本体上构造出插槽和定位部,插槽可固定电源线接线端,每个插槽旁至少分布有一个定位部,其分布结构能够保证将电源线拉紧固定在定子内腔外围与骨架本体外周之间的区域,在实现电源线紧固的同时防止电源线与定子内腔干涉,保证电源线走线良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绕线骨架及电机定子
本技术涉及电机
,尤其是涉及一种绕线骨架及电机定子。
技术介绍
电机定子由定子铁芯、绕组和绕线骨架三部分组成。其中,定子铁心嵌入绕线骨架的定子内腔中,绕组缠绕在绕线骨架上。直流铁壳外置驱动电机主要采用内置电路板焊接的方式来实现多相绕组与电源线的接线和固定,通过电路板本身实现走线无需担心电源线走线不良的问题,但由于内置的PCB电路板成本相对较高,这种接线方式提高了电机整机的成本。直流塑封电机则是在骨架上插入接线端子焊接接线,以及利用塑封结构和出线夹实现电源线与绕组出线的固定,通过出线夹固定电源线难以保证电源线盘绕于骨架的上端面外圆,易与定子内腔干涉,且此方案不适合铁壳结构电机的接线。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以上两种接线方式均无法由电机绕线骨架结构本身同时实现绕组与电源线的焊接和固定以保证电源线的走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绕线骨架及电机定子,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绕线骨架上与绕组连接的电源线走线不良,易与其它结构干涉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绕线骨架,包括具有定子内腔的骨架本体,所述骨架本体上构造有定位部和用于固定接线端子的插槽,其中:每个所述插槽旁至少分布有一个所述定位部,所述定位部用于将与所述接线端子连接的电源线拉紧固定至所述定子内腔的外围与所述骨架本体外周之间的位置。优选的,所述定位部为限定于所述骨架本体端面外周上的绑扎孔。优选的,所述绑扎孔位于与其最接近的所述插槽的电源线出线侧。优选的,所述骨架本体的端面外周在径向上错位连接以限定出呈开口状的所述绑扎孔。优选的,所述插槽限定于所述骨架本体的端面外周且与所述定位部间隔布置。优选的,所述插槽的数量s1=n×m,所述定位部的数量s2=n×m+k,其中,k为大于等于0的正整数,n为所述插槽的组数且n值等于单相绕组与所述电源线外接的接线头数,m为绕组相数。优选的,每个所述插槽旁均分布有一个所述定位部,剩余的所述定位部与用于固定多相所述电源线的所述定位部并列布置。优选的,并列布置的所述定位部之间的间隔夹角为α,5°<α<15°。优选的,所述插槽和与其最接近的所述定位部之间的间隔夹角为β,10°<β<25°。优选的,所有与所述插槽相邻的所述定位部的分布角度γ,其大小满足40°<γ<75°。优选的,所有与所述插槽相邻的所述定位部的分布角度γ,所述定子内腔的内径d1、所述骨架本体的轭部内径d2、相邻两个间隔所述插槽布置的所述定位部的连线与所述定子内腔轴心的距离L之间满足以下关系:L–ζ=d2×cos(γ/2)–ζ>d1/2,其中,ζ为计算补偿量。优选的,所述骨架本体包括相连接的上骨架和下骨架,所述插槽和所述定位部限定于所述上骨架上。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机定子,包括上述绕线骨架。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提供的绕线骨架,通过在骨架本体上构造出插槽和定位部,插槽可固定电源线接线端,如插槽与接线端子配合实现多相绕组出线与电源线的焊接固定,且定位部的分布结构能够将电源线拉紧固定在定子内腔外围与骨架本体外周之间的区域,在实现电源线紧固的同时防止电源线与定子内腔干涉,保证电源线走线良好。2、本技术提供的电机定子,由于具备上述绕线骨架,能够使得电源线接线端与绕组连接固定且防止电源线走线与定子内腔干涉,无需内置电路板,降低整机成本,提高产品的使用性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绕线骨架俯视图;图2是本技术绕线骨架轴侧图;图3是本技术绕线骨架接线装配俯视图;图4是本技术绕线骨架电源线绑扎孔视图;图5是本技术绕线骨架接线装配轴侧图;图6是本技术绕线骨架接线装配爆炸图。图中1、骨架本体;11、绕组出线位置;12、定子内腔;2、插槽;3、绑扎孔;301、预留绑扎孔;4、接线端子;5、绕组;51、出线接头;6、电源线;7、扎带;8、焊锡。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所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宽度”、“高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侧”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实施例1参见图1-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绕线骨架,其包括具有定子内腔12的骨架本体1,该定子内腔12用于容纳定子铁芯,骨架本体1上构造有定位部和用于固定电源线6接线端的插槽2,其中:每个插槽2旁至少分布有一个定位部,既定位置的定位部配合能将电源线6线体紧固在定子内腔12外围与骨架本体1外周之间的位置(如图3和图5)。为了固定电源线接线端,上述插槽2内可配合接线端子4将电源线6接线端与绕组5出线端连接固定。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插槽2靠近绕组出线位置11处设置,插槽2内插设有用于连接绕组出线接头51和电源线6的接线端子4。每个插槽2旁均设置一个定位部,能够根据绕组的相数等实际情况选择既定位置的定位部,保证各情况下电源线6走线均不与定子内腔12干涉。本实施例的绕线骨架,通过在骨架本体1上构造出插槽2和定位部,插槽2与接线端子4配合实现多相绕组5出线与电源线6的焊接固定,且定位部的分布结构能够将电源线6拉紧固定在定子内腔12外围与骨架本体1外周之间的区域,在实现电源线6紧固的同时防止电源线6与定子内腔干涉,保证电源线6走线良好,提高电源线6出现抗拉强度。为了防止电源线6走线不良,应尽可能的将电源线6的线体拉紧在定子内腔外围和骨架本体1外周之间的位置,并尽可能靠近但不超过骨架本体1外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参见图图1-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定位部为限定于骨架本体1端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绕线骨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定子内腔的骨架本体,所述骨架本体上构造有定位部和用于固定电源线接线端的插槽,其中:/n每个所述插槽旁至少分布有一个所述定位部,既定位置的所述定位部配合能将所述电源线线体紧固在所述定子内腔外围与所述骨架本体外周之间的位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绕线骨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定子内腔的骨架本体,所述骨架本体上构造有定位部和用于固定电源线接线端的插槽,其中:
每个所述插槽旁至少分布有一个所述定位部,既定位置的所述定位部配合能将所述电源线线体紧固在所述定子内腔外围与所述骨架本体外周之间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线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为限定于所述骨架本体端面外周上的绑扎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绕线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绑扎孔位于与其最接近的所述插槽的电源线出线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绕线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本体的端面外周在径向上错位连接以限定出呈开口状的所述绑扎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线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槽限定于所述骨架本体的端面外周且与所述定位部间隔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线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槽的数量s1=n×m,所述定位部的数量s2=n×m+k,其中,k为大于等于0的正整数,n为所述插槽的组数且n值等于单相绕组与所述电源线外接的接线头数,m为绕组相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绕线骨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插槽旁均分布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万山高晓峰李庆李如鹏林锰津黄润宇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凯邦电机制造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