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L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708527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11: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L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包括壳体和折流板组、固定管板和传热管组;其中固定管板分为第一固定管板和第二固定管板,第一固定管板固定在壳体的壳腔内左侧,第二固定管板固定在壳体的壳腔内右侧,第一固定管板和第二固定管板之间为换热腔,第一固定管板左侧为冷媒腔;固定管板上设置有若干用于固定换热管组的换热管固定孔;换热管组的进口安装在第一固定管板位于分程隔板上方的换热管固定孔上;换热管组的出口安装在第一固定管板位于分程隔板下方的换热管固定孔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改变换热器中的折流板结构,增强壳体内流体的湍流程度,同时减少换热死区的面积,强化换热,进而提高设备经济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L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
本技术涉及换热设备
,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L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
技术介绍
随着全球性能源危机的持续加重,人们越来越重视对能源的二次利用,换热器作为一种重要的能量交换设备,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行业。传统的单弓形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则是当前使用最广泛,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换热设备。由于流体在壳程流动时容易在折流板背流区产生换热死区,使得换热面积利用不够充分,有效换热面积减小,从而使得壳程换热能力低下,传统设备效率不高,所以节能型换热器设备的研制必将是现在及未来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换热器与节能环保事业的发展,许多研究机构技术出了基于节能环保目的的新型换热器折流板结构,但存在滞留区易结垢、震动大等问题。专利CN201621183760.1公开了一种“多螺旋折流板换热器”,该系统旨在壳体内安装一个带有孔洞的大螺旋折流板,可提高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减少污垢沉积,但该方法只为解决减少污垢沉积对强化换热提升不高,且换热管上缠绕小螺旋折流板,增大壳程阻力,存在出现故障的风险;专利CN201911419994.X公开了一种“一种Y型与半Y型结合开孔式折流板换热器”,该方法提供了一种Y型与半Y型结合开孔式折流板换热器,但是效率提升低,设备壳程阻力增加,容易出现故障。因此,如何提供一种高换热效率的L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L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部分所提出的问题,通过改变换热器中的折流板结构,增强壳体内流体的湍流程度,同时减少换热死区的面积,强化换热,进而提高设备经济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L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包括壳体和折流板组、固定管板和传热管组;其中所述固定管板分为第一固定管板和第二固定管板,所述第一固定管板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壳腔内左侧,所述第二固定管板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壳腔内右侧,所述第一固定管板和所述第二固定管板之间为换热腔,所述第一固定管板左侧为冷媒腔;所述换热腔靠近所述第一固定管板的一侧顶部设置有热媒出口,所述换热腔靠近所述第二固定管板的一侧底部设置有热媒入口;所述冷媒腔通过分程隔板分隔为上冷媒腔和下冷媒腔,并且所述上冷媒腔设置有冷媒入口,所述下冷媒腔设置有冷媒出口;所述固定管板上设置有若干用于固定所述换热管组的换热管固定孔;所述换热管组的进口安装在所述第一固定管板位于所述分程隔板上方的所述换热管固定孔上,并与所述上冷媒腔连通;所述换热管组的出口安装在所述第一固定管板位于所述分程隔板下方的所述换热管固定孔上,并与所述下冷媒腔连通。优选的,在上述一种L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中,所述折流板组包括四个L型折流板,四个L型折流板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折流通道;所述L型折流板采用与所述壳体内径相同的圆板沿其一条弦弯折而成,使所述L型折流板包括夹角为90°的竖直板和水平板,并且所述竖直板上开设有供所述传热管组穿过的传热管穿孔。优选的,在上述一种L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中,所述L型折流板沿所述热媒出口至所述热媒入口方向依次分为第一L型折流板、第二L型折流板、第三L型折流板、第四L型折流板;所述第一L型折流板的竖直板与所述换热腔顶部连接,所述水平板朝向所述热媒入口方向;所述第二L型折流板的竖直板与所述换热腔底部连接,所述水平板朝向所述热媒入口方向;所述第三L型折流板的竖直板与所述换热腔顶部连接,所述水平板朝向所述热媒出口方向;所述第四L型折流板的竖直板与所述换热腔底部连接,所述水平板朝向所述热媒出口方向。优选的,在上述一种L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中,所述竖直板的圆弧边与所述换热腔连接。优选的,在上述一种L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中,所述换热管组包括第一U型换热管,第二U型换热管和第三U型换热管,所述第三U型换热管位于所述第二U型换热管的内侧,所述第二U型换热管位于所述第一U型换热管的内侧;所述第一U型换热管,第二U型换热管和第三U型换热管的进口安装在所述第一固定管板位于所述分程隔板上方的所述换热管固定孔上,并与所述上冷媒腔连通;所述第一U型换热管,第二U型换热管和第三U型换热管的出口安装在所述第一固定管板位于所述分程隔板下方的所述换热管固定孔上,并与所述下冷媒腔连通;所述第一U型换热管,所述第二U型换热管和所述第三U型换热管的U型弯位于所述第二固定管板的右侧。优选的,在上述一种L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中,所述第一U型换热管水平布置有6根,所述第二U型换热管水平布置有5根,所述第三U型换热管水平布置有4根。优选的,在上述一种L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中,所述固定管板上设置有30个所述换热管固定孔,30个所述换热管固定孔对称分布在所述分程隔板在所述固定管板上投影的两侧。优选的,在上述一种L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中,所述竖直板上设置有26个传热管穿孔。优选的,在上述一种L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中,所述第一U型换热管,第二U型换热管和第三U型换热管均为U型铜管。一种L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在蒸发器上的应用,冷媒介质通过冷媒入口进入上冷媒腔内,在第一固定管板的换热管固定孔内,经换热管组的进口进入到换热管组内,并在壳体的换热腔内经过换热管组与热媒介质进行换热,冷媒介质在换热管组内走过两壳程被热媒介质加热,经由冷媒出口流出;热媒介质通过热媒入口进入壳体的换热腔内,经过四个L型折流板与壳体形成的折流通道,穿过第一U型换热管,第二U型换热管和第三U型换热管之间的缝隙,将热量传递给冷媒介质,经由热媒出口流出。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公开提供了一种L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具有以下优点:1、节能,采用L型折流板换热器,使内部流体对流换热更强烈,其努塞尔数较普通折流板换热器提升9.14%,传热效率较传统设备提升8%,整体换热能力较传统换热器更佳。2、采用L型折流板换热器可降低换热死区的影响,达到强化换热的目的。3、易推广,可在原设备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且改造成本不高,利于普及和推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附图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附图为固定管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附图为第二L型折流板的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L型折流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L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折流板组、固定管板和传热管组;/n其中所述固定管板分为第一固定管板和第二固定管板,所述第一固定管板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壳腔内左侧,所述第二固定管板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壳腔内右侧,所述第一固定管板和所述第二固定管板之间为换热腔,所述第一固定管板左侧为冷媒腔;/n所述换热腔靠近所述第一固定管板的一侧顶部设置有热媒出口,所述换热腔靠近所述第二固定管板的一侧底部设置有热媒入口;所述冷媒腔通过分程隔板分隔为上冷媒腔和下冷媒腔,并且所述上冷媒腔设置有冷媒入口,所述下冷媒腔设置有冷媒出口;/n所述固定管板上设置有若干用于固定所述换热管组的换热管固定孔;所述换热管组的进口安装在所述第一固定管板位于所述分程隔板上方的所述换热管固定孔上,并与所述上冷媒腔连通;所述换热管组的出口安装在所述第一固定管板位于所述分程隔板下方的所述换热管固定孔上,并与所述下冷媒腔连通;所述折流板组包括四个L型折流板,四个L型折流板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折流通道;所述L型折流板采用与所述壳体内径相同的圆板沿其一条弦弯折而成,使所述L型折流板包括夹角为90°的竖直板和水平板,并且所述竖直板上开设有供所述传热管组穿过的传热管穿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L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折流板组、固定管板和传热管组;
其中所述固定管板分为第一固定管板和第二固定管板,所述第一固定管板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壳腔内左侧,所述第二固定管板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壳腔内右侧,所述第一固定管板和所述第二固定管板之间为换热腔,所述第一固定管板左侧为冷媒腔;
所述换热腔靠近所述第一固定管板的一侧顶部设置有热媒出口,所述换热腔靠近所述第二固定管板的一侧底部设置有热媒入口;所述冷媒腔通过分程隔板分隔为上冷媒腔和下冷媒腔,并且所述上冷媒腔设置有冷媒入口,所述下冷媒腔设置有冷媒出口;
所述固定管板上设置有若干用于固定所述换热管组的换热管固定孔;所述换热管组的进口安装在所述第一固定管板位于所述分程隔板上方的所述换热管固定孔上,并与所述上冷媒腔连通;所述换热管组的出口安装在所述第一固定管板位于所述分程隔板下方的所述换热管固定孔上,并与所述下冷媒腔连通;所述折流板组包括四个L型折流板,四个L型折流板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折流通道;所述L型折流板采用与所述壳体内径相同的圆板沿其一条弦弯折而成,使所述L型折流板包括夹角为90°的竖直板和水平板,并且所述竖直板上开设有供所述传热管组穿过的传热管穿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L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L型折流板沿所述热媒出口至所述热媒入口方向依次分为第一L型折流板、第二L型折流板、第三L型折流板、第四L型折流板;所述第一L型折流板的竖直板与所述换热腔顶部连接,所述水平板朝向所述热媒入口方向;所述第二L型折流板的竖直板与所述换热腔底部连接,所述水平板朝向所述热媒入口方向;所述第三L型折流板的竖直板与所述换热腔顶部连接,所述水平板朝向所述热媒出口方向;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鹏龙边福忠毛敏捷李卓辰
申请(专利权)人:国惠环保新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