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闭式连接管及防臭便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70573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10: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自闭式连接管及防臭便器,其中的自闭式连接管至少包括:外套管,所述外套管的第一端为进料端,所述外套管的第二端为出料端;内软管,所述内软管设置于所述外套管内,所述内软管的第一端密封连接在所述外套管的内壁上,所述内软管的第二端朝向所述外套管的第二端延伸,所述内软管的第二端为自由端;经所述外套管的第一端流入至所述外套管内的流体经所述内软管的第一端流入至所述内软管内,所述内软管的第二端被所述流体撑开以使得所述流体流过所述内软管并最终经所述外套管的第二端流出。相比于传统的连接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自闭式连接管能够在没有流体流过的情况下实现自闭合,从而防止扩撒物反向通过,其特别适合作为便器的连接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闭式连接管及防臭便器
本技术涉及管道领域,尤其是一种自闭式连接管及防臭便器。
技术介绍
便池的排污口一般经连接管与外部的排污管道连通,便池内的污物在水的携带下经连接管冲入至排污管道内。传统的连接管为单管式结构,为了防止排污管道内的臭气、蚊虫、细菌顺着连接管扩散至便池内,必须长期在便池内存一定量的水封,其一方面加大了用水量,另一方面产生了水封在低温环境下容易上冻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自闭式连接管,其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自闭式连接管,至少包括:外套管,所述外套管的第一端为进料端,所述外套管的第二端为出料端;内软管,所述内软管设置于所述外套管内,所述内软管的第一端密封连接在所述外套管的内壁上,所述内软管的第二端朝向所述外套管的第二端延伸,所述内软管的第二端为自由端;经所述外套管的第一端流入至所述外套管内的流体经所述内软管的第一端流入至所述内软管内,所述内软管的第二端被所述流体撑开以使得所述流体流过所述内软管并最终经所述外套管的第二端流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软管由具有第一厚度的第一半管壁和具有第二厚度的第二半管壁合围形成,其中:所述第一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厚度;流体经所述内软管的第一端进入至所述内软管后,所述第一半管壁与所述第二半管壁分开。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软管由具有第一硬度的第一半管壁和具有第二硬度的第二半管壁合围形成,其中:所述第一硬度大于所述第二硬度;流体经所述内软管的第一端进入至所述内软管后,所述第一半管壁与所述第二半管壁分开。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软管的底部平铺并粘接于所述外套管的内壁上。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自闭式连接管还包括套装于所述外套管的第一端的外侧的固定圈。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套管的第一端的外侧周沿处形成有沿径向向外凸出的固定圈限位部。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套管的第二端形成有内径逐渐增大的锥形的连接管段;所述自闭式连接管还包括与所述连接管段相匹配的锥形支撑管,所述锥形支撑管装配于所述连接管段内,所述连接管段的端部向外翻折并包覆所述锥形支撑管的端部。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锥形支撑管的外壁上形成有若干圈凸出于所述锥形支撑管的外壁的密封圈。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套管至少部分管段为波纹状的可伸缩管段。本技术的自闭式连接管,包括外套管及连接在外套管内壁上的内软管。内软管质地柔软,常态下,内软管处于自然闭合状态,外套管第二端外侧的扩撒物(如臭气、蚊虫、细菌等)均无法进入并通过本技术的自闭式连接管。而当流体经外套管的第一端流入时,内软管被流体撑开,从而保证流体能够顺利流过本技术的自闭式连接管。可见,相比于传统的连接管,本技术能够防止扩撒物反向通过,其特别适合作为便器的连接管。本技术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防臭便器,其包括:座体;设置于所述座体上的便池,所述便池上设置有排污口;以及如本技术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中的自闭式连接管,所述自闭式连接管设置于所述座体内,所述自闭式连接管的外套管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排污口上,所述自闭式连接管的外套管的第二端连接外部的排污管道的进水端,所述排污口的高度高于所述排污管道的进水端的高度。本技术的防臭便器,在便池内不存水封的情况下即能实现防臭功能,从而解决了传统的便器无水封状态容易返臭,存水封防臭存在的水封容易结冰上冻的技术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实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自闭式连接管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自闭式连接管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自闭式连接管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自闭式连接管中的锥形支撑管在一个视角下的机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自闭式连接管中的锥形支撑管在另一个视角下的机构示意图;图1至图6中包括外套管11、内软管12、锥形支撑管13、插槽14、固定圈限位部111、连接管段112、可伸缩管段113、第一半管壁121、第二半管壁122、密封圈131。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自闭式连接管,其能够在没有流体流过的情况下实现自闭合,从而防止扩撒物反向通过。本技术的自闭式连接管特别适合作为便器的连接管。当然,本技术也可以被用作其他设备的连接管。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自闭式连接管10至少包括外套管11和内软管12,其中:外套管11的第一端为进料端,外套管11的第二端为出料端。内软管12设置于外套管11内,内软管12的第一端密封连接在外套管11的内壁上,内软管12的第二端朝向外套管11的第二端延伸,内软管12的第二端为自由端。本技术的自闭式连接管10在使用状态下,外套管11的进料端连接至外部的流体产生管道上(如便池的排污口),外套管11的第二端则连接至外部的流体排放管道上(如市政排污管线的进水口)。常态下,即没有流体经外套管11的第一端流入时,质地柔软的内软管12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平躺在外套管11内,内软管12的第二端处于自然闭合状态,此时,相当于自闭式连接管10整体闭合,外套管11的第二端外侧的扩撒物无法扩散至内软管12内,当然也无法通过自闭式连接管10。而当流体经外套管11的第一端流入至外套管11并流入至内软管12内时,内软管12的第二端被流体完全撑开,此时,流体能够顺利地流过内软管12并最终经外套管11的第二端流出。可选的,外套管11采用薄壁金属管、塑料管、橡胶管等已知的各种类型的具有较强的支撑性能且能够在外力压迫下自由弯曲的管道。为了适应湿冷环境,延长外套管11的使用寿命,优选的,外套管11采用耐腐蚀、抗拉伸、耐低温材料。为了进一步提升外套管11的拉伸性能,满足安装距离要求,外套管11上的部分管段为波纹状的可伸缩管段113。排污内软管12的可以采用各种类型的纤维材料、复合材料、纺织材料、橡胶材料等能够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自然下垂、闭合的柔性材料。同样的,为了适应湿冷环境,延长排污内软管12的使用寿命,优选的,排污内软管12采用耐腐蚀、耐低温材料。内软管12的质地柔软,当流体的流速变化较大时,内软管12容易在流体的搅动下扭曲、翻转,从而影响导流效果。鉴于此,为了防止内软管12扭曲、翻转,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4所示,内软管12由具有第一厚度的第一半管壁121及具有第二厚度的第二半管壁122合围形成,其中,第一厚度大于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闭式连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闭式连接管至少包括:/n外套管,所述外套管的第一端为进料端,所述外套管的第二端为出料端;/n内软管,所述内软管设置于所述外套管内,所述内软管的第一端密封连接在所述外套管的内壁上,所述内软管的第二端朝向所述外套管的第二端延伸,所述内软管的第二端为自由端;/n经所述外套管的第一端流入至所述外套管内的流体经所述内软管的第一端流入至所述内软管内,所述内软管的第二端被所述流体撑开以使得所述流体流过所述内软管并最终经所述外套管的第二端流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闭式连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闭式连接管至少包括:
外套管,所述外套管的第一端为进料端,所述外套管的第二端为出料端;
内软管,所述内软管设置于所述外套管内,所述内软管的第一端密封连接在所述外套管的内壁上,所述内软管的第二端朝向所述外套管的第二端延伸,所述内软管的第二端为自由端;
经所述外套管的第一端流入至所述外套管内的流体经所述内软管的第一端流入至所述内软管内,所述内软管的第二端被所述流体撑开以使得所述流体流过所述内软管并最终经所述外套管的第二端流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闭式连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软管由具有第一厚度的第一半管壁和具有第二厚度的第二半管壁合围形成,其中:所述第一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厚度;
流体经所述内软管的第一端进入至所述内软管后,所述第一半管壁与所述第二半管壁分开。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闭式连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软管由具有第一硬度的第一半管壁和具有第二硬度的第二半管壁合围形成,其中:所述第一硬度大于所述第二硬度;
流体经所述内软管的第一端进入至所述内软管后,所述第一半管壁与所述第二半管壁分开。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闭式连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软管的底部平铺并粘接于所述外套管的内壁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春虹李新辰林宸恺蒋雨辰沈峥赵勇詹小洪
申请(专利权)人:义源上海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