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游动底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704024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09: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游动底堵。游动底堵,包括:套筒,沿竖直方向延伸,套筒的上端设有油管连接结构,油管连接结构用于与油管的相应管柱段连接,套筒的下端设有套管连通口,套管连通口用于与下封隔器下方的套管腔体连通;活塞,沿竖直方向滑动密封装配在所述套筒内,用于调节下封隔器下方的套管腔体体积,活塞的往复滑动行程中具有处于套筒内的上极限位和下极限位;弹性件,设置在套筒内,在管柱段入井过程中弹性件对活塞施加朝向套管连通口的弹力以阻止活塞上移至上极限位。在管柱下放座封或上提解封时,平衡活塞上下压力,消除活塞效应,易于管柱的座封和解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游动底堵
本技术涉及一种游动底堵。
技术介绍
在油田开发中后期,特别是在注水开发油田的开采后期,随着地层含水量的变化,层段划分越来越细,层间矛盾越来越突出,高低含水层共存,为了认识油层,稳油控水,经常需要找堵水作业。目前找堵水作业中常用的管柱是泵封一体双封找堵水管柱,如图1所示,该管柱在抽油泵1下的油管6上依次连接有上封隔器2、筛管3、下封隔器4以及丝堵5,在单采最下层油层8时,由于油管6尾部连接有丝堵5,两个封隔器座封后位于下封隔器4以下的套管7与油管6之间会形成死腔,因此在下封隔器4解封过程中会形成活塞效应,导致解封负荷增大、解封困难,甚至造成无法解封而大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游动底堵,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下封隔器解封过程中会形成活塞效应,导致解封负荷增大、解封困难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游动底堵的技术方案是:游动底堵,包括:套筒,沿竖直方向延伸,套筒的上端设有油管连接结构,油管连接结构用于与油管的相应管柱段连接,套筒的下端设有套管连通口,套管连通口用于与下封隔器下方的套管腔体连通;活塞,沿竖直方向滑动密封装配在所述套筒内,用于调节下封隔器下方的套管腔体体积,活塞的往复滑动行程中具有处于套筒内的上极限位和下极限位;弹性件,设置在套筒内,在管柱段入井过程中弹性件对活塞施加朝向套管连通口的弹力以阻止活塞上移至上极限位。有益效果是:在管柱下放座封时,设置在套筒内的活塞在其下部液体的压力作用下向上滑动,增大了下封隔器下方的空间,从而降低了下封隔器下方空间内的液体压力,有益于封隔器的座封;在管柱上提解封时,设置在套筒内的活塞在其上部液体的压力作用下向下滑动,减小了下封隔器下方的空间,避免将下封隔器下方的空间抽成真空,从而降低解封封隔器时由于活塞效应需要克服的阻力,平衡活塞上下压力,消除活塞效应,易于管柱的座封和解封。进一步的,所述弹性件为压簧,压簧设置在所述活塞的上方,其中下极限位为活塞的初始位置,所述套筒内于活塞下方设有挡止结构,在活塞处于下极限位时活塞顶压在挡止结构上。有益效果是:不需要将压簧与活塞固定连接,使压簧装配较为方便。进一步的,所述挡止结构为可拆固定在套筒内的挡环。有益效果是:挡环与套筒可拆连接,便于活塞及压簧的装配。进一步的,所述挡环与套筒螺纹连接,以可拆固定在套筒内。有益效果是:挡环安装方便,且不易从套筒内脱落,连接可靠。进一步的,所述套筒的内壁面上于活塞上方设有内凸环,所述压簧夹装在内凸环与活塞之间。有益效果是:通过将压簧夹装在内凸环与活塞之间,保证压簧在压缩过程中的稳定性。进一步的,所述游动底堵还包括:呼吸管,设置在所述套筒的一端且与套筒连通,呼吸管的直径小于套筒的直径;所述呼吸管远离套筒的一端的开口处设有封堵结构,呼吸管上设有呼吸孔,呼吸孔用于连通呼吸管的外界与呼吸管内腔;或者,呼吸管远离连接基体的一端朝向连接基体弯折,呼吸管朝向连接基体的开口构成呼吸口,呼吸口用于连通呼吸管的外界与呼吸管内腔。有益效果是:由于呼吸管的直径小于套筒的直径,在套筒连接到油管的管柱段上后,呼吸管与油管会形成沉积环腔;在抽油泵工作时,产出液经筛管先进入油管与呼吸管围成的沉积环腔内,再通过抽油泵泵出;由于呼吸管在其管壁上设有呼吸孔或者呼吸管朝向连接基体的开口构成呼吸口,使产出液中的杂质不容易经呼吸孔或呼吸口进入到呼吸管内,而是会沉积在呼吸管与油管围成的沉积环腔底部,因此能够避免杂质沉积在游动底堵的活塞上卡死活塞,导致游动底堵失效。进一步的,所述油管连接结构为设置在套筒外周面上的外螺纹,所述呼吸管插装在套筒的腔体内。有益效果是:呼吸管插装在套筒的管腔内,能够增加呼吸管与套筒的接触面积,保证呼吸管与套筒连接的稳定性。进一步的,所述呼吸管靠近套筒的一端的外周面上设有外螺纹,套筒靠近呼吸管的一端的腔体内设有内螺纹,呼吸管螺纹连接在所述套筒上。有益效果是:呼吸管与套筒螺纹连接较为方便,而且将呼吸管与套筒分体设置,便于呼吸管和套筒的加工。进一步的,所述封堵结构为丝堵,所述丝堵螺纹连接在呼吸管的开口处。有益效果是:丝堵连接较为方便,便于实现呼吸管的封堵。进一步的,所述呼吸孔靠近所述封堵结构设置。有益效果是:在呼吸管的长度相同的情况下,保证呼吸孔有足够的高度。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泵封一体双封找堵水管柱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游动底堵应用在泵封一体找堵水管柱上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游动底堵的结构示意图;图1中:1-抽油泵;2-上封隔器;3-筛管;4-下封隔器;5-丝堵;6-油管;7-套管;8-油层;图2和图3中:21-抽油泵;22-上封隔器;23-筛管;24-下封隔器;25-套筒;26-油管;27-套管;28-油层;29-压簧;30-活塞;31-呼吸管内腔;32-呼吸管;33-丝堵;34-呼吸孔;35-套筒内腔;36-外螺纹段;37-内凸环;38-O形密封圈;39-挡环;40-套管连通口。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即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此外,术语“上”、“下”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和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的特征和性能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本技术游动底堵的具体实施例1:本实施例中的游动底堵应用在泵封一体找堵水管柱的结构如图2所示,泵封一体找堵水管柱包括油管26,油管26包括大量串接的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游动底堵,其特征在于,包括:/n套筒,沿竖直方向延伸,套筒的上端设有油管连接结构,油管连接结构用于与油管的相应管柱段连接,套筒的下端设有套管连通口,套管连通口用于与下封隔器下方的套管腔体连通;/n活塞,沿竖直方向滑动密封装配在所述套筒内,用于调节下封隔器下方的套管腔体体积,活塞的往复滑动行程中具有处于套筒内的上极限位和下极限位;/n弹性件,设置在套筒内,在管柱段入井过程中弹性件对活塞施加朝向套管连通口的弹力以阻止活塞上移至上极限位。/n

【技术特征摘要】
1.游动底堵,其特征在于,包括:
套筒,沿竖直方向延伸,套筒的上端设有油管连接结构,油管连接结构用于与油管的相应管柱段连接,套筒的下端设有套管连通口,套管连通口用于与下封隔器下方的套管腔体连通;
活塞,沿竖直方向滑动密封装配在所述套筒内,用于调节下封隔器下方的套管腔体体积,活塞的往复滑动行程中具有处于套筒内的上极限位和下极限位;
弹性件,设置在套筒内,在管柱段入井过程中弹性件对活塞施加朝向套管连通口的弹力以阻止活塞上移至上极限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游动底堵,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压簧,压簧设置在所述活塞的上方,其中下极限位为活塞的初始位置,所述套筒内于活塞下方设有挡止结构,在活塞处于下极限位时活塞顶压在挡止结构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游动底堵,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止结构为可拆固定在套筒内的挡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游动底堵,其特征在于,所述挡环与套筒螺纹连接,以可拆固定在套筒内。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游动底堵,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的内壁面上于活塞上方设有内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世群黄逊王登辉高涛郭亮孙爱军吴娜娜张峰代吉建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油田分公司采油一厂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