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减震加层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703537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09: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的减震加层结构,包括老结构、转换层、新增上部结构,所述转换层包括新结构基础、转换柱、减震支撑、转换梁,新结构基础设置在老结构的两侧,所述新结构基础和老结构的地基在同一水平线上,转换柱设有若干个,分别对称均布在老结构两侧的新结构基础上,所述转换柱的底端固定在新结构基础上,所述转换柱的顶端连接到转换梁的底面上,转换柱和老结构平行,所述减震支撑的数量和转换柱相等,减震支撑的顶端连接到转换梁侧壁,所述减震支撑的底端固定到新结构基础上,所述减震支撑斜向布置。本申请不对原结构进行加固,施工周期较短,上部结构可以采用钢结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大幅度缩短施工周期,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的减震加层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结构加层,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的减震加层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发展,人们对建筑面积的需求不断增加,很多情况下需要对结构进行加层改造,加层改造一般涉及对老结构的加固,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结构都能通过加固的方式就能解决承载力的问题。例如早期设计的砌体结构、砖木结构以及原结构材料强度较低的结构,这些结构往往不能承受上部加层的荷载。另外,如果直接在原结构上进行加层则需要对基础进行加固,施工难度很大,施工质量很难保证,危险性很大。目前,当遇到加层改造时一般需要将原结构进行全面的加固,包括基础和上部结构,因此建筑只能暂停使用,周期一般需要3~5年的时间,成本相对较高。考虑到基础承载力的问题一般加层的高度有限,只能增加几个楼层,效益很低。本技术通过在老结构的上空设置一个新的转换层,在转换层上继续新建加层结构,这样可以避免对老结构产生影响,同时由于新建转换层的高度可能较大,抗侧能力不足,在转换层的侧向设置一定数量的减震支撑,解决转换层柱子的不稳定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技术不足,提出一种新型的减震加层结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新型的减震加层结构,包括老结构、转换层、新增上部结构,所述转换层包括新结构基础、转换柱、用于抗侧力的减震支撑、转换梁,所述新结构基础设置在老结构的两侧,所述新结构基础和老结构的地基在同一水平线上,转换柱设有若干个,分别对称均布在老结构两侧的新结构基础上,所述转换柱的底端固定在新结构基础上,所述转换柱的顶端连接到转换梁的底面上,所述转换柱和老结构平行,所有转换柱的顶端均布在老结构的两侧,且共同支撑着转换梁,所述减震支撑的数量和转换柱相等,所述减震支撑的顶端连接到转换梁的侧壁,所述减震支撑的底端固定到新结构基础上,所述减震支撑包括减震支撑上节点、减震支撑下节点,所述减震支撑斜向布置,所述减震支撑和新结构基础之间有夹角,新增上部结构设置在转换梁上部,所述新增上部结构采用装配式钢结构体系、装配式混凝土框架体系或装配式框架剪力墙体系。优选地,所述装配式混凝土框架体系,包括新结构边柱、新结构内柱、新结构梁,所述新结构边柱均布在转换梁的四周,其横截面构成一长方形,所述新结构边柱的底端嵌固在转换梁的顶面,所述新结构边柱的顶端连接新结构梁,所述新结构内柱均布在转换梁上,所述新结构内柱设置在新结构边柱内部,所述新结构内柱底端嵌固在转换梁的顶面,所述新结构内柱顶端连接新结构梁,所述新结构梁包括水平方向、与纸面垂直的方向,两种方向的新结构梁共同构成若干个横截面为小方格的形状。优选地,所述装配式框架剪力墙体系,包括新结构边柱、新结构内柱、新结构梁、新结构剪力墙,所述新结构边柱均布在转换梁的四周,其横截面构成一长方形,所述新结构边柱的底端嵌固在转换梁的顶面,所述新结构边柱的顶端连接新结构梁,所述新结构内柱均布在转换梁上,所述新结构内柱设置在新结构边柱内部,所述新结构内柱底端嵌固在转换梁的顶面,所述新结构内柱顶端连接新结构梁,所述新结构梁包括水平方向、与纸面垂直的方向,所述新结构剪力墙和水平方向的新结构梁平行,两种方向的新结构梁和新结构剪力墙共同构成若干个横截面为小方格的形状。优选地,所述新增上部结构位于老结构的上方,且两者之间不直接相连。优选地,所述转换柱采用竖向承载力较高的柱,钢结构柱、高强混凝土柱或型钢混凝土柱。优选地,所述竖向承载力较高的柱为钢结构柱、高强混凝土柱或型钢混凝土柱。优选地,所述转换梁采用框架梁加楼板的形式或厚板转换的方式。优选地,所述减震支撑采用屈曲约束支撑或阻尼支撑。优选地,所述减震支撑用于抵抗侧力。优选地,所述减震支撑斜向布置,所述减震支撑和新结构基础之间有夹角。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不需要对原结构进行加固,原结构的受力构件及基础基本不受影响,可以节约加固成本。2、本申请提出的加层方式不会影响原结构的使用,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原结构可以正常使用。3、本申请提出的加层方式考虑到了新结构的抗震安全问题,设置了消能减震装置,可以解决新建结构底部刚度差的问题。4、由于本申请不对原结构进行加固,整个施工周期较短,上部结构可以采用钢结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可以大幅度缩短施工周期,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整体外观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1-1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图1的2-2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另一种实施例的图1的2-2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各符号代表:1原结构;2减震支撑;3新结构基础;4转换梁;5转换柱;6新结构边柱;7新结构内柱;8新结构梁;9新结构剪力墙。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如图1、2所示,图中包括老结构1、转换层、新增上部结构,转换层包括新结构基础3、转换柱5、减震支撑2、转换梁4,转换梁4采用框架梁加楼板的形式或厚板转换的方式。新结构基础3设置在老结构1的两侧,新结构基础3和老结构1的地基在同一水平线上,转换柱5设有若干个,分别对称均布在老结构1两侧的新结构基础3上,转换柱5的底端固定在新结构基础3上,转换柱5的顶端连接到转换梁4的底面上,转换柱5和老结构1平行,所有转换柱5的顶端均布在老结构1的两侧,且共同支撑着转换梁4,转换柱5采用竖向承载力较高的柱,钢结构柱、高强混凝土柱或型钢混凝土柱,竖向承载力较高的柱为钢结构柱、高强混凝土柱或型钢混凝土柱。减震支撑2的数量和转换柱5相等,减震支撑2的顶端连接到转换梁4的侧壁,减震支撑2的底端固定到新结构基础3上,减震支撑2包括减震支撑上节点21、减震支撑下节点22,减震支撑2采用屈曲约束支撑或阻尼支撑。减震支撑2用于抵抗侧力。减震支撑2斜向布置,减震支撑和新结构基础之间有夹角。新增上部结构设置在转换梁4上部,新增上部结构采用装配式钢结构体系、装配式混凝土框架体系或装配式框架剪力墙体系。新增上部结构位于老结构1的上方,且两者之间不直接相连。实施例一(新增上部结构采用装配式混凝土框架体系):如图3所示,图1的2-2方向(往上投影)示意图,图中包括新结构边柱6、新结构内柱7、新结构梁8,新结构边柱6均布在转换梁4的四周,其横截面构成一长方形,新结构边柱6的底端嵌固在转换梁4的顶面,新结构边柱6的顶端连接新结构梁8,新结构内柱7均布在转换梁4上,新结构内柱7设置在新结构边柱6内部,新结构内柱7底端嵌固在转换梁4的顶面,新结构内柱7顶端连接新结构梁8,新结构梁8包括水平方向、与纸面垂直的方向,两种方向的新结构梁8共同构成若干个横截面为小方格的形状。实施例二(新增上部结构采用装配式框架剪力墙体系):如图4所示,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的减震加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老结构、转换层、新增上部结构,所述转换层包括新结构基础、转换柱、减震支撑、转换梁,所述新结构基础设置在老结构的两侧,所述新结构基础和老结构的地基在同一水平线上,转换柱设有若干个,分别对称均布在老结构两侧的新结构基础上,所述转换柱的底端固定在新结构基础上,所述转换柱的顶端连接到转换梁的底面上,所述转换柱和老结构平行,所述减震支撑的数量和转换柱相等,所述减震支撑的顶端连接到转换梁的侧壁,所述减震支撑的底端固定到新结构基础上,所述减震支撑包括减震支撑上节点、减震支撑下节点,所述减震支撑斜向布置,新增上部结构设置在转换梁上部,所述新增上部结构采用装配式钢结构体系、装配式混凝土框架体系或装配式框架剪力墙体系。/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的减震加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老结构、转换层、新增上部结构,所述转换层包括新结构基础、转换柱、减震支撑、转换梁,所述新结构基础设置在老结构的两侧,所述新结构基础和老结构的地基在同一水平线上,转换柱设有若干个,分别对称均布在老结构两侧的新结构基础上,所述转换柱的底端固定在新结构基础上,所述转换柱的顶端连接到转换梁的底面上,所述转换柱和老结构平行,所述减震支撑的数量和转换柱相等,所述减震支撑的顶端连接到转换梁的侧壁,所述减震支撑的底端固定到新结构基础上,所述减震支撑包括减震支撑上节点、减震支撑下节点,所述减震支撑斜向布置,新增上部结构设置在转换梁上部,所述新增上部结构采用装配式钢结构体系、装配式混凝土框架体系或装配式框架剪力墙体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减震加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式混凝土框架体系,包括新结构边柱、新结构内柱、新结构梁,所述新结构边柱均布在转换梁的四周,其横截面构成一长方形,所述新结构边柱的底端嵌固在转换梁的顶面,所述新结构边柱的顶端连接新结构梁,所述新结构内柱均布在转换梁上,所述新结构内柱设置在新结构边柱内部,所述新结构内柱底端嵌固在转换梁的顶面,所述新结构内柱顶端连接新结构梁,所述新结构梁包括水平方向、与纸面垂直的方向,两种方向的新结构梁共同构成若干个横截面为小方格的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俞涵冯晔晨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东衡工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