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四套管屈曲约束支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702963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09:05
一种新型四套管屈曲约束支撑,包括内约束钢管,内约束钢管外侧套有耗能芯材管,耗能芯材管外侧套有外约束钢管,耗能芯材管和内约束管连接第一传力板,第一传力板与第一连接件相固定连接,耗能芯材管与外约束管的内侧固定连接,外约束管的外侧与外套传力钢管固定连接;第一传力板的外侧紧贴第一滑动板的内侧,第一传力板和第一滑动板边缘处紧贴外约束钢管,外约束管、耗能芯材管和内约束钢管与第二滑动板的内侧相紧贴,第二滑动板与第一滑动板之间设置有预应力材料,预应力材料分别穿过第一滑动板和第二滑动板与第一组锚具和第二组锚具锚固,第二传力板的内侧与外套传力钢管固定连接,外侧与第二组连接件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靠合理,实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四套管屈曲约束支撑
本技术涉及土木工程
,特别涉及一种新型四套管屈曲约束支撑。
技术介绍
近些年来,世界范围内连续发生了多次强烈地震,均导致大量的建筑结构严重破坏。为了减小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反应,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世界各地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结构振动控制方法。按性质可以分为主动控制、被动控制、智能控制、半自动控制,其中被动控制方法是通过用结构的耗能构件消耗地震能量从而削弱地震反应的方法,设置屈曲约束支撑就是被动控制方法的一种。现有的传统屈曲约束支撑虽能消耗地震能量,但在较大的荷载作用下将产生较大的残余变形,震后必须进行修复或更换。此时,甚至结构也产生了较大的残余变形,其修复费用更高或者修复后仍不能使用。针对其不足,本技术提出一种新型四套管屈曲约束支撑,不仅能够同传统屈曲约束支撑一样体提供抗侧刚度,消耗地震能量,而且能够使屈曲约束支撑本身在震后减小或消除残余变形,从而使结构在震后能够减小甚至消除残余变形,以实现结构的可恢复性。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传统屈曲约束支撑震后存在残余变形和屈服破坏位置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四套管屈曲约束支撑,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约束钢管(3),内约束钢管(3)外侧套有耗能芯材管(2),耗能芯材管(2)外侧套有外约束管(1),所述的耗能芯材管(2)和内约束钢管(3)的同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一传力板(7)的同一侧,第一传力板(7)的另一侧与第一连接件(13)固定连接,所述耗能芯材管(2)的另一端与外约束管(1)的内侧固定连接,同时外约束管(1)的外侧与外套传力钢管(4)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一传力板(7)的外侧紧贴第一滑动板(9)的内侧,所述的第一滑动板(9)的内侧紧贴第一传力板(7)和在同一端的边缘处的外约束管(1),所述的外约束管(1)、耗能芯材管(2)和内约束钢管(3)的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四套管屈曲约束支撑,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约束钢管(3),内约束钢管(3)外侧套有耗能芯材管(2),耗能芯材管(2)外侧套有外约束管(1),所述的耗能芯材管(2)和内约束钢管(3)的同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一传力板(7)的同一侧,第一传力板(7)的另一侧与第一连接件(13)固定连接,所述耗能芯材管(2)的另一端与外约束管(1)的内侧固定连接,同时外约束管(1)的外侧与外套传力钢管(4)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一传力板(7)的外侧紧贴第一滑动板(9)的内侧,所述的第一滑动板(9)的内侧紧贴第一传力板(7)和在同一端的边缘处的外约束管(1),所述的外约束管(1)、耗能芯材管(2)和内约束钢管(3)的另一端与第二滑动板(10)的内侧相紧贴,所述的第二滑动板(10)与第一滑动板(9)之间设置有预应力材料(6),预应力材料(6)穿过第一滑动板(9)通过第一组锚具(11)锚固,预应力材料(6)穿过第二滑动板(10)通过第二组锚具(12)锚固,所述的外套传力钢管(4)与第二传力板(8)的内侧固定连接,外侧与第二组连接件(14)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四套管屈曲约束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耗能芯材管(2)为低屈服点钢材,且设有中部屈服耗能段,过渡段和两端非屈服传力段;
所述耗能芯材管(2)的中部屈服耗能段进行了开孔削弱处理,开孔削弱分为单排长孔、双排短孔和多排小孔多种形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四套管屈曲约束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耗能芯材管(2)的中部屈服耗能段开孔的两端为圆形或椭圆形以形成过渡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四套管屈曲约束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约束管(1)、内约束钢管(3)、外套传力钢管(4)、第一传力板(7)、第二传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庆轩王峰王朋延潇戎翀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