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皖江工学院专利>正文

方钢管异形抗拔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702441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08: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方钢管异形抗拔桩,包括桩体和铲片,铲片设置多个且所有铲片分布在桩体的外侧四周,桩体为方钢管,所述铲片的下端与桩体转动连接,铲片与桩体之间设置弹性元件,弹性元件对铲片施加使其上端朝向远离桩体的位置处移动的作用力。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方钢管异形抗拔桩,通过设置铲片结构,可以提高桩的抗拔承载力,而且施工方便、安全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方钢管异形抗拔桩
本技术属于建筑施工
,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方钢管异形抗拔桩。
技术介绍
目前,桩基础作为深基础的一种,使用范围广泛。常用桩按照材质划分可以划分为钢筋混凝土桩、钢管桩等;按荷载的受力状态划分为抗压桩和抗拔桩两大类。在用地紧张的情况下通常会利用箱型基础的内部空间作为地下车库,但地下水位较浅时,箱型基础所受的上浮力会对其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此时可以在箱型基础底部设置一系列的抗拔桩来增强抗浮稳定性,而现有单纯的钢管桩抗拔能力稍显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方钢管异形抗拔桩,目的是提高抗拔能力。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方钢管异形抗拔桩,包括桩体和铲片,铲片设置多个且所有铲片分布在桩体的外侧四周,所述桩体为方钢管,所述铲片的下端与桩体转动连接,铲片与桩体之间设置弹性元件,弹性元件对铲片施加使其上端朝向远离桩体的位置处移动的作用力。所述铲片通过蝶形铰链与所述桩体连接。所述铲片与所述桩体之间设置多个弹性元件,弹性元件为圆柱螺旋弹簧且为压缩弹簧。所述弹性元件的线径为3~4mm,外径为10mm。所述铲片的宽度为80~100mm,铲片的厚度为4~6mm。所述桩体上布置多个安装区,所有安装区为沿桩体长度方向依次布置,在各个安装区设置多个所述铲片,位于各个安装区的所有铲片分布在桩体的外侧四周。所述桩体上相邻的两个安装区之间的距离为0.6~1m。本技术的方钢管异形抗拔桩,通过设置铲片结构,可以增加桩侧摩阻力,从而可以提高桩的抗拔承载力,而且施工方便、安全可靠。附图说明本说明书包括以下附图,所示内容分别是:图1是本技术方钢管异形抗拔桩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方钢管异形抗拔桩的横剖面图;图3是桩帽结构示意图;图4是铲片与桩体连接结构示意图;图5是铲片展开后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桩尖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为:1、桩体;2、铲片;3、桩帽;4、桩尖;5、蝶形铰链;6、弹性元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技术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如图1至图6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方钢管异形抗拔桩,包括桩体1、桩帽3、桩尖4和铲片2,铲片2设置多个且所有铲片2分布在桩体1的外侧四周,桩体1为方钢管,铲片2的下端与桩体1转动连接,铲片2与桩体1之间设置弹性元件6,弹性元件6对铲片2施加使其上端朝向远离桩体1的位置处移动的作用力。具体地说,如图1所示,桩体1采用方钢管制成,且桩体1内部中空,桩体1的横截面(该横截面是指与桩体1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的截面)为方形,桩体1的长度为120mm~180mm,桩体1的四个侧壁的壁厚为6~10mm。如图1和图3所示,桩帽3为方形钢板,桩帽3固定设置在桩体1的上端,桩帽3的厚度为8~10mm,桩帽3的边长比桩体1的边长大40mm,桩帽3的各个侧边分别与桩体1的一个侧边相平行,桩帽3的中心与桩体1的中心处于与桩体1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如图1和图6所示,桩尖4为四棱锥形结构,桩尖4的上端与桩体1的下端固定连接,桩尖4的下端为尖端,桩尖4的下端封闭,桩尖4的尖端与桩体1的中心处于与桩体1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桩尖4是由4片等腰三角形的钢板与1片连接板组成,每片等腰三角形钢板的厚度为6~10mm,桩尖4的长度为桩体1的边长的2倍。连接板与桩体1的下端固定连接,连接板并与每片等腰三角形钢板的腰边固定连接,连接板为矩形平板连接板的厚度为8~10mm,连接板的各个侧边分别与桩体1的一个侧边相平行,连接板的侧边与桩体1的侧边之间的距离为20mm。如图1、图4和图5所示,铲片2为矩形平板,铲片2通过蝶形铰链5与桩体1连接,蝶形铰链5为方板型不锈钢铰链,碟形铰链的长度与铲片2的宽度大小相同。铲片2与桩体1之间设置多个弹性元件6,弹性元件6为圆柱螺旋弹簧且为压缩弹簧,弹性元件6夹在产品与桩体1之间,弹性元件6的一端与铲片2连接,弹性元件6的另一端与桩体1连接。弹性元件6位于碟形铰链的上方,弹性元件6伸长后,推动铲片2朝向桩体1外侧转动,铲片2的上端与桩体1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直至铲片2展开到最大角度。如图1、图4和图5所示,各个铲片2与桩体1之间均设置三个弹性元件6,铲片2与桩体1之间设置的所有弹性元件6为沿铲片2的宽度方向依次布置,铲片2的宽度方向与桩体1的宽度方向相平行。弹性元件6的线径为3~4mm,外径为10mm。铲片2的宽度为80~100mm,铲片2的厚度为4~6mm,铲片2为矩形钢板制成,铲片2的宽度比桩体1的边长小40mm。如图1、图4和图5所示,桩体1上布置多个安装区,所有安装区为沿桩体1长度方向依次布置,在各个安装区设置多个铲片2,位于各个安装区的所有铲片2分布在桩体1的外侧四周。桩体1上相邻的两个安装区之间的距离为0.6~1m。如图1、图4和图5所示,在桩体1上的各个安装区分别设置四个铲片2,各个安装区的四个铲片2均通过一个碟形铰链与桩体1的四个侧壁转动连接。以上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技术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是采用了本技术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技术的上述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方钢管异形抗拔桩,包括桩体和铲片,铲片设置多个且所有铲片分布在桩体的外侧四周,其特征在于:所述桩体为方钢管,所述铲片的下端与桩体转动连接,铲片与桩体之间设置弹性元件,弹性元件对铲片施加使其上端朝向远离桩体的位置处移动的作用力。/n

【技术特征摘要】
1.方钢管异形抗拔桩,包括桩体和铲片,铲片设置多个且所有铲片分布在桩体的外侧四周,其特征在于:所述桩体为方钢管,所述铲片的下端与桩体转动连接,铲片与桩体之间设置弹性元件,弹性元件对铲片施加使其上端朝向远离桩体的位置处移动的作用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钢管异形抗拔桩,其特征在于:所述铲片通过蝶形铰链与所述桩体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钢管异形抗拔桩,其特征在于:所述铲片与所述桩体之间设置多个弹性元件,弹性元件为圆柱螺旋弹簧且为压缩弹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钢管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亚辉鹿青
申请(专利权)人:皖江工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