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过滤器滤材、过滤包以及空气过滤器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693805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05:03
提供一种空气过滤器滤材、过滤包以及空气过滤器单元,能够抑制捕集效率的降低。包括氟树脂,聚α烯烃颗粒的初始透过率与所述聚α烯烃颗粒的最终透过率的PAO透过率比即最终透过率/初始透过率小于3.0,其中,所述聚α烯烃颗粒的初始透过率是指使包括个数中位直径为0.25μm的聚α烯烃颗粒的空气以5.3cm/秒的流速通风时的所述聚α烯烃颗粒的初始透过率,所述聚α烯烃颗粒的最终透过率是指通过使包括个数中位直径为0.25μm的聚α烯烃颗粒的空气以5.3cm/秒的流速连续通风而使得压力损失上升了250Pa时的所述聚α烯烃颗粒的最终透过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空气过滤器滤材、过滤包以及空气过滤器单元
本公开涉及一种空气过滤器滤材、过滤包以及空气过滤器单元。
技术介绍
目前,为了获得足够洁净的空间,作为集尘过滤器,采用例如由聚四氟乙烯(以下称为PTFE)构成的多孔膜(以下称为PTFE多孔膜)。与玻璃纤维制滤材相比,PTFE多孔膜在相同的压力损失下进行比较时的灰尘的捕集效率较高,因此,特别优选使用HEPA过滤器(高效微粒空气过滤器)以及ULPA过滤器(超低渗透空气过滤器)。作为上述过滤器,例如,如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64713号公报)所记载的空气过滤器滤材那样,提出了一种将两片PTFE多孔膜彼此重叠而构成的过滤器。根据该专利文献1,在空气过滤器滤材的各PTFE多孔膜中,通过将配置于上游侧的PTFE多孔膜的平均纤维直径设为0.24~0.45μm,并且将配置于下游侧的PTFE多孔膜的平均纤维直径设为0.24~0.45μm,能够抑制由于油雾(油颗粒)引起的堵塞。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不过,本申请的专利技术人们新发现一种现象,即,在捕集对象是液体颗粒的情况下,空气过滤器滤材的捕集效率逐渐降低。本公开的内容是鉴于上述现象而形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过滤器滤材、过滤包以及空气过滤器单元,能够抑制捕集效率的降低。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本公开的专利技术人们新发现一种现象,即在捕集对象是液体颗粒的情况下,空气过滤器滤材的捕集效率逐渐降低,为了抑制捕集效率的降低,完成了本公开的内容。第一观点的空气过滤器滤材包括氟树脂,PAO透过率比(最终透过率/初始透过率)小于3.0。聚α烯烃颗粒的初始透过率是指使包括个数中位直径为0.25μm的聚α烯烃颗粒的空气以5.3cm/秒的流速通风于初始状态的空气过滤器滤材时的所述聚α烯烃颗粒的透过率。聚α烯烃颗粒的最终透过率是指通过使包括个数中位直径为0.25μm的聚α烯烃颗粒的空气以5.3cm/秒的流速连续通风而使得压力损失上升了250Pa时的所述聚α烯烃颗粒的透过率。对于该空气过滤器滤材而言,即使在将聚α烯烃颗粒作为对象使用而使得压力损失上升了250Pa后,也能够抑制捕集对象的降低。在第一观点所述的空气过滤器滤材的基础上,第二观点的空气过滤器滤材以PAO透过率比(最终透过率/初始透过率)小于3.0的状态使用。对于该空气过滤器滤材而言,即使在压力损失上升了250Pa的时刻寿命将近的空气过滤器中,也能够在寿命将近前的期间,以将透过率抑制得较小的状态使用。在第一观点或第二观点中任一观点所述的空气过滤器滤材的基础上,第三观点的空气过滤器滤材的PAO透过率比为1.0以上。此外,氯化钠透过率比(最终透过率/初始透过率)小于1.0。此处,氯化钠颗粒的初始透过率是指使包括0.1μm的氯化钠颗粒的空气以5.3cm/秒的流速通风于初始状态的空气过滤器滤材时的所述氯化钠颗粒的透过率。此外,氯化钠颗粒的最终透过率是指通过使包括0.1μm的氯化钠颗粒的空气以5.3cm/秒的流速连续通风于空气过滤器滤材而使得空气过滤器滤材的压力损失上升了250Pa时的所述氯化钠颗粒的透过率。对于该空气过滤器滤材而言,尽管在捕集对象是固体颗粒的情况下捕集效率随着使用而增大(透过率随着使用而减小),但在捕集对象是液体颗粒的情况下,捕集效率往往随着使用而降低(透过率随着使用而增大),能够将伴随着使用而引起的液体颗粒的透过率的增大抑制得较小。在第一观点至第三观点中任一观点所述的空气过滤器滤材的基础上,在第四观点的空气过滤器滤材中,利用颗粒直径为0.3μm的氯化钠颗粒而掌握的压力损失和捕集效率,通过下式确定PF值:PF值={-log((100-捕集效率(%))/100)}/(压力损失(Pa)/1000),所述PF值的初始值为25.0以上。在第一观点至第四观点中任一观点所述的空气过滤器滤材的基础上,在第五观点的空气过滤器滤材中,通过使包括个数中位直径为0.25μm的聚α烯烃颗粒的空气以5.3cm/秒的流速连续通风而使得压力损失上升了250Pa时的所述聚α烯烃颗粒的灰尘储存量为20.0g/m2以上。该空气过滤器滤材能够确保充足的灰尘储存量,并且能够抑制捕集效率的降低。在第一观点至第五观点中任一观点所述的空气过滤器滤材的基础上,第六观点的空气过滤器滤材包括第一氟树脂多孔膜以及相对于第一氟树脂多孔膜配置于气流的下游侧的第二氟树脂多孔膜。在第六观点所述的空气过滤器滤材的基础上,在第七观点的空气过滤器滤材中,第一氟树脂多孔膜的填充率小于8.0%,厚度为30μm以上。该空气过滤器滤材能够抑制配置于更靠下游侧的第二氟树脂多孔膜的堵塞。在第六观点或第七观点所述的空气过滤器滤材的基础上,在第八观点的空气过滤器滤材中,第一氟树脂多孔膜的平均纤维直径为50nm以上,厚度为30μm以上。该空气过滤器滤材能够更充分地抑制捕集效率的降低。在第一观点至第八观点中任一观点所述的空气过滤器滤材的基础上,第九观点的空气过滤器滤材包括氟树脂多孔膜,所述氟树脂多孔膜主要由能够纤维化的聚四氟乙烯、未纤维化的非热熔加工性成分、熔点小于320℃的未纤维化且能够热熔加工的成分构成。在现有的主要仅由能够纤维化的PTFE(高分子量PTFE)构成的PTFE多孔膜中较多地包括纤维直径较细的微细原纤维,每根纤维的表面积较大,并且每根纤维的捕集效率较高,但与之相对的是,上述PTFE多孔膜的膜厚较薄且纤维彼此的重合较多,因此,无法储存较多的微粒,从而每根纤维的捕集效率较高这一点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与之相对地,由于该空气过滤器滤材构成为主要包括能够纤维化的聚四氟乙烯、未纤维化的非热熔加工性成分、熔点小于320℃的未纤维化且能够热熔加工的成分这三种成分,因此,与现有的PTFE多孔膜相比,由于较粗的纤维而使空隙变多并增大了膜厚,能够提高灰尘储存量。另外,上述各空气过滤器滤材也可还包括一片或多片用于提高强度的通气性支承件。第十观点的空气过滤器包包括第一观点至第九观点中任一观点所述的空气过滤器滤材,所述过滤包是通过空气过滤器滤材被加工为外折和内折交替反复的锯齿形状而构成的。此外,“过滤包”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不是平坦的片状,而是通过交替进行外折和内折而折叠出的锯齿形状,调整形状而能够收容于任意的框体。第十一观点的空气过滤器单元包括第一观点至第九观点中任一观点所述的空气过滤器滤材或第十观点所述的过滤包、以及对空气过滤器滤材或过滤包进行保持的框体。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公开的空气过滤器滤材、过滤包或空气过滤器单元,能够抑制捕集效率的降低。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空气过滤器滤材1的层结构的概略剖视图。图2是表示空气过滤器滤材2的层结构的概略剖视图。图3是表示空气过滤器滤材3的层结构的概略剖视图。图4是过滤包的外观立体图。图5是空气过滤器单元的外观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以实施方式为例进行列举,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空气过滤器滤材,其特征在于,/n包括氟树脂,/n聚α烯烃颗粒的初始透过率与所述聚α烯烃颗粒的最终透过率的PAO透过率比即最终透过率/初始透过率小于3.0,其中,/n所述聚α烯烃颗粒的初始透过率是指使包括个数中位直径为0.25μm的聚α烯烃颗粒的空气以5.3cm/秒的流速通风时的所述聚α烯烃颗粒的初始透过率,/n所述聚α烯烃颗粒的最终透过率是指通过使包括个数中位直径为0.25μm的聚α烯烃颗粒的空气以5.3cm/秒的流速连续通风而使得压力损失上升了250Pa时的所述聚α烯烃颗粒的最终透过率。/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720 JP 2018-1371591.一种空气过滤器滤材,其特征在于,
包括氟树脂,
聚α烯烃颗粒的初始透过率与所述聚α烯烃颗粒的最终透过率的PAO透过率比即最终透过率/初始透过率小于3.0,其中,
所述聚α烯烃颗粒的初始透过率是指使包括个数中位直径为0.25μm的聚α烯烃颗粒的空气以5.3cm/秒的流速通风时的所述聚α烯烃颗粒的初始透过率,
所述聚α烯烃颗粒的最终透过率是指通过使包括个数中位直径为0.25μm的聚α烯烃颗粒的空气以5.3cm/秒的流速连续通风而使得压力损失上升了250Pa时的所述聚α烯烃颗粒的最终透过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过滤器滤材,其特征在于,
以所述PAO透过率比即最终透过率/初始透过率小于3.0的状态使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过滤器滤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PAO透过率比为1.0以上,
氯化钠颗粒的初始透过率与所述氯化钠颗粒的最终透过率的氯化钠透过率比即最终透过率/初始透过率小于1.0,其中,
所述氯化钠颗粒的初始透过率是指使包括0.1μm的氯化钠颗粒的空气以5.3cm/秒的流速通风时的所述氯化钠颗粒的初始透过率,
所述氯化钠颗粒的最终透过率是指通过使包括0.1μm的氯化钠颗粒的空气以5.3cm/秒的流速连续通风而使得压力损失上升了250Pa时的所述氯化钠颗粒的最终透过率。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过滤器滤材,其特征在于,
使用利用颗粒直径为0.3μm的氯化钠颗粒而掌握的压力损失和捕集效率,通过下式确定PF值:
PF值={-log((100-捕集效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乾邦彦原聪渋谷吉之清谷秀之茶圆伸一山本诚吾
申请(专利权)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