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模块化FTU的线束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69052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04:3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于模块化FTU的线束连接器,包括:第一线束,包括一端裸露的第一线芯和第二线芯;第二线束,包括一端裸露的第三线芯和第四线芯;线束连接器,包括对接组件以及套于所述对接组件两端的第一连接尾座和第二连接尾座;所述对接组件包括中心固定架以及设置于所述中心固定架横向两侧的第一导电柱和第二导电柱;所述第一线束和第二线束能够分别从所述第一连接尾座和第二连接尾座的尾部穿入,并通过第一导电柱接通第一线芯与第三线芯,通过第二导电柱接通第二线芯与第四线芯。本发明专利技术将FTU内部的模块和器件进行整合、集成,形成若干个模块化的集成模块,然后通过各个集成模块自带的线束端头以及连接器进行快速组装插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模块化FTU的线束连接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配电自动化
,特别是一种应用于模块化FTU的线束连接器。
技术介绍
FTU,馈线自动化测控终端,主要应用于配网自动化系统中,具有遥控、遥测、遥信、故障检测功能,FTU与配电自动化主站通信,提供配电系统运行情况和各种参数及监测控制所需信息(包括开关状态、电能参数、相间故障、接地故障以及故障时的参数),并执行配电主站下发的命令,对配电设备进行调节和控制,实现故障定位、故障隔离和非故障区域快速恢复供电等功能,进而实现电网实时监控和配电自动化。目前常见的FTU体积大,内部接线复杂,安装、排故难度大。现有的FTU将各功能模块直接安装在机柜内部,通过导线实现互连,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内部布局凌乱,接线关系错综复杂,无法进行线束预制化生产,需要现场做线,效率低,接线容易出错,且出错后不易排查;2、设备进入运维阶段,一旦出现故障,排故难度大,更换功能模块需要对导线进行拆卸,操作要求较高,且出错率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专利技术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专利技术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专利技术。因此,本专利技术其中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应用于模块化FTU的线束连接器,其包括:第一线束,包括一端裸露的第一线芯和第二线芯;第二线束,包括一端裸露的第三线芯和第四线芯;线束连接器,包括对接组件以及套于所述对接组件两端的第一连接尾座和第二连接尾座;所述对接组件包括中心固定架以及设置于所述中心固定架横向两侧的第一导电柱和第二导电柱;所述第一线束和第二线束能够分别从所述第一连接尾座和第二连接尾座的尾部穿入,并通过第一导电柱接通第一线芯与第三线芯,通过第二导电柱接通第二线芯与第四线芯。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应用于模块化FTU的线束连接器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线束连接器还包括能够将所述第一连接尾座和第二连接尾座进行连接并拉紧的连接环;所述第一连接尾座的尾部具有穿线口,且其对接端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第二连接尾座的尾部具有穿线口,且其对接端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凸台;所述连接环的一端设置有配合于所述凸台的限位环,另一端设置有配合于所述外螺纹的内螺纹。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应用于模块化FTU的线束连接器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导电柱与第二导电柱的结构相同,两者的两端均具有对称设置的插口,且各个插口沿其径向的外侧边缘均设置有侧向开口;所述中心固定架的横向两侧对称设置有一对内凹的容置槽;所述第一导电柱以及第二导电柱分别嵌入在该两个容置槽内,并使得同一导电柱两端的侧向开口能够分别正对其两端的第一连接尾座和第二连接尾座的内侧壁;所述线芯的端头能够插入所述导电柱的插口内,并在所述侧向开口处形成部分外露。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应用于模块化FTU的线束连接器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中心固定架的纵向两端分别设置有分线头,所述分线头自内端向外端具有厚度不断减小的趋势,并在分线头的末端形成分线脊;所述分线头的两侧形成导向坡面;所述中心固定架的两个分线脊分别正对所述第一连接尾座和第二连接尾座的尾部穿线口。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应用于模块化FTU的线束连接器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导向坡面为外凸曲面,且所述导向坡面的内端与所述插口的外端口形成衔接;所述插口的内径外向内具有逐渐减小的趋势。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应用于模块化FTU的线束连接器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尾座和第二连接尾座的内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台阶面,所述台阶面正对其所对应的接尾座的连接端,且所述第一连接尾座和第二连接尾座的台阶面均上搁置有柔性挤压环,所述柔性挤压环贴合于其所对应的接尾座的内侧壁。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应用于模块化FTU的线束连接器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中心固定架上还设置有纵向沿伸的滑槽;所述第一连接尾座和第二连接尾座的内侧壁上均设置有配合于所述滑槽的条形凸起,所述所述第一连接尾座和第二连接尾座分别通过各自的条形凸起嵌入中心固定架的滑槽两端,使得述第一连接尾座和第二连接尾座能够相对于中心固定架发生滑动,而不能发生相对转动。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应用于模块化FTU的线束连接器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条形凸起的内端头延伸至所述连接尾座内部的柔性挤压环的外侧面,并对柔性挤压环形成纵向的限位。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应用于模块化FTU的线束连接器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中心固定架上的滑槽的深度方向与所述容置槽的深度方向互相垂直。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应用于模块化FTU的线束连接器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当所述第一线束和第二线束分别从第一连接尾座和第二连接尾座的穿线口穿入时,所述第一线束的第一线芯和第二线芯能够被中心固定架其中一端的分线头分为两路,并分别插入所述第一导电柱和第二导电柱的其中一端的插口内;所述第二线束的第三线芯和第四线芯能够被中心固定架另一端的分线头分为两路,并分别插入所述第一导电柱和第二导电柱的另一端的插口内;当所述连接环的一端套于第二连接尾座的外围,且另一端通过螺纹与所述第一连接尾座进行旋转连接时,所述第一连接尾座与第二连接尾座能够在所述滑槽的导向下发生相向运动,且所述柔性挤压环能够将位于同一分线头两侧的线芯分别按压在该分线头两侧的导向坡面上。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将FTU内部的模块和器件进行整合、集成,形成若干个模块化的集成模块,然后通过各个集成模块自带的线束端头以及连接器进行快速组装插接,因此,使得FTU产品的拆装过程方便快捷、即插即用、可靠性高,同时实现模块化维护,运维操作简单,不易出错。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图1为线束连接器的正视图。图2为图1中的A向剖面图。图3为线束连接器对其两端的线束的连接紧固行程变化图。图4为线束连接器的装配结构图。图5为线束连接器的内部构造图。图6为线束连接器的内部构造的爆炸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其次,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专利技术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参照图1~6,为本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应用于模块化FTU的线束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线束(100),包括一端裸露的第一线芯(101)和第二线芯(102);/n第二线束(200),包括一端裸露的第三线芯(201)和第四线芯(202);/n线束连接器(300),包括对接组件(301)以及套于所述对接组件(301)两端的第一连接尾座(302)和第二连接尾座(303);所述对接组件(301)包括中心固定架(301a)以及设置于所述中心固定架(301a)横向两侧的第一导电柱(301b)和第二导电柱(301c);所述第一线束(100)和第二线束(200)能够分别从所述第一连接尾座(302)和第二连接尾座(303)的尾部穿入,并通过第一导电柱(301b)接通第一线芯(101)与第三线芯(201),通过第二导电柱(301c)接通第二线芯(102)与第四线芯(20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模块化FTU的线束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线束(100),包括一端裸露的第一线芯(101)和第二线芯(102);
第二线束(200),包括一端裸露的第三线芯(201)和第四线芯(202);
线束连接器(300),包括对接组件(301)以及套于所述对接组件(301)两端的第一连接尾座(302)和第二连接尾座(303);所述对接组件(301)包括中心固定架(301a)以及设置于所述中心固定架(301a)横向两侧的第一导电柱(301b)和第二导电柱(301c);所述第一线束(100)和第二线束(200)能够分别从所述第一连接尾座(302)和第二连接尾座(303)的尾部穿入,并通过第一导电柱(301b)接通第一线芯(101)与第三线芯(201),通过第二导电柱(301c)接通第二线芯(102)与第四线芯(20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模块化FTU的线束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连接器(300)还包括能够将所述第一连接尾座(302)和第二连接尾座(303)进行连接并拉紧的连接环(304);
所述第一连接尾座(302)的尾部具有穿线口,且其对接端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外螺纹(302a);所述第二连接尾座(303)的尾部具有穿线口,且其对接端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凸台(303a);所述连接环(304)的一端设置有配合于所述凸台(303a)的限位环(304a),另一端设置有配合于所述外螺纹(302a)的内螺纹(304b)。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于模块化FTU的线束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柱(301b)与第二导电柱(301c)的结构相同,两者的两端均具有对称设置的插口(K-1),且各个插口(K-1)沿其径向的外侧边缘均设置有侧向开口(K-2);
所述中心固定架(301a)的横向两侧对称设置有一对内凹的容置槽(301a-1);所述第一导电柱(301b)以及第二导电柱(301c)分别嵌入在该两个容置槽(301a-1)内,并使得同一导电柱两端的侧向开口(K-2)能够分别正对其两端的第一连接尾座(302)和第二连接尾座(303)的内侧壁;
所述线芯的端头能够插入所述导电柱的插口(K-1)内,并在所述侧向开口(K-2)处形成部分外露。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应用于模块化FTU的线束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固定架(301a)的纵向两端分别设置有分线头(301a-2),所述分线头(301a-2)自内端向外端具有厚度不断减小的趋势,并在分线头(301a-2)的末端形成分线脊(301a-21);所述分线头(301a-2)的两侧形成导向坡面(301a-22);
所述中心固定架(301a)的两个分线脊(301a-21)分别正对所述第一连接尾座(302)和第二连接尾座(303)的尾部穿线口。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应用于模块化FTU的线束连接器,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广梅赵武刚朱皓王磊黄力任杰李洪邓朴文忠进赵圆圆陈航刘志斌黄松陈志鹏吴正伟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