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活接管件防松密封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67971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03: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管道系统连接及使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活接管件防松密封连接结构。包括管件承口和密封连接组件,所述管件承口设于第一管件上,所述密封连接组件套设在第二管件上,所述管件承口与第二管件承插连接,所述密封连接组件包括密封圈、收紧圈和管帽圈,所述密封圈用于与管件承口密封贴合,所述管帽圈与管件承口螺纹连接,所述收紧圈卡设于密封圈与管帽圈之间,并与管帽圈形成齿连接,通过旋紧管帽圈压迫收紧圈并与收紧圈齿接固定,收紧圈再压迫密封圈形成密封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管件连接的稳定性和持久密封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活接管件防松密封连接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管道系统连接及使用
,具体涉及一种活接管件防松密封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在给排水系统及其它流体输送行业,各种管件的使用量十分巨大,为了适应不同的输送要求经常需要将管件切割成需要的长度,因此管件之间的连接是否紧固防渗对于输送系统十分重要,如果防渗性能不理想会造成输送物质渗漏,不仅造成质量欠缺,浪费资源增加成本,严重时会酿成安全事故。传统的输送管道由管件连接而成,管件之间通常只采用简单的螺纹连接方式,以形成各种管道系统。但是传统的简单螺纹连接存在连接不稳固、密封不持久的问题,容易出现输送物质渗漏的情况。因此,如何提高管件连接的稳定性和持久密封性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活接管件防松密封连接结构,其应用时,可以有效提高管件连接的稳定性和持久密封效果。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活接管件防松密封连接结构,包括管件承口和密封连接组件,所述管件承口设于第一管件上,所述密封连接组件套设在第二管件上,所述管件承口用于插入第二管件,所述密封连接组件包括密封圈、收紧圈和管帽圈,所述密封圈用于与管件承口密封贴合,所述管帽圈与管件承口形成可拆卸式连接,所述收紧圈卡设于密封圈与管帽圈之间,其一端抵接在密封圈上,另一端与管帽圈形成齿连接。基于上述
技术实现思路
,通过将第二管件插入管件承口内,将密封圈与管件承口贴合,将管帽圈与管件承口连接,使收紧圈被挤压在密封圈和管帽圈之间,收紧圈的一端挤压密封圈,使其与管件承口紧紧贴合,以有效提高密封性能,同时,通过收紧圈与管帽圈的齿连接,可以保证收紧圈与管帽圈连接的稳固性,防止第一管件和第二管件内输送物质造成的震动使管帽圈松脱。这样就可以使第一管件和第二管件的连接更加稳固,并且永久保持管件连接的密封效果。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管件承口贴近第二管件的一侧设有斜坡口,斜坡口的内径最大处为管件承口的端口,所述密封圈的截面形状与管件承口的斜坡口匹配,密封圈嵌入斜坡口内,所述管帽圈内设有卡槽,卡槽的槽底与收紧圈形成齿连接,卡槽的槽壁与管件承口背离第二管件的一侧形成可拆卸式连接。基于上述
技术实现思路
,通过将密封圈嵌入管件承口的斜坡口内,通过管帽圈向收紧圈施加压力,再通过收紧圈将密封圈挤压在管件承口的斜坡口内,可以使密封圈与管件承口和第二管件形成更好的密封配合,提高密封性能。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卡槽的槽底设有齿槽,所述收紧圈上与管帽圈连接的一端设有卡齿,卡齿与齿槽形成齿连接。基于上述
技术实现思路
,通过收紧圈上卡齿与管帽圈上齿槽的相互咬合,可以有效提高收紧圈与管帽圈的连接稳定性,防止管帽圈松脱。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卡齿为梯形齿,所述齿槽的形状与卡齿适配。基于上述
技术实现思路
,通过设置梯形卡齿,可以提高卡齿与齿槽的咬合稳定性。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卡槽的槽壁设有内螺纹,管件承口上背离第二管件的一侧设有外螺纹,所述管帽圈与管件承口形成螺纹连接。基于上述
技术实现思路
,通过管帽圈与管件承口的螺纹连接,便于进行管件的连接安装,形成固定的预紧力,使卡齿与齿槽齿合。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密封圈上贴近卡槽槽底的一端设有挤压凹槽,所述收紧圈置于挤压凹槽内。基于上述
技术实现思路
,通过将收紧圈置于挤压凹槽内,通过管帽圈向收紧圈施加压力,可以使密封圈受挤压变形,向侧面延展,已达到更好的密封效果。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密封圈贴近第二管件的一侧设有加长段,所述加长段被挤压在收紧圈与第二管件之间。基于上述
技术实现思路
,通过挤压密封圈的加长段,以使加长段紧紧挤压贴合在第二管件上,增加密封的面积,提高密封效果。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收紧圈上与密封圈接触的端面设有挤压凸齿。基于上述
技术实现思路
,通过挤压凸齿挤压密封圈,使其变形,保持相应的压缩量,以增加密封圈的密封效果,同时,挤压凸齿挤压在密封圈内,可以防止收紧圈和管帽圈因震动发生回转松脱现象,造成连接不稳的情况。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收紧圈上与密封圈接触的端面呈弧形设置。基于上述
技术实现思路
,通过接触端面的弧形设置,可以使压力传递更均匀,不会出现棱角填充不到的情况,进而增强密封效果。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密封圈为橡胶圈。基于上述
技术实现思路
,橡胶圈有较好的延展性,用其作为密封圈,可以提高密封效果。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通过将第二管件插入管件承口内,将密封圈与管件承口贴合,将管帽圈与管件承口连接,使收紧圈被挤压在密封圈和管帽圈之间,收紧圈的一端挤压密封圈,使其与管件承口紧紧贴合,以有效提高密封性能,同时,通过收紧圈与管帽圈的齿连接,可以保证收紧圈与管帽圈连接的稳固性,防止第一管件和第二管件内输送物质造成的震动使管帽圈松脱。这样就可以使第一管件和第二管件的连接更加稳固,提高管件连接的持久密封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装配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爆炸图;图3为管帽圈的第一视角示意图;图4为管帽圈的第二视角示意图;图5为收紧圈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密封圈的截面示意图。图中:1、管件承口;2、第一管件;3、第二管件;4、密封圈;5、收紧圈;6、管帽圈;7、卡槽;8、齿槽;9、卡齿;10、挤压凹槽;11、挤压凸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阐述。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例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专利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本文公开的特定结构和功能细节仅用于描述本专利技术的示例实施例。然而,可用很多备选的形式来体现本专利技术,并且不应当理解为本专利技术限制在本文阐述的实施例中。应当理解,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尽管本文可以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等等来描述各种单元,这些单元不应当受到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区分一个单元和另一个单元。例如可以将第一单元称作第二单元,并且类似地可以将第二单元称作第一单元,同时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示例实施例的范围。应当理解,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单独存在B,同时存在A和B三种情况,本文中术语“/和”是描述另一种关联对象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两种关系,例如,A/和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单独存在A和B两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关系。应当理解,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术语“上”、“竖直”、“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该专利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活接管件防松密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件承口(1)和密封连接组件,所述管件承口(1)设于第一管件(2)上,所述密封连接组件套设在第二管件(3)上,所述管件承口(1)用于插入第二管件(3),所述密封连接组件包括密封圈(4)、收紧圈(5)和管帽圈(6),所述密封圈(4)用于与管件承口(1)密封贴合,所述管帽圈(6)与管件承口(1)形成可拆卸式连接,所述收紧圈(5)卡设于密封圈(4)与管帽圈(6)之间,其一端抵接在密封圈(4)上,另一端与管帽圈(6)形成齿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活接管件防松密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件承口(1)和密封连接组件,所述管件承口(1)设于第一管件(2)上,所述密封连接组件套设在第二管件(3)上,所述管件承口(1)用于插入第二管件(3),所述密封连接组件包括密封圈(4)、收紧圈(5)和管帽圈(6),所述密封圈(4)用于与管件承口(1)密封贴合,所述管帽圈(6)与管件承口(1)形成可拆卸式连接,所述收紧圈(5)卡设于密封圈(4)与管帽圈(6)之间,其一端抵接在密封圈(4)上,另一端与管帽圈(6)形成齿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活接管件防松密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件承口(1)贴近第二管件(3)的一侧设有斜坡口,斜坡口的内径最大处为管件承口(1)的端口,所述密封圈(4)的截面形状与管件承口(1)的斜坡口匹配,密封圈(4)嵌入斜坡口内,所述管帽圈(6)内设有卡槽(7),卡槽(7)的槽底与收紧圈(5)形成齿连接,卡槽(6)的槽壁与管件承口(1)背离第二管件(3)的一侧形成可拆卸式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活接管件防松密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7)的槽底设有齿槽(8),所述收紧圈(5)上与管帽圈(6)连接的一端设有卡齿(9),卡齿(9)与齿槽(8)形成齿连接。


4.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俊飙刘燕军吴洪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全员塑胶管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