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体组件、压缩机和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67925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03:02
本申请提供一种泵体组件、压缩机和空调器,包括支撑部和压缩部,所述压缩部设置在所述支撑部上,所述支撑部内设置有过流通道,换热介质能够通过所述过流通道进入至所述压缩部内,所述过流通道内设置有油气分离部。本申请提供一种泵体组件、压缩机和空调器,能够防止润滑油进入到泵体组件内,进而避免压缩机的容积效率降低,保证系统良好的制冷能力和能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泵体组件、压缩机和空调器
本申请属于空气调节
,具体涉及一种泵体组件、压缩机和空调器。
技术介绍
涡旋压缩机具有零部件少,容积效率高、能效比高、振动小、噪音小等优点。对于卧式涡旋压缩机,其底部无法形成稳定的油池,无法像立式压缩机一样,使用油泵供油对压缩机运动副进行润滑。现有的卧式涡旋压缩机常用的供油方式为油气润滑,即在曲轴等驱动结构的高速旋转作用下,冷媒带动冷媒高速流动以对润滑油进行搅拌,从而促使润滑油与冷媒充分融合,润滑油与冷媒一起流动对运动副进行润滑。但这种润滑方式在冷媒流动过程中,润滑油会跟随冷媒一起进入泵体组件进行压缩。润滑油进入泵体组件会导致压缩机的容积效率降低,导致系统的制冷能力下降,能效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泵体组件、压缩机和空调器,能够防止润滑油进入到泵体组件内,进而避免压缩机的容积效率降低,保证系统良好的制冷能力和能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泵体组件,包括支撑部和压缩部,所述压缩部设置在所述支撑部上,所述支撑部内设置有过流通道,换热介质能够通过所述过流通道进入至所述压缩部内,所述过流通道内设置有油气分离部。可选地,所述过流通道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位于所述第二段沿所述换热介质流动方向的上游侧,所述油气分离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段内。可选地,所述油气分离部包括油气分离器和套筒,所述油气分离器套设在所述套筒内,所述套筒的第一端套设在所述第二段内,所述套筒的第二端伸出所述第二段外。可选地,所述套筒上设置有进入口,所述进入口与所述第一段相对设置。可选地,所述进入口的直径与所述第二段的直径相同。可选地,所述油气分离部包括油气分离器,所述油气分离器设置在所述第二段内。可选地,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垂直设置。可选地,所述支撑部内还设置有回油通道,所述回油通道的一端与所述过流通道相连通,所述回油通道的另一端与待润滑部件所处空间相连通,以将所述油气分离部所分离出的油液从所述过流通道导流至所述待润滑部件上。可选地,当所述过流通道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时,所述回油通道的进油口设置在所述第二段上。可选地,所述待润滑部件为主轴承。可选地,所述第一段内设置有过滤件。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包括如上述的泵体组件。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如上述的泵体组件。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所提供的一种泵体组件、压缩机和空调器,能够防止润滑油进入到泵体组件内,进而避免压缩机的容积效率降低,保证系统良好的制冷能力和能效。附图说明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1的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1的支撑部的剖视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1的套筒的剖视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1的油气分离器的剖视图;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2的支撑部的剖视图;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2的支撑部和油气分离器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表示为:1、支撑部;11、第一段;12、第二段;13、回油通道;2、套筒;3、油气分离器;4、过滤件;5、主轴承;6、压缩部。具体实施方式结合参见图1至图5所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1,一种泵体组件,包括支撑部1和压缩部6,压缩部6设置在支撑部1上,支撑部1内设置有过流通道,换热介质能够通过过流通道进入至压缩部6内,过流通道内设置有油气分离部。通过设置过流通道为换热介质进入压缩部6提供了路径,在过流通道内设置油气分离部,能够将换热介质中混入的润滑油分离出来,避免润滑油进入到泵体组件内,进而避免压缩机的容积效率降低,保证系统良好的制冷能力和能效。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压缩部6为涡旋压缩机的动盘和静盘,支撑部1为支架,支架与静盘相连接。进一步的,换热介质能够通过过流通道进入至动盘与静盘围成的压缩腔内。进一步的,油气分离部能够将换热介质与润滑油分离。过流通道包括第一段11和第二段12,第一段11位于第二段12沿换热介质流动方向的上游侧,油气分离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第二段12内。油气分离部包括油气分离器3和套筒2,油气分离器3套设在套筒2内,套筒2的第一端套设在第二段12内,套筒2的第二端伸出第二段12外。进一步的,通过设置套筒2,保证了油气分离器3的稳定安装,还为换热介质提供了流动路径。进一步的,套筒2过盈装配在第二段12内,油气分离器3过盈装配在套筒2内。套筒2上设置有进入口,进入口与第一段11相对设置,保证换热介质和润滑油的混合物能够进入到套筒2内。进入口的直径与第二段12的直径相同,进一步保证换热介质和润滑油的混合物能够顺畅的进入到套筒2内。第一段11与第二段12垂直设置。进一步的,第一段11水平方向设置,第二段12竖直方向设置。支撑部1内还设置有回油通道13,回油通道13的一端与过流通道相连通,回油通道13的另一端与待润滑部件所处空间相连通,以将油气分离部所分离出的油液从过流通道导流至待润滑部件上。通过设置回油通道13,能够将油气分离器3所分离出的润滑油导入到待润滑部件上,不仅实现了润滑油的排出,还能能够实现对待润滑部件进行润滑,提高润滑效果,防止异常磨损。进一步的,回油通道13位于套筒2和第二段12的下方,油气分离器3所分离出的润滑油流至第二段12的底部,然后流入回油通道13内,并通过重力流至待润滑部件上。进一步的,回油通道13沿斜下方延伸。当过流通道包括第一段11和第二段12时,回油通道13的进油口设置在第二段12上,保证油气分离器3所分离出的润滑油能够流入回油通道13内,并通过回油通道13流至待润滑部件上。待润滑部件为主轴承5,实现主轴承5润滑可靠。进一步的,主轴承5为涡旋压缩机的主轴承5。第一段11内设置有过滤件4,能够在第一段11内过滤杂质,避免杂质进入动静盘压缩机,造成异常磨损。进一步的,过滤件4为滤网。进一步的,过滤件4设置在第一段11的入口端。本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包括如上述的泵体组件。换热介质(即冷媒)进入压缩机,在曲轴等驱动结构的高速旋转作用下,带动换热介质高速流动以对润滑油进行搅拌,从而促使润滑油与换热介质融合。换热介质通支撑部1的途径如下:先经过第一段11,并在第一段11内通过过滤件4过滤杂质,再经过第二段12,并在套筒2内与油气分离器3碰撞,在重力作用下,润滑油分离至第二段12的底部,最后经回油通道13流至主轴承5。气态换热介质经油气分离器3内孔最终进入泵体压缩,实现油气分离。本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如上述的泵体组件。实施例2如图6、图7所示,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油气分离部包括油气分离器3,油气分离器3设置在第二段12内,也能够实现将换热介质与润滑油分离,避免润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泵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部(1)和压缩部(6),所述压缩部(6)设置在所述支撑部(1)上,所述支撑部(1)内设置有过流通道,换热介质能够通过所述过流通道进入至所述压缩部(6)内,所述过流通道内设置有油气分离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泵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部(1)和压缩部(6),所述压缩部(6)设置在所述支撑部(1)上,所述支撑部(1)内设置有过流通道,换热介质能够通过所述过流通道进入至所述压缩部(6)内,所述过流通道内设置有油气分离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流通道包括第一段(11)和第二段(12),所述第一段(11)位于所述第二段(12)沿所述换热介质流动方向的上游侧,所述油气分离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段(12)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泵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气分离部包括油气分离器(3)和套筒(2),所述油气分离器(3)套设在所述套筒(2)内,所述套筒(2)的第一端套设在所述第二段(12)内,所述套筒(2)的第二端伸出所述第二段(12)外。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泵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2)上设置有进入口,所述进入口与所述第一段(11)相对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泵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入口的直径与所述第二段(12)的直径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泵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气分离部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天志徐嘉陈肖汕刘韵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