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和搬运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678926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02: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身和具有该车身的搬运车,所述车身包括第一架、第二架和牵引件,所述第一架上设有第一轮组,所述第二架设在所述第一架的一侧,所述第一架和所述第二架转动连接以使所述第一架和所述第二架在水平方向可相对摆动,所述第二架上设有第二轮组,所述牵引件设在所述第一架的另一侧,所述牵引件相对所述第一架可上下摆动,所述车身的转弯半径不超过3m。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车身轻便、灵活、适用性强、运输效率高,方便了沿空留巷单元液压支架的回收复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和搬运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采煤工作面液压支架搬运
,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身和具有该车身的搬运车。
技术介绍
沿空留巷技术是一种在采煤工作面后方留设巷道(留巷巷道)的采煤工艺,留巷巷道内通常留置有100-150个单元液压支架进行采空区巷旁支护,随着采煤工作面的推进,留巷巷道内的单元液压支架需要回收、前移、循环复用。相关技术中,单元液压支架通常利用采煤工作面的大型液压支架的搬运设备进行搬运,该搬运设备功率和外形尺寸较大,这一方面存在搬运设备转弯半径大、视野盲区大、维护成本高等问题,另一方面该搬运设备在留巷巷道内作业时,还需要将留巷巷道内的人员、机电设备等撤离避让,导致运输效率低、留巷巷道推进速度慢,制约了沿空留巷技术的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出一种车身,该车身能够轻便、灵活、适用性强、运输效率高,方便了沿空留巷单元液压支架的回收复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车身的搬运车。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身包括:第一架,所述第一架上设有第一轮组;第二架,所述第二架设在所述第一架的一侧,所述第一架和所述第二架转动连接以使所述第一架和所述第二架在水平方向可相对摆动,所述第二架上设有第二轮组;牵引件,所述牵引件设在所述第一架的另一侧,所述牵引件相对所述第一架可上下摆动;所述车身的转弯半径不超过3m。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身轻便、灵活、适用性强、运输效率高,方便了沿空留巷单元液压支架的回收复用。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架包括连杆,所述连杆向背离所述第二架的一侧延伸,所述牵引件与所述连杆转动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杆背离所述第二架的端部设有凹槽,所述牵引件上设有第一耳板,所述第一耳板转动连接在所述凹槽内。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杆包括第一子杆和第二子杆,所述第一子杆和所述第二子杆背离所述第二架的一侧间隔开以形成所述凹槽。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杆有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所述连杆沿着车身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所述牵引件上设有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一耳板,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一耳板与两个以上的所述连杆一一对应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牵引件上设有第二耳板,所述第一耳板和所述第二耳板分别设在所述牵引件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耳板上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大体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架包括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所述第二段连接在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三段之间,所述第一段高于所述第三段,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之间呈夹角,所述第二段和所述第三段之间呈夹角,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一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三段用于载物。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段与地面的最小距离不小于350mm。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的连接处设有角板,所述角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段连接,所述角板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段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架还包括托板,所述托板设在所述第三段的顶部。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托板用于朝向所述第一架的边角均为圆角。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托板为矩形,所述托板的长度尺寸不小于2m,所述托板的宽度尺寸不小于1.5m。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轮组和所述第二轮组均包括车轴和车轮,所述车轮设在所述车轴的端部,所述车轮为阻燃防爆车轮。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搬运车包括车头和车身,所述车头用于牵引所述车身移动,所述车身包括:第一架,所述第一架上设有第一轮组;第二架,所述第二架设在所述第一架的一侧,所述第一架和所述第二架转动连接以使所述第一架和所述第二架在水平方向可相对摆动,所述第二架上设有第二轮组;牵引件,所述牵引件设在所述第一架的另一侧,所述牵引件相对所述第一架可上下摆动;所述车身的转弯半径不超过3m。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架包括连杆,所述连杆向背离所述第二架的一侧延伸,所述牵引件与所述连杆转动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杆背离所述第二架的端部设有凹槽,所述牵引件上设有第一耳板,所述第一耳板转动连接在所述凹槽内。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杆包括第一子杆和第二子杆,所述第一子杆和所述第二子杆背离所述第二架的一侧间隔开以形成所述凹槽。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杆有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所述连杆沿着车身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所述牵引件上设有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一耳板,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一耳板与两个以上的所述连杆一一对应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牵引件上设有第二耳板,所述第一耳板和所述第二耳板分别设在所述牵引件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耳板上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大体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架包括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所述第二段连接在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三段之间,所述第一段高于所述第三段,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之间呈夹角,所述第二段和所述第三段之间呈夹角,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一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三段用于载物。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段与地面的最小距离不小于350mm。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的连接处设有角板,所述角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段连接,所述角板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段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架还包括托板,所述托板设在所述第三段的顶部。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托板用于朝向所述第一架的边角均为圆角。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托板为矩形,所述托板的长度尺寸不小于2m,所述托板的宽度尺寸不小于1.5m。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轮组和所述第二轮组均包括车轴和车轮,所述车轮设在所述车轴的端部,所述车轮为阻燃防爆车轮。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车头为蓄电池车头、内燃机车头或钢丝绳绞车。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身的侧视示意图一。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身的侧视示意图二。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身的俯视示意图。图4是图3中车身的局部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身的前视示意图。附图标记:车身100;第一架1;连杆11;第一子杆111;第二子杆112;凹槽113;第二架2;第一段21;第二段22;第三段23;角板24;托板25;圆角251;牵引件3;第一耳板31;第二耳板32;连接孔321;第一轮组4;车轴41;车轮42;第二轮组5。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如图1至图5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身100包括第一架1、第二架2和牵引件3,第一架1上设有第一轮组4,第二架2设在第一架1的一侧,第一架1和第二架2转动连接以使第一架1和第二架2在水平方向可相对摆动,第二架2上设有第二轮组5,牵引件3设在第一架1的另一侧,牵引件3相对第一架1可上下摆动,车身100的转弯半径不超过3m。如图1所示,牵引件3设在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架,所述第一架上设有第一轮组;/n第二架,所述第二架设在所述第一架的一侧,所述第一架和所述第二架转动连接以使所述第一架和所述第二架在水平方向可相对摆动,所述第二架上设有第二轮组;/n牵引件,所述牵引件设在所述第一架的另一侧,所述牵引件相对所述第一架可上下摆动;/n所述车身的转弯半径不超过3m。/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架,所述第一架上设有第一轮组;
第二架,所述第二架设在所述第一架的一侧,所述第一架和所述第二架转动连接以使所述第一架和所述第二架在水平方向可相对摆动,所述第二架上设有第二轮组;
牵引件,所述牵引件设在所述第一架的另一侧,所述牵引件相对所述第一架可上下摆动;
所述车身的转弯半径不超过3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架包括连杆,所述连杆向背离所述第二架的一侧延伸,所述牵引件与所述连杆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背离所述第二架的端部设有凹槽,所述牵引件上设有第一耳板,所述第一耳板转动连接在所述凹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包括第一子杆和第二子杆,所述第一子杆和所述第二子杆背离所述第二架的一侧间隔开以形成所述凹槽。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有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所述连杆沿着车身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所述牵引件上设有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一耳板,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一耳板与两个以上的所述连杆一一对应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件上设有第二耳板,所述第一耳板和所述第二耳板分别设在所述牵引件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耳板上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大体沿着上下方向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洋杜兵兵马冰王保强田锦州伊钟玉颜丙双
申请(专利权)人:中煤科工开采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