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674232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02: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解决了现有污水处理过程中活性污泥培养不稳定、能耗高以及污水处理效率低的技术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缺氧区、好氧区、二沉池、砂滤池和设备间,缺氧区内开设有厌氧区,厌氧区底部设有过流孔,过流孔连通厌氧区与缺氧区;好氧区内设有曝气装置、污泥浓度计和溶氧仪,厌氧池、缺氧区、好氧区和二沉池之间设有连通四者的硝化液回流装置,好氧区和二沉池之间设有连通二者的污泥回流装置。本装置投资小,占地面积少,设计科学合理,使用方便,适宜无人智能运行,能耗低,能够动态培养活性污泥,保证了出水水质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智能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污水处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大量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处理方法得到了发展,广泛应用于工业、生活污水处理。活性污泥法是一种现有最常用的污水处理设备工艺,利用厌氧、缺氧及好氧微生物对污水中有机物的分解,达到水体净化的作用;而不同微生物对氧气含量的需求不同,导致分解速率不同;同时活性污泥中微生物含量也对其有关键影响。当前大多处理污水仅设定了简单控制参数,未根据处理过程中的实际变化动态调整曝气量、污泥回流比,从而不利于活性污泥的培养,造成出水水质不稳定,不利于污水稳定达标及节约能源;同时传统布局能耗高,污水处理效率较低。因此,设计一种智能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解决了现有一体化污水处理过程中活性污泥培养不稳定、能耗高以及污水处理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智能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解决现有一体化污水处理过程中活性污泥培养不稳定、能耗高以及污水处理效率低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智能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缺氧区,好氧区、二沉池、砂滤池和设备间;缺氧区内开设有厌氧区,厌氧区底部设有过流孔,过流孔连通厌氧区与缺氧区,好氧区内设有曝气装置、污泥浓度计和溶氧仪,厌氧池、缺氧区,好氧区和二沉池之间设有连通四者的硝化液回流装置,好氧区和二沉池之间设有连通二者的污泥回流装置。进一步地,厌氧区、缺氧区和好氧区内分别开设有厌氧区排空口、缺氧区排空口和好氧区排空口。进一步地,厌氧区顶部开设有污水进水口,污水进水口内斜置设有格栅,斜置角度为30-60°。进一步地,缺氧区池壁焊接固定设有填料架,填料架上安装有悬挂组合填料;缺氧区内设有两台潜水推流搅拌器,潜水推流搅拌器呈对角分布于缺氧区内。进一步地,曝气装置包括第一曝气组、第二曝气组、第三曝气组和第四曝气组,第一曝气组和第三曝气组分别与第一输气管道相连,第一输气管道与设于设备间内的第一风机连接,第二曝气组和第四曝气组分别与第二输气管道相连,第二输气管道与设于设备间内的第二风机连接;第一曝气组、第二曝气组、第三曝气组和第四曝气组结构相同,均包括曝气管道和若干个均布于曝气管道的曝气器。进一步地,硝化液回流装置包括硝化液回流管和硝化液回流泵,硝化液回流泵设于二沉池内,硝化液回流泵与硝化液回流管相连,硝化液回流管别接入至缺氧区和厌氧区内。进一步地,污泥回流装置包括污泥回流管和污泥回流泵,污泥回流泵设于设备间内,污泥回流管入口设于二沉池内,污泥回流泵与污泥回流管相连,污泥回流管由二沉池接入至缺氧区和厌氧区内。进一步地,二沉池下部设有斜板,斜板倾斜角度为30-60°;二沉池底部设有剩余污泥排放口。进一步地,滤沙池内填充有石英砂填料,滤沙池底部设有达标出水口。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设计科学合理,使用方便,解决现有污水处理过程中活性污泥培养不稳定、能耗高以及污水处理效率低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为可移动集装箱撬装式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缺氧区,好氧区、二沉池、砂滤池和设备间;缺氧区内开设有厌氧区,厌氧区底部设有过流孔,过流孔连通厌氧区与缺氧区,好氧区内设有曝气装置、污泥浓度计和溶氧仪,厌氧池、缺氧区,好氧区和二沉池之间设有连通四者的硝化液回流装置,好氧区和二沉池之间设有连通二者的污泥回流装置。本专利技术运用目前常用的A2/O工艺,待处理旋流状态的污水由厌氧区顶部污水进水口进入,进水口内置格栅能过滤大体积悬浮物,由上至下进入的污水始终处于无序运动,避免了固液分离。然后污水由过流孔进入厌氧区外侧的缺氧区,与悬挂组合填料充分作用,同时对角布置的潜水推流搅拌器与水流方向相反,避免了固液分离。好氧区内设有污泥浓度计、溶氧仪,可实时监测好氧区内的污泥浓度和溶氧量,通过设备间数据反馈及时控制污泥回流泵和风机开关,改变好氧区内污泥浓度和溶氧量,促进好氧微生物的硝化作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同时设有污水回流装置,使好氧过程中产生的硝态氮回流至缺氧段反硝化成气体排出。本装置投资小,占地面积少,设计科学合理,使用方便,适宜无人智能运行,运维成本小,克服现有一体化污水设备不能自行根据水质水量变化调整溶氧量及维持污泥浓度,节约人力资源及成本,同时采用新型厌氧池布局等有效降低能耗、提高出水处理效率。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特征、目的和有点将会变得更加明显:图1为本专利技术平面结构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剖面结构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溶氧仪工作流程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污泥浓度计工作流程图。其中,附图标记对应的名称为:1-厌氧区,2-缺氧区,3-好氧区,4-二沉池,5-砂滤池,6-设备间,7-过流孔,8-污泥浓度计,9-溶氧仪,10-厌氧区排空口,11-缺氧区排空口,12-好氧区排空口,13-污水进水口,14-格栅,15-填料架,16-潜水推流搅拌器,17-第一曝气组,18-第二曝气组,19-第三曝气组,20-第四曝气组,21-第一输气管道,22-第二输气管道,23-第一风机,24-第二风机,25-曝气管道,26-曝气器,27-硝化液回流管,28-硝化液回流泵,29-污泥回流管,30-污泥回流泵,31-斜板,32-剩余污泥排放口,33-石英砂填料,34-达标出水口,35-加药系统,36-电控箱。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其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当然的,还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另外的,还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或者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如图1-4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智能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构简单、设计科学合理,使用方便,解决了现有一体化污水处理过程中活性污泥培养不稳定、能耗高以及污水处理效率低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缺氧区(2)、好氧区(3)、二沉池(4)、砂滤池(5)和设备间(6),缺氧区(2)内开设有厌氧区(1),厌氧区(1)底部设有过流孔(7),过流孔(7)连通厌氧区(1)与缺氧区(2);好氧区(3)内设有曝气装置、污泥浓度计(8)和溶氧仪(9),厌氧池(1)、缺氧区(2)、好氧区(3)和二沉池(4)之间设有连通四者的硝化液回流装置,好氧区(3)和二沉池(4)之间设有连通二者的污泥回流装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缺氧区(2)、好氧区(3)、二沉池(4)、砂滤池(5)和设备间(6),缺氧区(2)内开设有厌氧区(1),厌氧区(1)底部设有过流孔(7),过流孔(7)连通厌氧区(1)与缺氧区(2);好氧区(3)内设有曝气装置、污泥浓度计(8)和溶氧仪(9),厌氧池(1)、缺氧区(2)、好氧区(3)和二沉池(4)之间设有连通四者的硝化液回流装置,好氧区(3)和二沉池(4)之间设有连通二者的污泥回流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厌氧区(1)、缺氧区(2)和好氧区(3)内分别开设有厌氧区排空口(10)、缺氧区排空口(11)和好氧区排空口(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厌氧区(1)顶部开设有污水进水口(13),污水进水口内斜置设有格栅(14),斜置角度为30-6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缺氧区(2)池壁焊接固定设有填料架(15),填料架(15)上安装有悬挂组合填料;缺氧区(2)内设有两台潜水推流搅拌器(16),潜水推流搅拌器(16)呈对角分布于缺氧区(2)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曝气装置包括第一曝气组(17)、第二曝气组(18)、第三曝气组(19)和第四曝气组(20),第一曝气组(17)和第三曝气组(19)分别与第一输气管道(21)相连,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轩王浩林轲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洇沃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